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二十一郎
- 巧妻
- 行走的葉子
- 3155字
- 2013-12-13 08:00:26
“不管是那一個,都不許應了。”方長略對慧娘說道。他寧愿女兒嫁個寒門學子,最多自家幫襯一下,也不愿將女兒嫁入那外表好看,內里腌臜的人家。
“還用你說哩,難道我不知道。”慧娘與他一般心思,都不喜歡這等人家。可真等見到人,這夫妻倆又變得猶豫不決了。
榆林縣地屬湖廣,在京城總有些同鄉,沒事沒事也常有些聚會。方長略也常去參加,多認識些人也好消息靈便些。就在聚會中見到一個同鄉帶去的少年,雖然人孤傲些,但吟詩作對十分拿得出手。
一問才知就是安樂伯家中排行二十一的程夢漁,有知道方家同安樂伯家有過齷齪的,便怕他年青人一時沖動,有心拉了方長略準備先走。沒想到他竟主動攀談,言語間也有交好之意。待問得方長略與林大人有舊,更是一揖到地,求他引見。
慧娘有心一見,方長略知道娘子心思,笑道“就是回來說給你聽的,我已與林大人約好時間,你若想看,帶了巧姐去給林夫人送節禮就是。”
馬上就到新年,方家收到榆林送來的年禮,自然是分出一部分土儀,再加上自家采買的,一同給林家送去。想到三哥一家,方長略嘆了口氣,也不知道這個年他們該如何過法。
慧娘見他臉色有變,知道他又想起三房,冷笑道“知道你心疼侄兒,他們成親時你愿意幫襯我不攔著。但現在不行,你也知道他們害得我們有多狼狽。現在伸了手,又象牛皮糖一樣粘上來,出了什么事,你有本事擔得住嗎。”
方長略訕訕笑道“哪兒能呢。”實則背著家人,偷偷去看了一眼,發現三哥和六郎都進了許家大姐的商鋪幫忙,五郎也找了地方讀書,租的房子也不甚壞,總算是放了心。
并不知情的巧姐跟了父母去林家送年禮,陪著林家老夫人說著閑話。就聽到有人報上來,說是程家的二十一郎來見老太爺,方老爺正陪著過來給老夫人請安。
待得上前一看,真個是玉樹臨風的少年郎,林老夫人問了幾句,皆對答有禮。退下時,巧姐一抬頭,正與他對上。程夢漁露出一個淡淡的笑容,倒讓巧姐一驚。那有這么巧,在這里遇上,不會是……
果真就是父母安排的,回到家慧娘也喜滋滋道“一表人材呢,要不是安樂侯家的就好了。”
勛貴人家好吃好喝,挑正妻也要挑剔相貌,小妾什么的更是貌美如花,積年累月,這生下來的孩子倒真沒有太難看的。不然也出不了皇貴妃這樣的美人兒,將皇上一迷就是十幾年。
“二十一郎,豈不是家中二十多個兄弟,這記名字都要記半年吧。”巧姐暗笑自己,還說不挑剔,還說有人作主正好省了心。結果還是不行啊,這矯情的都不像自己了。
慧娘一愣,愁道“誒,這公公婆婆妯娌小姑子,又是嫡又是庶,還真是麻煩。”
再去一打聽,這程夢漁的親祖母,也就是安樂伯的姨娘,是被賣到府中的婢子。先是個通房,后來生了兒子才有了姨娘的身份。親父倒是受寵,但也無甚出息,見天的溜鳥斗雞,沒個正事。
“若是分了家,倒也不介意這么多。”慧娘嘆了口氣,反正程家也沒真派人來提親,還是先看看有沒有其他合意的。再不行,后年榜下捉婿,也可以。只是那時巧姐都十七了,萬一再沒有合適的,豈不是真的耽誤了。做人父母的就是這般愁人,沒人選時發愁,有了人選更發愁。
新年時,命婦和娘家親戚都要按例去宮中給太后請安。呂氏忽然接到宮中的口信,讓她帶巧姐入宮。讓一些還在猜測巧姐是否入了太后的眼的人,都了然,看這樣子是真合了眼緣。這些年,自從長公主走后,太后就好看些個小姑娘,有喜歡的就接進宮陪太后幾個月,大多都有好造化。只是一般都是勛貴人家的女兒,所謂好造化也是錦上添花。
這平民家的女兒能入宮,又能合了眼緣的,這還是第一例。所以,之前都還在觀望。哪怕知道方家在為巧姐相看,除了程家露了口風說看上這孩子外,其余還沒有任何動作。
金大娘在幫著挑衣服時,忽然對慧娘道“我記得太太有根玉兔的簪子,眼睛是鑲得紅寶石,倒是適合給巧姐簪上。”
巧姐頭上戴的是太后賞賜的一套頭面中的一支主簪,為示尊重就沒有再喧賓奪主插別的大件首飾,只是這只玉兔簪倒是精巧又別致。慧娘一聽,找了出來,幫她插上。
巧姐去的那天,是家宴,有太后的娘家弟媳和侄媳婦,還有已故長公主的女兒和外孫女。皇上的兄弟都封地上呆著,無旨不得進京。每年過年只是派人送了年禮進宮,好在太后也不是他們的親娘,相互都沒什么思念之情。
眾人都是熟面孔,只是她一個生面孔,又是太后指了名帶進來的,有好奇的就笑呂氏,說她收了個好學生,讓她快點給大家引見。
巧姐大大方方從她身后走出來,按呂氏的指引,一個個行禮道了萬福。不管內心作何想,在宮中誰也不敢放肆,長輩都笑著應了,還給了見面禮。平輩也不敢托大,都福身回禮。
原以為長公主的女兒和外孫女應該極受太后寵愛,可看太后跟他們說話的樣子,也是平平。稍一思索便明白,長公主過世的早,好象并無子女留下。這應該是姨娘所生,歸到了長公主名下而已。
看到他們就想到自己的女婿跟別人生了孩子,和和美美過日子,太后這當媽的心里能痛快才有鬼了。所以他們的封號一直壓著沒給,還不許嫁到京外,就是要在她眼皮子下過活。雖沒人敢欺壓他們,可也要夾著尾巴過日子,稍有差池宮里就有訓斥來了。
袁夫人心里何曾痛快過,空有個長公主女兒的名頭,卻沒有封號沒有特權,還要小意過活。親娘明明是續弦,宮里卻說駙馬按律不許娶妻,只得委屈當了妾。府里一應事都是她在管,可府外,誰家也沒有小妾出去應酬的道理。背著家人抹了多少淚,她這個當女兒的可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這日子真正是憋屈得要死,偏有一等人還以為他們占了天大的便宜。想到這些,袁夫人與太后也親近不起來。
親近不親近對方也是太后,一樣要小心奉承,看她將長公主的畫像如同寶貝一樣讓人捧出來,也不得不擠出真誠的笑容,夸“母親”這張畫像猶如活過來一樣。
“既然你也思念母親,就帶回去懸掛起來。算了,秀兒,你親自送去公主府掛好。”太后欣慰的點頭,“難為你有孝心,哀家就當成全你這個作女兒的心吧。”
“是,謝過太后。”袁夫人心尖尖都是痛的,可還要和女兒一起磕頭謝恩。
有不忍心的就道“畫像只有一副,太后賞賜了他們,您這里……”做擦淚心疼狀。
“不是招了畫師過來,讓她再畫一副。”太后看了這個弟媳婦一眼,又道“看來你也是極思念大姐的,讓畫師多畫一張掛到你屋里吧。”
榮定侯夫人一驚,知道自己失言,忙起身稱不敢橫刀奪愛。又憶起公主的好處,眼淚叭叭直往下掉。袁夫人不得已,也只能拉著女兒,偷偷抹了辣椒水,哭得妝都花了。太后這才滿意,讓人準備了隔間讓巧姐去畫。
呂氏給她一個安心的眼神,意思是會等她一起出宮。巧姐嘆了口氣,太后始終都沒正眼看過自己,什么投了緣純粹是胡扯。自己就是個畫工,改天嫌自己畫得不好了,不找后帳就不錯了。
畫好了走出隔間,除了呂氏其他人都看不到了。太后正拉著呂氏的手說話“知道上進就好,我們這樣的人家,從小錦衣玉食,沒吃過苦頭。可短處就是這仕途走得艱難,那幫清流誰也看不上外戚,也是太皇太后留下的禍根,你們且忍忍。只要他自己出息了,哀家必能讓皇上看到。”
呂氏十分動情“姑母這樣說,叫我們晚輩怎么能心安,若不是生在桂家,他那里能想得什么就得什么。在外面受了氣,回來發發牢騷也是有的,可對姑母,嘴里不說,心里一直感激著。”
說完了,這才接過畫,太后看了眼淚又在眶里打轉。好在這次沒有暈倒,直接頒了賞賜讓她抬回去。
秀嬤嬤也回來復旨,說已經將長公主畫像高懸公主府中堂。讓他們時時刻刻記得公主,思念公主。又檢查了公主以前的閨房,東西都齊齊整整,干干凈凈。庫房里的嫁妝連箱子都沒打開過,鑰匙一直在宮女的身上掛著。
太后聽了點頭,道“若不是給榮定侯夫人一個面子,這內宅我都不會讓那個小賤人管。”滿宮的人聽了,即不敢接話,也不敢不接話,只得訕笑。
巧姐心想,難怪剛才太后的弟媳給袁夫人求情,原來是有什么關系的嗎。其實她想的沒錯,榮定侯夫人娘家的一個侄子娶的是袁家的女兒。袁夫人便刻意結交小姑子,博得她同情,讓小姑子在榮定侯夫人面前替她說情。又年年厚禮送上,慢慢的榮定侯夫人心里也偏向她,覺得太后牽怒他們有些過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