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顯兩次當政有何內(nèi)幕
唐中宗,這位在歷史上一生都不光彩的皇帝,為何一次被貶、兩次當政?這其中皇太后武則天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這對骨肉親情的母子演繹了怎樣的一出鮮為人知的權(quán)力之爭?這一切,都隨著唐王朝的灰飛煙滅遠去了。今天,我們不禁再次翻閱歷史,思考故事中有關(guān)權(quán)力、有關(guān)道德、有關(guān)親情的人和事……

廢中宗武后專權(quán)
唐中宗李顯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七年。
武則天生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李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曾改名李哲。一開始他被封為周王,后來改為英王。他的兩位哥哥李弘和李賢的太子地位被廢黜后,李顯繼立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駕崩,太子李顯繼位,史稱唐中宗,第二年改年號為“嗣圣”。
中宗比高宗更為庸柔無能,即位后,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實際上集朝政大權(quán)于一身。冊封韋氏為皇后。裴炎受遺詔輔政。韋氏是長安人,關(guān)隴大戶出身,父親韋玄貞為普州參軍,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小的官職。
一人得道,仙及雞犬。韋氏當上皇后不久以后,她的父親韋玄貞從一名小官一躍而為玉州刺史,但是生性貪婪、頗具野心的韋后仍不滿足,在其要求下,中宗準備再升韋玄貞為侍中。
韋玄貞從一名小官一躍而為玉州刺史,接著又要升為侍中,顯然升遷太快,宰相裴炎堅決表示反對。唐中宗大怒,竟然道:“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個侍中嗎?”
我們且不說此話是這位年輕氣盛的皇帝一時口不擇言,還是內(nèi)心的真實表白,但就因為這句話即落得個被罷黜的結(jié)果。
裴炎聽后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嗣圣元年(684年)二月,繼位才兩個月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唐中宗被廢后,武則天的四子豫王李旦即位,史稱唐睿宗。但是武則天在掃清了所有障礙之后,于684年改東都洛陽為神都,五年后自稱皇帝。
中宗被廢后,真實地領(lǐng)教了母親的厲害和殘忍,他害怕自己和前邊的哥哥一樣也會命喪黃泉,整日膽戰(zhàn)心驚。最后,還是意志力較他強的韋皇后及時勸解,這才靜下心來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唐中宗后入東宮
其實唐中宗的擔心也不無道理,武則天破天荒的稱女皇帝的做法不僅引起大臣和百姓的不滿,各路英豪也紛紛起兵聲討,在揚州就有徐敬業(yè)打著“匡復(fù)中宗”的旗號揭竿而起,武則天的心里自然有些驚慌。但是,她為什么沒有除掉李顯呢?這就要提到一個唐中宗所以能得以再次登基的至關(guān)重要的人物——韋皇后。
徐敬業(yè)打著“匡復(fù)中宗”的旗號討伐武則天,武則天一面派30萬大軍前往鎮(zhèn)壓,一面又派自己的寵侄武三思前往房州查看李顯的動靜。武三思到了房州,竟被韋氏的美貌和風韻所迷,而這一切都被韋氏這樣一個善解風情的女人看在眼里,而且她深知武三思在朝廷的地位和與武則天的關(guān)系,為了使中宗取得武則天的信任,于是她付出了自己。
武三思回朝后也并未食言,在武則天面前竭力宣揚中宗與韋后的忠孝之心,武則天大為相信,雖然出于種種顧慮,并沒有立刻召中宗夫婦返朝,但最終在圣歷元年(698年)把唐中宗和韋氏從房州接回洛陽。盡管以后唐中宗的登基是種種原因促成,但至少可以說,韋氏的從中周旋對唐中宗的登基也“功不可沒”。那么在唐中宗登基后,對韋氏百般依從,會不會也有這方面的因素呢?
699年,武則天將李顯重新立為太子。705年,迫于大臣和將軍的威脅,武則天將皇帝位傳給李顯,李顯恢復(fù)唐為國號。
把中宗李顯接回來,原來是武則天在大臣們的勸說下,采取的一項策略性行動。當時,武則天的侄子們,包括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都非常想做太子,準備以后接替武則天做皇帝。在他們的鼓動下,還有人聯(lián)合數(shù)百人請求立武氏后裔為太子,廢掉當時的太子李旦,結(jié)果被宰相假托圣命將領(lǐng)頭的人處死。斗爭的日趨激烈使武則天也很焦急,最后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極力勸說下,武則天終于決定將中宗召回來。同時,邊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也常以這個皇太子的問題為借口發(fā)兵騷擾,這也是很重要的外部因素。
再者,從武則天本人來講,假如以后讓侄子即位稱帝,她這個姑姑因為是嫁出去的人,按照封建宗法制度,是不可能被放進宗廟里祭祀,享受死后的榮耀的。但如果讓兒子即位,即使他們對自己再有怨恨,但她總還是他們的母親。封建的倫理道德讓武則天做出了這個決定。
總之,與其說唐中宗李顯兩次登基與自身有關(guān),倒不如說是武則天的政治陰謀使然。簡言之,唐中宗不過是武則天篡權(quán)棋盤中的一顆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