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臘人的故事(全三冊)
- (日)鹽野七生
- 2071字
- 2019-01-24 10:18:03
向海外發展
通常,尚處于“未成年”期的住民共同體,無論是像希臘那樣的“城邦國家”(polis),還是像羅馬那樣的“共和制國家”(Res publica),首先都應整頓充實內部。但是,希臘人卻不然。
走進希臘,讓人感受最深的是“小”,而且土地極度貧瘠,甚至連建造神廟也只是把隨處可見的巖石從左側搬到右側而已。在希臘,可稱為平原的地方只有中部的色薩利等地。
好在希臘冬天是雨季,夏天光照充足,非常適宜種植橄欖樹和葡萄。綿羊和山羊僅靠巖石間長出來的草也能生存。不過,用作主食的小麥,產量想必一定很低。
村莊、城市緊貼狹窄的山谷而建,隔著陡峭的山峰,另一面就是別的城邦國家。除了4年一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期間,這些城邦國家之間總是紛爭不斷,或攻打別人或挨別人打。
我曾經穿越法國,從馬賽前往多佛海峽。當時,有兩點讓我感受很深。一是在農業為主要產業的時代,法國竟然如此富裕;二是在這個國家,理所當然早早實現中央集權。與法國相比,意大利的地勢復雜得多。與意大利相比,希臘的地勢更加復雜。
坐大巴車在山上繞行,到達海邊時,視野豁然開闊,讓人頓覺心曠神怡。愛琴海不是一個一望無際的大海。這里島嶼遍布,波瀾不驚。愛琴海在日語中譯為“多島海”,非常形象。如果像赫耳墨斯神那樣穿上帶羽翅的鞋,順著一座座島嶼飛行的話,到達彼岸的小亞細亞似乎并非難事。由于這樣的地理環境,沒有人會想到要修建陸地公路,人們只會選擇坐船出行吧。
不管稱作王政還是君主政體,這種政治體制的特點是權力集中于一人之手。它的優點是可以控制部族首領和豪族,防止他們割據一方。但是,希臘的地勢不允許建立君主政體。群雄割據的時代持續了很長時間。
希臘歷史中,雅典和斯巴達這些城邦國家的時代叫“古典希臘”。在此之前叫“古代希臘”,也叫“希臘的中世”。所謂中世,是一個“即使沒有開花也布滿根莖”的時代,不提希臘史中的“中世”,就無法講述其后的“古典希臘”。而希臘史中的“中世”最大的特點,就是向地中海各地開展殖民運動。
在地勢狹窄的希臘,一方面各城邦之間沖突不斷,另一方面希臘人又特立獨行,欠缺協調精神。只要其中一方不退讓,事態就會難以收拾。沒有陷入膠著的內戰狀態是不幸中的萬幸。但是,這也并非因為他們具備良好的判斷力,而是因為古代希臘尚未達到足夠富裕的程度,不值得他們不惜一切困守家園。因此,猶如全民總動員一般,希臘人帶著一家老小,紛紛開始向海外發展。
他們盡量避開已經建立起國家的地方,例如埃及,也不會選擇尚無人類居住的地區。他們會趕走原住民或逼他們為奴,在當地從零開始,建設只為自己所用的城鎮和港口。

希臘人的殖民地區
那不勒斯始于雅典人的殖民,塔蘭托是斯巴達人建立的殖民國家,敘拉古是科林斯人殖民以后發展起來的……諸如此類,僅列舉一些有代表性的殖民地,就可以看出他們在選擇地理位置時有獨到之處,令人不能不為之感嘆。所有殖民地都面朝大海,背靠肥沃的土地。也就是說,殖民之后希臘人有了適合耕作的土地。其后,猶如宗家“分家”一般,殖民城市的數量有增無減。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在希臘人殖民以后發展迅速,一時變得異常繁榮。和母國希臘相比,這里甚至享有了“大希臘”的稱號。就知識領域的大事來說,畢達哥拉斯在這一地區開設學校,歐幾里得在此發表學說,柏拉圖來訪此地,這里還出現了阿基米德。這些事件標志著這里的居民的知識層次在當時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與其把精力耗費在無窮無盡的戰事中,不如向海外拓展。這無疑是正確的選擇。當然,因上述原因走向海外,使得這些殖民城市和母國之間的關系非常松散,甚至可以說極其疏遠。殖民地的統治機構和社會階層也和母國有所不同。例如,那不勒斯雖然始于雅典人的殖民,但是并沒有像母國雅典那樣走上民主化的道路。這也再次印證了希臘人的獨立精神。
當然,也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同樣使用希臘語,同樣信仰希臘諸神。因此,他們有資格參加奧林匹亞的運動會,而且也確實參加了比賽。
與這一切相比,更重要的是,因為殖民運動,希臘人的經濟圈不再局限于愛琴海,而是擴大到了地中海全域。可以和希臘人相抗衡的,當時只有起始于腓尼基人殖民的迦太基。
希臘人的殖民運動最初在愛琴海對岸,也就是其后不久取名為愛奧尼亞地區的小亞細亞西岸。這里距離希臘較近,沿著愛琴海上的島嶼即可到達。緊接著,是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發展。這個時期叫第一次殖民運動時期。第一次殖民運動結束后,希臘人又開展了第二次殖民運動。第二次殖民運動是以愛奧尼亞地區各城邦國家和雅典為首開展起來的,殖民對象從希臘北部直到黑海南部。愛奧尼亞地區各城邦國家是第一次殖民運動的殖民地,它們迅速成長起來后,參加了第二次殖民運動。愛琴海正如其名,成了真正的“希臘人之海”。
斯巴達沒有參加第二次殖民運動。它位于內陸地區,原本就缺少向海外發展的條件。因此,與雅典人的殖民城市數量眾多相反,斯巴達人的殖民地只有塔蘭托。當然,斯巴達有斯巴達特有的情況。我想,公元前8世紀末,希臘的“中世”接近尾聲之時,他們似乎有意優先強化自身實力,即優先積蓄國家力量。
因此,在送走“古代希臘”,迎來“古典希臘”的這一時期,走在前面的不是雅典,而是斯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