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東北亞非常相似,在東南亞地區,美國曾經差一點制造出一個類似的三角地帶。
在此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越南戰爭的背景。清末,由于中國力量的不斷衰退,原本作為中國屬國的越南最終淪為法國的殖民地,這段歷史本身就和朝鮮半島的歷史大同小異[1]。二戰期間,法國殖民者一度被日本人趕走了,日本投降之后,老殖民者又重新回來了。在這種情況下,在法屬印支半島上爆發了民族解放戰爭。
在抗法戰爭初期,僅憑越共單薄的力量是抵抗不住法軍的,越共始終被法國人壓著打。1949年新中國建國之后,胡志明向中國求援,中國政府遂調撥大批軍事物資入越,同時派遣了大批人員作為軍事顧問指導越南人民軍作戰,開國大將陳賡、開國上將韋國清都曾參加了抗法援越,可以說是來自中國的援助最終決定了越南抗法戰爭的結局。
這場戰爭,雖然仗是法國人在打,但是很大一部分法國軍費是美國人在出。自1950起,美國就開始插手中南半島事務。1950~1954年,法國人被打敗之前,美國負擔了法軍戰爭開支的3/4,共計25億美元——注意,當時可是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時代,35美元就可以兌換1盎司黃金,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用計算器算一下這大致折合多少噸黃金。
美國為什么要下如此大的本錢呢?它在東南亞所做的戰略部署與在東亞地區是一樣的考慮。在東亞地區,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這個三角布局,為美國政府提供了一個針對中蘇兩國的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平臺;而在東南亞,美國理想中的戰略布局則是,以中國臺灣、中南半島的越南加上島國菲律賓,再構成一個互為犄角的三角形布局。
跟北部的三角形戰略區域一樣,南邊的這三個角同樣互為支撐關系,它們的作用是在中國的南部再釘下一顆釘子,將中國面向海洋的所有路徑統統堵死。
前文中已經提到,在東亞的戰略布局中,日本其實可以被視作是臺灣的戰略大后方,而南朝鮮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是臺灣的支撐。而在東南亞這個布局之中,臺灣的作用更像是一個中轉站。駐扎在東亞地區的美軍可以以日本為大本營,中國臺灣為中轉,菲律賓為前進基地,越南為前哨……反過來說,如果中國大陸試圖解放臺灣的話,那么屆時臺灣將可能同時得到南朝鮮及日本駐扎美軍的南下馳援,以及駐菲律賓、駐越南的美軍的北上馳援。這樣一來,不單是美國的第一島鏈,蔣介石政權在臺灣的根基也會變得異常堅固。
正是出于上述考慮,1954年《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簽署后,臺灣地區的國民黨政權表現得異常興奮,開始向大陸沿海進行密集的襲擾;同樣是出于這一考慮,在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在越南戰爭中一直參與得很深,[2]事實上在南越政府最終倒臺之前,臺灣當局一直是其主要的外來援助來源之一。
網絡上一直傳言1974年西沙海戰中,中國海軍得到臺灣國民黨什么幫助云云,所謂“蔣介石下令不得攔截增援西沙的大陸海軍艦艇”,以及“人民海軍的導彈護衛艦[3]25年來第一次順利通過了臺灣海峽”是子虛烏有的。
真實情況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共之間數次海戰皆以國民黨海軍戰敗而告終,后期,國民黨方面一直在避免和人民海軍交火。1958年以后,隨著鷹廈鐵路修通,解放軍空軍開始大規模入閩作戰,之后臺海制空權也被拿下。截至1974年,沿海航道周圍的各個關鍵島嶼也都被解放。試問,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就算想攔截大陸的海軍艦艇,又能拿什么去攔呢?
抗法戰爭結束之后,越南暫時維持南北分治的局面,這個局面跟朝鮮半島的分治是非常像的。對當時的蘇聯來講,中南半島的這個局面是可以接受的——在斯大林時代后期直到赫魯曉夫上臺之后,蘇聯在對外戰略上開始一步步轉向謀求所謂的蘇美共治,從而等于是在實質上放棄了在意識形態領域和資本主義的斗爭,轉而將國際共運功利化、工具化。這里要說明的是,當時包括越共在內的東南亞共產黨和蘇共的關系相對于和中共的關系而言,要更遠一點,遠不像東歐國家那樣,和蘇共是“老子黨”與“兒子黨”的關系(毛主席曾如此形容東歐各國共產黨與蘇共不正常的關系)。再加上當時蘇聯的全球戰略布局中,東南亞地區并不是核心。所以,那時蘇聯對東南亞地區共運的支持并不是很上心。
新中國建國后,毛澤東主席訪蘇,越共總書記胡志明曾一同參加了出訪,當時頗受斯大林的冷遇。越南抗法戰爭中,蘇聯給予越共的援助完全可以用糊弄來形容,所謂的軍事援助多數都是當年蘇德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早已不堪使用的古董。之后,在北越準備武力統一越南的時候,蘇聯最初也是抱以不支持的態度。
而對中國來講,越南維持這樣一種南北分治的局面在當時是百害無一利的。因為越南南北分治就意味著美國人在東南亞的戰略三角布局已經形成,只不過和中國之間有個北越作為戰略緩沖,不是很穩固而已。
東北亞戰略“三角區”的存在使得中國在海上的活動空間被壓縮到了第一島鏈內的狹小區域。如果東南亞再搞出第二個“朝鮮半島模式”,那臺灣的解放將變得更加遙遙無期。從長遠看,如果這種局面得以形成,那么我們今天也就不再有什么南海問題了,因為在南海中國將一點機會都沒有,屆時南越政府借助美國海軍的勢力向中國發難,別說南沙諸島,就是西沙群島中國能不能保住都將是個問題。
所以從中國的利益來講,由越共統一整個越南,將美國的勢力徹底趕出越南,是最符合中國利益的。因為和北部的戰略三角布局一樣,美國在東南亞布的這個局也存在同樣一個問題——三個角當中的任何一個發生了松動,整個部署就會徹底崩潰。
基于上述考慮,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之后,中國隨即開始全力以赴抗美援越。這和當初抗美援朝是一樣的道理,除了國際道義之外,也是基于我們自己的戰略利益考慮。20世紀70年代末,中越關系交惡,有人就認為抗美援越是不值得的,這也是錯誤的認識。越南這個國家的體量就在那兒擺著,無論其政府如何不智,也注定了它最多也只能是一個時常給中國制造點麻煩的鄰居,而如果越南如同現在的日、韓那樣唯美國馬首是瞻,那中國恐怕連討論南海的必要性都不會有——那時真正需要關注的恐怕該是中國大陸西南腹地的基本安全問題了。
美國最初以為,可以很容易地結束越南戰爭,沒想到戰爭打了十年這么長的時間。歸結起來,北越能和美國整整耗上十年,有下面兩點原因:
第一,中蘇等國的全力援助。越南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和蘇聯的關系已經破裂了,但是美國人沒有想到,在對越南的問題上,中蘇是保持一致的。[4]戰爭期間,蘇聯一直借道中國向越南運送軍事物資,甚至在珍寶島事件[5]爆發之后兩國關系緊張到了極點的時候,這條路徑始終沒有受到過影響。此時,中蘇兩國在越南問題上,利益是一致的。
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對北越的援助同樣不僅限于中蘇兩個國家,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也都多多少少參與其中。如當時朝鮮空軍就曾秘密入越作戰,并取得了不小的戰果,[6]這一點后來朝鮮國內的報刊上曾公開報道過。
第二,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余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在出兵朝鮮之前曾經警告美國不能越過“三八線”,美國人沒有聽,因此而付出的代價就是在戰爭當中遭受了重創,而這一次,中國外交部同樣嚴重警告美國,美軍不能越過北緯17°線,這一次美國就不能不把它當回事了。除此之外,1964年,越南戰爭打起來不久,中國的原子彈試爆就成功了,到1966年“兩彈結合”試驗完成,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實戰化的核打擊能力。也就是說,越南戰爭時候的中國遠比朝鮮戰爭時要強大得多。雖然美國在南越駐扎有重兵,并且大批的轟炸機越過17°線,轟炸越南北部,可是它的地面部隊確實不敢越過17°線,從而導致這場戰爭打了十年之久。美軍在戰術上雖然掌握了優勢,可因為陸軍始終不敢越過17°線挺進,所以反倒在占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自己打成了守勢。
而此時美國主導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正在走向崩潰,經濟上的問題迫使美國不得不在全球范圍內收縮戰線,無法再支持這么長時間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得不把伸向世界各個熱點地區的手縮回來——當時的情形和如今非常像。
要順利完成東南亞地區的戰略收縮,美國就需要中國的配合。雖然說越南戰爭名義上是美國跟北越在打,但實質上,如果沒有中國和蘇聯的支持,北越根本不可能堅持十年時間。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后來的“乒乓外交”以及1972年尼克松訪華。這一系列事件除了解決了美國在東南亞的窘境之外,也為后來中美建交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鋪平了道路。1840年,是英國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而1972年的中美建交,是毛澤東在越南用中國的武器打開了美國的大門。從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再到后來改革開放,追根溯源都是由1972年尼克松訪華開始的。而美國總統史無前例地去訪問一個未建交的國家,則是越南戰爭的局勢逼迫美國人必須這么做的。
在尼克松訪華期間,中美雙方談下來的、見效最快的一個成果就是讓美國人可以比較“體面”地從越南撤出去——在越南作戰的美軍在尼克松訪華之后確立了明確的撤軍時間表。1973年之后,美軍基本不再大規模直接介入戰事,美國人的越戰宣告結束。到1975年,美國軍事及其他人員撤離西貢[7]時,越共軍隊就在西貢市區的外圍,卻就是按兵不動,等到美國人徹底撤出去之后才進入市區。
1975年,越南南部徹底被越南共產黨解放,越南恢復了統一。從東南亞的地緣戰略角度上來講,這意味著美國原來設想的中國臺灣、菲律賓、越南的三角形結構沒有形成。失去了越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聯系也就沒那么強了,菲律賓對美國的戰略價值也隨之迅速下降——這又導致了幾個連鎖反應:
連鎖反應一:徹底斷絕了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想法。當時美國為了構建東南亞的戰略三角,拉攏英國、法國、菲律賓等其他七個國家簽訂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臺灣很熱衷參與,在條約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蔣介石甚至認為,通過這個條約,北面已經把中共封住了,南邊即將把中共封住,中國大陸在海洋方向將面臨全面的壓力,國民黨反攻大陸也就指日可待。在《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簽署之后,臺灣曾經多次主動挑釁中國大陸,雖然解放軍通過炮擊金門[8]給予了堅決的回擊,但徹底斷絕蔣介石這個念想,還是通過越南戰爭。
連鎖反應二:導致菲律賓總統馬科斯下臺。菲律賓最穩定的時期是1966年馬科斯上臺執政那段時期——現在很多人都稱呼他為獨裁者。但在當時,這個“獨裁者”是受美國人支持的。平心而論,恰恰是馬科斯執政時期,菲律賓的中央政府能真正有效地運轉,可以做到對菲律賓各地的有效控制。從經濟上來講,當時菲律賓的經濟狀況其實一直是不錯的。同時,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強力的控制,馬科斯時代其實也是菲律賓政府最廉潔的時候。當然,對他本人現在說法很多,一般都指其生活非常奢靡,這個在此先不討論,我們就看他在菲律賓歷史上的作用。
那個時候,美國人之所以非常倚重于馬科斯,也是因為越南戰爭。因為美軍的作戰物資需要從日本經臺灣到達菲律賓,從馬尼拉再到南越,這條路線是最短最快捷的,菲律賓因此成為整個越南戰場最重要的前進基地。所以,維系菲律賓國內的穩定對美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當然,位于越南西邊的泰國,也是美國一個比較重要的軍事節點,但是當時泰國一直在中美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不想輕易得罪中美任何一方。像泰國的詩琳通公主曾經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這種友誼的背景就讓泰國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
1975年,美國完成撤出中南半島之后,東南亞戰略三角當中的一個角坍塌了,另外兩個角的意義就下降了。由于臺灣還關系到北部的戰略三角,所以美國人不會放棄臺灣,但菲律賓就沒這么好命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導致了美國在越南戰爭前期非常倚重馬科斯,但是在后期又很輕易地放棄了他,最終導致了阿基諾夫人也就是現在的阿基諾三世的母親上臺。阿基諾家族比馬科斯要更加親美,而且,阿基諾家族沒有能力像馬科斯這樣完全控制菲律賓。
對于美國人來講,在危機時刻,自己的傀儡國有一個強勢領導人更好,可是當危機過去之后,它更愿意跟自己結盟的盟國內部是松散的,因為這樣一來它不僅僅可以與這個國家的最高元首去談,還可以與各個財閥及地方豪強去談,這樣對美國人的利益更有利一些。馬科斯下臺之后,菲律賓的中央政權權威性迅速下降,國內逐步松散,地主勢力越來越強,這種情況后來就導致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菲律賓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