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科學家們徹夜憂慮的問題
- (美)約翰·布羅克曼
- 1491字
- 2019-01-15 10:40:47
24 人口增長與繁榮增長,哪一個更值得擔心?
勞倫斯·史密斯(Laurence C.Smith)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與空間科學教授、地理學教授,著有《2050人類大遷徙》。
如果人口增長是一個物種成功的標尺,那么對智人來說,20世紀簡直是驚人地成功。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在世的人口從16億增加到了61億,凈增45億人。現在已是21世紀,我們突破了70億,而且利用人口統計的計算機模型,在輸入來自世界各國的出生和死亡統計數據后,結果顯示其增速放緩但總數依舊不斷攀升。盡管世界很多地區的人口總生育率在下降,但到2050年還是可能增加到90億甚或100億。
這讓斯坦福大學的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非常擔心,他經常把人口的指數增長過程看作初期非常地成功,然后驚人地失敗。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指數增長是一個物種“激增—暴跌”(繁榮—衰落)的特征標志。舉例說,雪鞋兔拼命地繁殖,直到食物短缺或疫病引發崩潰,大量死亡的不僅僅是雪鞋兔,還有獵食它們的加拿大山貓。在自然界中,種群數量市場重復著“興盛與危機”模式,這也是埃爾利希和其他學者在70年代憂心忡忡的原因,因為人口數量沒有穩定下來的跡象,繼續以指數型增長。這刺激了發展中國家開始采取控制措施,比如印度有針對性的絕育計劃。今天,人口增長依然位列世界面臨的最緊迫挑戰名單之首。想想到本世紀中期,將近100億人(比今天多大約40%)分享這個星球,對他們而言,確實可怖。
這樣的擔心有些錯位了。不是因為100億只是個小數目,事實上它很龐大。其他大體型、最高層級的掠食者的種群數量,通常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而不是幾十億。隨處可見的野鴨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鳥類,全球數量約有300億只。養活100億人,所需要的水、食物、纖維、可耕地、金屬、碳氫化合物及其他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而對資源逼近枯竭的恐慌與對資源的暴力競爭是直線相連的。很多人認為人口總數的數值與水資源短缺、饑荒、食品戰爭、社會瓦解的預計之間也是這樣的關系。這些威脅是真實的,但與自然生態系統不同,它們不是簡單地受種群人頭數影響。反倒是,在不同收入和文化的社會和社會內部,其消費的急劇變化主導了對當代自然資源的需求。這并不是說人口總量無關緊要,只是生活方式關乎更多。
舉個例子,想一想要滿足生活在上海的現代都市消費者所需的電力、塑料、稀土金屬和加工食品,其對材料的需求如何以數倍的速度躍進,與此相對的是那些在鄉下苦干的農民。僅僅在中國,現在大規模的城市化勢頭就會導致2050年增加10億新的城市居民,即使中國人口零增長。非洲的數字將是12億,接近世界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同事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計算,如果今天活著的每個人都享受北美人、西歐人、日本人和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方式,全球資源消費量將上升11倍。這就相當于世界人口從70億突然暴漲到720億。
對我來說,這比總人口40%的增長或者總生育率下降而引起的經濟社會“放緩的陣痛”更可怕。但不幸的是,在平復一種擔憂(人口增長)的同時,我提出了另一種擔憂(繁榮增長),人們當然不可能去譴責它。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移民潮流,把億萬人從無情、困苦的貧窮中解救出來。有誰能不鼓掌?
與其擔心世界人口,更明智的做法是聚焦于真正的挑戰,去調和我們矛盾的愿望:把所有人都帶進現代和繁榮,同時也要把他們的無窮需求穩定下來。問問自己:如果你的生活水平,跟那些在緬甸南部伊洛瓦底三角洲種水稻的人保持一致,你需要放棄什么?好消息就是,和手忙腳亂地修補人類生殖率相比,買一間簡潔的小屋,坐公交車,吃食物鏈低端的東西,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它所需要的是重新定義我們眼中的“成功”。
注:本文作者勞倫斯·史密斯的《2050人類大遷徙》已由湛廬文化策劃,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