第27章 中國佛教“佛”的涵義的轉換與拓展(2)
-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文集·第五卷)
- 方立天
- 6030字
- 2013-10-23 20:10:14
竺道生還強調宇宙本體的法、理也體現在眾生的心性之中,眾生的本性、佛性,就是成佛的內在根據。他說:“夫體法者,冥合自性,一切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為佛性也。”[注釋:《大般涅盤經集解》卷54,《大正藏》第37卷,549頁上、中。]意思是“體法”即“冥合自性”,而“法”就是佛性。由此又可以說,顯現佛性也就是冥合自然。竺道生又說:“不偏見者,佛性體也。……不偏則無不真矣。”[注釋:同上書,544頁下。]“偏”,偏離,不正。“不偏”,不偏離正道,也就是無不真實。這是說,不偏,無不真,是佛性體,法與自然也是不偏,無不真的,在不偏、無滇 這層意義上說,佛性、法和自然這三者是相同的。竺道生認為,眾生若能顯發佛性,冥合自然,直覺宇宙真相,也就成就為佛了。
五、天臺宗的“六即佛”說
“六即佛”說的“六”是修行的六個不同階位(行位),“六即”是說六個修行的階位彼此相即,互為一體。“六即佛”就是分設為彼此相即的六個修行階位的佛。智顗《摩訶止觀》卷1下和知禮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1、2[注釋:詳見《大正藏》第37卷,200頁上~205頁上。],對此均有詳細論述,具體說是:
(一)理即佛
智顗說:“理即者,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議。如上說三諦一諦,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復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注釋:《摩訶止觀》卷1下,《大正藏》第46卷,10頁中。]文中說“一念心即如來藏理”和“菩提心”,就是指眾生本有佛性而言,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智中道,也就是佛的不可思議境界。而如來藏理和佛性是相即的,也就是說,這里講的理,是就如來藏或佛性上講的理,這個理就是一切眾生都具有的如來藏或佛性,也就是空、假、中三諦之理。這個理在本質上與諸如來無二無別,從這層意義上說,理即是佛,稱“理即佛”。理即佛又作“理佛”,是從理上說一切眾生即是佛。
(二)名字即佛
智顗說:“名字即者,理雖即是,日用不知,以未聞三諦,全不識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上所說一實菩提,于名字中通達解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為名字即菩提。”[注釋:《摩訶止觀》卷1下,《大正藏》第46卷,10頁中。]“名字”,即名言概念。“知識”,此指善知識,即善于教導佛法正道的人。這是說“理”很難了知,如果從善知識處,或經卷中,也就是從名言概念中去聞知,也能通達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從這種意義上說,名字即佛。這是就聞知上,從名字與佛法的相即關系方面而立的行位。
(三)觀行即佛
“觀行”即實際修行,天臺宗人指五品觀行,即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注釋: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和正行六度五種修行方法和過程。天臺宗人認為,既已了知名字即佛,進一步就要聽聞佛教經論所說而生起隨喜之心,再配合以誦讀,講經說法,導利眾生,進而還要輔修六度,最后轉為以六度的實踐為主,以上五項修持,如此層層轉深遞進,就能使智與理,即智慧與佛性相應,制伏煩惱。這樣的修行階位,稱為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
天臺宗人說,經過五品觀行后,不只是能制伏煩惱,而且要進一步斷除煩惱,制伏無明,進而達到六根[注釋:六根,指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意根)。]清凈。在這種階位上,雖還沒有真正證得理,但已與理相去不遠,與理相仿佛,有如真證;這樣的修持者,雖不是圣者,但猶如圣者,這是相似佛位,稱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也稱分真即佛
“分證”是分斷無明而證得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的意思。相似即佛只是制伏無明惑;分證即佛,是指不僅斷滅了無明惑并證得了“三德”。天臺宗認為無明惑有四十二品,斷一品無明則證得一分中道。從初住位一直到等覺位,要斷四十一品無明惑,并分證中道之位,是屬于分證即佛階位。
(六)究竟即佛
“究竟”,至高無上的境界。這是指斷除第四十二品無明,顯發究竟圓滿的覺智,證得究竟解脫而入妙覺的佛位。
以上六佛雖因智情悟迷的深淺而有階位的差別,但從體性上來看,六佛階位又是不二不異,彼此相即的。如理即佛,也是名字即佛,乃至是究竟即佛,其他五種也是如此。天臺宗人認為,六即佛以“六”表示階位高下有序,可供修行者不生貢高我慢之心,以“即”表示六種階位的體性完全相同,可令修行者不生自卑后屈之心,如此鼓舞修行者生發愿心、信心,依次修證,堅持不懈,即可終成正果。
六即佛說是天臺宗的成佛理論,這種理論既把佛看作與眾生不二的,又把成佛看成是個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六即佛說的理即佛,不僅把理與佛打通,而且把理、佛性與佛打通,進而再把眾生與佛打通,這就從佛與理、佛性以及眾生的關系方面豐富了佛的涵義。還值得注意的是,六即佛說把成佛分解為依次漸進的過程,并強調六種階位的相即關系,這可以說,修持者從修持成佛起點至最后修持功德圓滿前都含有佛的因素、成分,這些因素、成分又是相互滲透、交疊的,這就啟示人們從動態上去把握佛的意義。
六、禪宗的“如何是佛”說
如果說天臺、華嚴等宗比較熱衷于對佛身的闡述,那么禪宗則熱心關注“如何是佛”的問題。打開禪宗的各種語錄,師徒們關于“如何是佛”的問題比比皆是,具體說法數以百計,真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茫然莫解。“如何是佛”的問題,包含什么是佛和怎樣成佛兩重意義,下面就第一重意義的若干說法,加以歸納概括,梳理成四種典型說法,并揭示其共同實質。
(一)心即佛
禪宗人對“如何是佛”的基本回答是心即佛。“心”,有的側重指主體的現實心靈,有的則偏于指主體的清凈心,即心的本性。“佛”,有的指佛性、佛心,有的指佛果。心與佛的關系,有的強調兩者互不相離,有的則認定兩者是相等的、無差別的。心即佛的典型說法有:
是心是佛。被奉為禪宗二祖的慧可在回答什么是佛的問題時,對弟子說:“是心是佛”[注釋:《景德傳承燈錄》卷3,《大正藏》第51卷,220頁下。],認為眾生的心就是佛。后來馬祖的弟子大珠慧海也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注釋:《景德傳承燈錄》卷28,《大正藏》第51卷,443頁下~444頁上。]
即心即佛。史載:“馬祖因大梅問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注釋:《無門關》[30],《大正藏》第48卷,296頁下。]。又有大珠慧海解釋“即心即佛,那個是佛”的記載:“有行者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師(慧海)云:‘汝疑那個不是佛?指出看。’夫對。師云:‘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注釋:《景德傳燈錄》卷6,《大正藏》第51卷,247頁上。]也是強調眾生的自心即是佛。
心即是佛。黃檗希運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唯此一心即是佛……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注釋:《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79頁下。]希運認為心是佛與眾生共同的主宰,心是眾生,心也是佛。
以上三種說法的表述雖略有不同,其思想實質是一致的,都是肯定無論是眾生心,還是佛心,其心的體性是與佛無異的,此心即是佛。
禪師們對于“此心即是佛”的“此心”,也有不同的表述,重要的有:
念佛心是佛。被奉為禪宗四祖的道信宣揚“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注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轉引自《楞伽師資記》,《大正藏》第85卷,1286頁下。],把念佛心與妄念相對立,認為排除妄念,專心念佛,即能心中見佛,從這一意義上說,念佛心也就是佛。
自心是佛。禪宗六祖慧能大力倡導自心是佛說。他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注釋:《壇經》[52]。]慧能講的自心,也就是自心具有的自性,他說:“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注釋:《壇經》[35]。]“自心是佛”是指自心悟、自性悟而言,處于迷妄狀態的自心、自性,不是佛而是眾生。
清凈心是佛。黃檗希運提出了“本源清凈心”的概念,以及“此心是本源清凈佛”[注釋:《指月錄》卷10,《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16套第2冊,117頁。]的命題,強調此心是本源之心,是心本體,眾生若能直下體悟此心,當即是佛。[注釋:詳見《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頁中、下。]希運弟子、臨濟宗創始人義玄進一步說,一念心上清凈即是佛[注釋:詳見《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497頁中。],如此每一念心上都清凈不染,“心心不異,名之活祖”[注釋:同上書,499頁下。]。這是強調眾生日常的清心,就是真正的祖師、真正的佛,從而最充分地肯定了人類的主體價值。
“汝自是佛”與“我即是佛”。當弟子向師父請教“如何是佛”問題時,有的禪師往往回答問者說,你本人就是佛。“師(福州大安)上堂云:‘汝諸人決來就安求覓什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注釋:《景德傳燈錄》卷9,《大正藏》第51卷,267頁下。]又如“僧問:‘如何是佛?’師(大龍山智洪)曰‘即汝是’”[注釋:《景德傳燈錄》卷23,《大正藏》第51卷,394頁上。]。又“裴一日托一尊佛于師(黃檗希運)前,跪曰:‘請師安名。’師召曰:‘裴休!’公應諾。師曰:‘與汝安名竟。’公禮拜。”[注釋:《指月錄》卷10,,《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16套乙第2冊,115頁。]這是說,佛的名字就是裴休,你裴休就是佛。又如“廬山歸宗寺法施禪師策真,曹州人也。姓魏氏,本名慧超,升凈慧之堂,問:‘如何是佛?’凈慧曰:‘汝是慧超’。師從此信入’”[注釋:《景德傳燈錄》卷25,《大正藏》第51卷,417頁上。]。這里回答的意思是:你慧超就是佛。近代自稱虎禪師的楊度也高唱“我即是佛”,稱“一旦此心豁然,我即是佛。死去活來,大徹大悟”[注釋:《<我佛偈序>贈美國貝博士》,《楊度集》,657頁。]。所謂“汝自是佛”與“我即是佛”,都是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思想基礎上,強調心外無佛,由此,你我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
(二)無心是佛
禪宗繼承印度唯心一系的思想,也吸取般若空宗一系的學說,強調禪悟解脫是“離一切相”的。史載:“問曰:‘諸經說,佛常住;或即說,佛滅度。常即不滅,滅即非常,豈不相違?’答:‘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何有出世入滅之實乎?見出沒者,在乎機緣。’”[注釋:《景德傳燈錄》卷13,《大正藏》第51卷,307頁中。]這是圭峰禪師宗密對佛的生滅出沒問題的回答,認為佛是離開一切相的,從本質上說,并無出世入滅。所謂出世入滅的相狀是隨機緣而定,并非佛身真正具有的。臨濟義玄也說:“古人云,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聲。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注釋:《指月錄》卷14,《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16套第2冊,166頁。]意思是說,所謂佛身體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為順應眾生的世俗之見而講的,實際上并不存在,佛的真形是無相的。禪宗認為,佛是離一切相的,因此禪修者也應無求無著。黃檗希運說:“學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惟學無求無著,無求則心不生,無著則心不染,不生不染即是佛。”[注釋:《景德傳燈錄》卷9,《大正藏》第51卷,271頁下。]無求無著,就是心不生不染,這也就是佛。“心不生”就是“無心”,無心就是佛。史載:“常州僧靈覺問曰:‘發心出家本擬求佛,未審如何用心即得?’師(南陽慧忠)曰:‘無心可用,即得成佛。’曰:‘無心可用,阿誰成佛?’師曰:‘無心自成,佛亦無心。’”[注釋:《景德傳燈錄》卷28,《大正藏》第51卷,439頁上。]南陽慧忠認為“無心”成佛,佛也“無心”。進一步,他還認為“無即佛”。常州僧靈覺“問曰:‘如何是一念相應?’師曰:‘憶智俱忘,即是相應’。曰:‘憶智俱忘,誰見諸佛?’師曰:‘忘即無,無即佛。’曰:‘無即言無,何得喚作佛?’師曰:‘無亦空,佛亦空,故曰無即佛,佛即無’”[注釋:同上書,439頁中。]。這是說忘卻記憶智慧就是無,無也是空。忘卻憶智即是無,即是空,也即是佛,因為佛是空無一切相的。
“心即佛”與“無心是佛”兩個命題,實際上是統一的,兩者都是從不同角度講心與佛的關系。“心即佛”是說眾生都有佛心、佛性,肯定心與佛不相離,直至認定心等同于佛。“無心是佛”則是強調學道修禪者對于佛身形相不要執著和追求,這樣的“無心”就是佛。可以說,“無心”是對主體“心”的活動內涵的進一步規定,“無心是佛”是對“心即佛”的進一步說明。正如馬祖道一禪師時而說“即心即佛”是對“心即佛”的進一步說明。正如馬祖道一禪師時而說“即心即佛”,時而又說“非心非佛”[注釋:《古尊宿語錄》卷1,5頁,北京,中華書局,1994。]一樣,兩者并不矛盾。非心非佛是破除對心與佛的執著,以避免將心覓心,將佛覓佛而不得解脫,這是對即心即佛的特定意義的否定,也是對即心即佛的更深層意義的肯定。
(三)“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溈山靈祐說:“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注釋:《指月錄》卷12,《續藏經》第1輯第2編乙第16套第2冊,137頁。]“如如佛”,即法身佛,意思是說,真理不受一塵污染,無數修行法門中,不舍任何一種法門。若果直指人心,一切情想俱盡,心體就顯露出真常狀態。由此理與事圓融不二,也就是如如佛,或法身佛了。這是在自心覺悟的基礎上,實現理事相即無礙的境界,這樣的禪境也就是佛的境界。
(四)其他種種回答的背后
對“如何是佛”的問題,禪師們除了上述正面的回答以外,還有種種意在言外的回答,這些回答意在觸動問者的靈性,令人十分費解。然而仔細體會,也仍有思路可尋,有真意可求。下面我們加以簡要的分類評述。
形象喻說。不少禪師在回答“如何是佛”的問題時,往往是以各種不同形象的事物來回答,如答“麻三斤”[注釋:洞山守初語,《碧巖錄》[12 ],《大正藏》第48卷,152頁下。]、“土塊”[注釋:《嚴陽尊者》,《景德傳燈錄》卷11,《大正藏》第51卷,287頁上。]、“殿里底”[注釋:《趙州從諗禪師》,《景德傳燈錄》卷10,《大正藏》第51卷,277頁下。]、“白額大蟲”[注釋:《法輪彥孜禪師》,《五燈會元》卷12,中冊,77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干屎橛”[注釋:《無門關》[21],《大正藏》第48卷,295頁下。]、“洞庭無蓋”[注釋:《道吾悟真禪師》,《五燈會元》卷12,中冊,733頁。]、“金沙照影”[注釋:《涼蜂洞淵禪師》,《五燈會元》卷12,中冊,741頁。]等等。“麻三斤”、“殿里底”、“土塊”,是指佛殿里麻纏泥塑的佛像,意思是殿里的佛像只有象征意義,學道者不要執著佛相,向外追求。“白額大蟲”即老虎,“干屎橛”乃擦拭人糞的東西,是污穢的,意在表明執著佛的名字是毒害、污染自心清凈本性的,應當打破向外對佛名字的執著,而轉向對內追求自心的清凈。至于“洞庭無蓋”、“金沙照影”,是說佛法現成,大地萬物無一不是佛的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