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唐朝三百年
- 諸葛文編著
- 2037字
- 2019-03-15 13:51:41
長孫皇后為何堪稱一代賢后
他,是萬世敬仰的明君典范;她,是傳頌千古的賢后楷模。沒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華麗浪漫,也沒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驚世駭俗,但欲問世間何為真愛,從他和她的故事里卻能找到答案。她是眾多的后宮故事中的一個奇跡,唐太宗創造了貞觀之治,她成就了唐太宗。自古以來后宮都是波譎云詭,瞬息萬變。但是在貞觀時期的后宮,卻風平浪靜,井井有條。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為什么鐵骨錚錚的唐太宗在她死后失聲痛哭?她究竟有著怎樣的聰慧?作為大唐皇后,她到底對貞觀之治有著怎樣的影響?
長孫皇后(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禮儀,13歲時嫁給年方17的李世民為妻。
貞觀時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長孫皇后掌管內廷。長孫皇后自始至終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為保證李世民全力以赴地治理天下,起到了十分顯著的輔助作用。在唐代的皇后中,長孫皇后是最受尊敬和愛戴的。自古以來后宮都是波譎云詭,瞬息萬變,但是在貞觀時期,后宮在長孫皇后管理之下,一直是風平浪靜,井井有條。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她氣度寬宏,不同凡響。穩定后宮的一個重要意義是使后宮不要對朝廷治理天下形成干擾,在這一點上,她處理得很好。唐太宗跟別的宮女生了孩子,宮女因為難產而死,皇后就把這個孩子一直養在身邊,像自己親生的一樣。別的妃子生病了,她就會把自己的藥品拿去給人家用。這些舉止,史書稱為“下懷其仁”,即下面的人都感懷她的仁德。后廷中的人犯了大錯,皇帝發怒的時候,皇后的方法是“助帝怒”,并請求親自來處置,決不輕饒。等到皇帝過了憤怒期,她才開始慢慢調查處理,最后決不能讓后廷的人受冤。

長孫無忌
看起來,這些都是小事,其實都牽涉貞觀之治的大問題。貞觀之治是中國難得的理性行政時代,所以李世民成就了中國皇帝的最高業績,因而貞觀時代就擁有了理性行政的美名。
那么,長孫皇后思考的問題僅限于后宮嗎?如果僅僅把自己管理的事情做好,那么她的歷史地位也是有限的,至少沒有我們今天評價得那么高?;屎蟛≈仄陂g,太子建議皇后赦免囚徒,度人入道,當時稱作“修福”?;屎笳f: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我向來不作惡,如果善行無效,那為什么還要求福呢?至于赦免囚徒,那是國家大事,怎可因我而亂天下法事呢?不論是在歷史事實還是在唐太宗的認識中,長孫氏絕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后宮管理者,在很多問題上,她都是唐太宗的政治高參。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唐太宗堅持要聽她的看法,于是有一次她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p>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迸c“任賢納諫”這兩句話。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松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貞觀年間,諫議大夫魏徵常對唐太宗的一些不當的行為和政策直截了當地當面指出,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但有時讓唐太宗常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一次,唐大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去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遇上了魏徵,魏徵當即進言說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見到長孫皇后,猶自義憤填膺地表示一定要殺掉魏徵。長孫皇后勸解說:“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由此可見陛下明?!碧铺谟X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于是滿天陰云隨之而消。
對于長孫家的利益,皇后也很注意維護。因為她是長孫家族最有權勢的人,自認為對長孫家族有一份責任。
皇后和長孫無忌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長孫安業,早年曾有虐待繼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記錄。貞觀元年(627年),長孫安業參與了李孝常等人的謀逆陰謀,要殺皇帝搞政變。這屬于十惡不赦之罪,按律當斬。這時,皇后出面了,她對皇帝說:“長孫安業干出這樣的勾當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會怎么理解呢?人們一定會以為是我們兄妹迫害哥哥,因為哥哥當年對我們不好,這盡人皆知啊。如果這樣,不是很拖累朝廷嗎?”
于是,長孫安業沒有被殺,而是被流放到了嶺南。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后崩逝于立政殿,享年僅36歲。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沒有遵照長孫皇后“一切從儉”的意思辦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并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可以隨時憑高遠眺。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而此后,唐太宗長達數十年無論怎么寵幸妃子,都再未立過皇后。
長孫皇后以她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人們的敬仰,而且為后世樹立了賢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圣皇后”。
長孫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矣?!彼f皇后“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以后入宮“不復聞善言”?;屎蟮暮芏嘣?,在李世民聽來都是“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