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式百變(影記滬上:1843-1949)
- 孫孟英
- 628字
- 2019-02-28 16:53:40
早期走街串巷的剃頭匠
上海早期的理發業主要以走街串巷、肩挑擔子的剃頭匠為主體,他們活躍在上海的一些老城廂里。這些走街串巷的剃頭匠個個都是一樣的裝扮,肩挑一副剃頭擔子。擔子的一頭是一個大火罐,上面的銅盆盛著熱水,旁邊插著一根長竹竿,竿上飄著一條米黃色的棉布,風一吹就像是一面小旗在飄揚(剃頭業又被稱為“飄行”,而這根飄著布條的竹竿也就成了剃頭匠的標志)。擔子的另一頭是長方形的小柜子,柜子有三個小抽屜,里面放著剪刀、剃刀、梳子等理發用具,剃頭時把柜子往地上一放,就變成了客人坐的凳子。那時的剃頭匠雖然在剃發和理發方面沒有很大的發型變化——以剃發蓄辮為主,但要真正成為一個剃頭匠還要掌握多種技能,如梳(梳長發)、剃(剃頭發)、編(編長辮)、刮(刮剃胡須)、剔(翻眼皮)、接(接脫臼)等,同時還要會捏、拿、捶、敲、按、挖等手藝活。那時,剃頭匠被稱為半個郎中。剃頭匠只有掌握了這些本領,才能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混飯吃。因為剃頭客需要得到身體的舒服和享受,所以沒有多種本領的剃頭匠是不會有顧客邀請上門剃頭的。

早期走街串巷的剃頭師傅在為顧客剃發編辮
早期上海的剃頭匠主要來自湖北、安徽及江蘇揚州,他們在上海的老街上擺攤或行走叫喊。一些手藝好的剃頭匠都有固定的老顧客,只要時日一到上門剃頭就行,有時還能獲得一些客人給的小費和物品,小日子還能過得紅紅火火。在逢年過節或有錢人家辦喜事邀請剃頭匠上門剃頭時,他們不但能拿到雙份剃頭錢,還能獲得賞錢,這是剃頭匠最樂意上門服務的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