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實訓7 顯微攝影技術

【實訓目標】熟練掌握顯微攝影的基本技能,獨立完成顯微攝影全過程;初步掌握對照片質量分析的標準。

【實訓準備】

1.實訓器具 顯微鏡、顯微攝影裝置、各色濾光鏡、黑白或彩色負性膠片、顯影罐、溫度計、水浴鍋或冰塊、暗房袋、暗盒、剪子、膠帶(橡皮膏)瓷或塑料盤、盆、量筒、燒杯、放大紙、竹夾、上光機。

2.實訓材料 人參、牛膝組織永久制片;大黃、山藥粉末制片等。

3.實訓試劑 稀甘油、甘油醋酸試液、水合氯醛試液、顯影液、定影液、停影液等。

【實訓內容及步驟】

(一)顯微攝影基本技術訓練

1.安裝顯微攝影裝置 將相機、顯微鏡和照明設備連在一起,并能在觀察鏡中看到所要拍攝的標本。安裝時,需先細讀說明書,熟悉儀器結構和功能,連接部位要穩固。

2.調整好顯微鏡

(1)聚光器和光源燈的調中:顯微攝影通常采用中心亮視野透射照明法,攝影前,要把聚光器和光源燈調中,使聚光器中心與視場光闌的中心處于同一光軸上。光源燈的燈絲照明于視野中心。

聚光器的調中步驟:①轉動聚光器升降旋鈕使聚光器升至頂點位置。②接通光源燈的電源開關。③將被攝的制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4 ×或10 ×低倍鏡聚焦在樣品上。④縮小鏡座上的視場光闌,在視野中可見邊緣模糊的視場光闌圖像。⑤微降聚光器,至視場光闌的圖像清晰聚焦止。⑥用聚光器兩個調節螺桿推動聚光器,使縮小的視場光闌圖像調至視野中心。⑦開放視場光闌,使多角形的周邊與視野邊緣完全重合。⑧反復縮放視場光闌數次,確認光闌中心和邊緣與視野完全重合。⑨使聚光器回復頂點位置。

光源燈調中步驟:在視場光闌上面的濾色鏡座上,放一毛玻璃,用以觀察燈絲位置,轉動光源燈位置,使燈絲位于視場光闌中心,然后固定光源燈。

(2)正確使用光闌:顯微鏡有兩種可變光闌——孔徑光闌和視野光闌。正確的調整和使用光闌是保證攝影質量的重要環節。

1)孔徑光闌的調節:孔徑光闌與聚光鏡是構成聚光器的兩個重要部分。顯微鏡的性能主要決定于物鏡的性能,而物鏡的性能又決定于數值孔徑。物鏡的數值孔徑與聚光鏡的數值孔徑相關,兩者孔徑相等時,物鏡分辨力最高。聚光鏡的數值孔徑受孔徑光闌控制,用孔徑光闌的開放與收縮,調節聚光鏡數值孔徑的大小。顯微攝影不同于一般攝影,其最大的區別是影像反差小,焦點深度淺。這兩點可隨孔徑光闌縮小而提高。孔徑光闌小于物鏡的數值孔徑時,物象的分辨力和亮度降低,但影像反差和焦點深度提高,使影像更加清晰。所以,在不過多地降低分辨力的前提下,把孔徑光闌調到所用物鏡數值孔徑的60%~70%大小是比較合適的。例如,物鏡的數值孔徑為1.0,孔徑光闌的數值調到0.6~0.7,所以,顯微攝影時,縮小孔徑光闌,盡管喪失少許的分辨力,卻提高了影像反差、焦點深度和影像的清晰度。當聚光器標有孔徑的數字時,對準所需的值即妥,如果不具孔徑光闌數值,在顯微鏡向標本聚焦后,從鏡筒中取下目鏡,在物鏡的后透鏡中可見孔徑光闌影像。光闌縮小時,僅見一亮點,逐漸開大光闌,亮孔擴大,直至需要的程度。當光闌縮小,視野亮度降低時,可適當提高電壓增加照明強度。

2)視野光闌的調節:視野光闌位于鏡座之中,用以控制照明光束的直徑,縮小視野光闌,光束直徑小于孔徑光闌,視野亮度不足,影像不清晰;視野光闌開大,光束直徑超出孔徑光闌,因光線過多,造成光線的亂反射,影響影像的清晰度。視野光闌的適宜大小,以光闌的邊緣外切孔徑或孔徑光闌內接視野光闌為度。

孔徑光闌的調節,取決于所用物鏡數值孔徑。當兩者相等,分辨力最高;孔徑光闌小于物鏡的數值孔徑,影像反差和焦點深度增大。視野光闌隨孔徑光闌而變,總是外切孔徑光闌。更換物鏡,數值孔徑改變,孔徑光闌重新調整,視野光闌亦隨之改變。

3.底片選擇

(1)底片種類:攝影用的底片有硬片(透明玻璃上涂以感光乳劑而成)和軟片(膠片與膠卷)。膠卷常用的規格有135和120。

(2)底片性能

1)底片類型:①彩色底片:反轉片和負片,又可分別分為日光型、燈光型和日光燈光兩用型。②黑白底片:色盲片、分色片、全色片三種。色盲片為只感受藍紫和紫外光的底片,適用于黑白、藍紫色色光影像的攝影,而不能用來拍攝紅、綠、黃等色的影像;分色片為能感受藍紫、黃綠光的底片,除紅橙色標本外,可廣泛用于顯微攝影;全色片:為能感受光譜中全部可見光的底片,對景物明暗層次能較好表現,黑白層次多,反差小。

2)底片感光度:底片對光的敏感程度。感光度單位:①定(DIN)制:每相差三定,感光速度就相差一倍,如21定為18定的二倍,依次類推;②標準制(ASA):它規定數值增一倍,感光速度也增加一倍,如ASA 100為ASA 50的二倍。21定相當于ASA 100。顯微攝影力求使用感光度低的膠片。

(3)底片的選擇和應用:①大型顯微攝影機選用硬片,小型顯微攝影機選用軟片。②小型機相所拍底片需要放大,所以選用銀粒細的底片。③顯微攝影要求反差大就選中速(17~19)定和慢速(14~16)定,甚至特慢速(9~13)定底片,一般以18定(ASA 50)以下為宜。④色盲片和分色片很適合于顯微攝影,特別是顯微攝影以分色片最好,全色片也可用于顯微攝影,但往往要用適當顏色的濾光片,以增加反差,才能達到良好效果。⑤選用燈光型或日光燈兩用型彩色底片拍攝具有色彩的樣本。

4.曝光的確定 曝光是顯微攝影的一個關鍵。曝光過度,使底片密度很大,昏暗不清,喪失影紋細節,反差太小。曝光不足,整個底片密度很小,比較透明,雖然最大密度部分影紋分明,但最小密度和灰霧密度一樣,沒有影紋存在,缺乏正常反差。這類底片,根本不能印放出合格的照片。曝光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判定曝光時間,確定快門速度。顯微攝影的視野,亮度變化極大,曝光時間的變化范圍寬廣,正確估計曝光時間比普通野外攝影要困難得多。常用的估計影像亮度來確定曝光時間的方法,往往因人眼對光強度的顯著變化不會有科學的定量分析而致使發生錯誤。

(1)影響曝光的因素:①照明光源:電壓高,功率大的燈泡,光強度高,色溫高,使膠片感光快,曝光時間要短。②膠片的感光度:感光度高的膠片對光敏感,曝光時間可短一些;膠片超過有效期,或保存條件不佳,膠片的感光度會降低,使用時要酌情增加曝光時間。③物鏡的數值孔徑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數值孔徑大,進光量多,影像亮度大,曝光時間要短;目鏡放大倍數大,視野相對加大,影像的亮度相應減小,曝光時間要長。④濾光片的顏色:濾光片減弱了光源的照明強度。在攝影時必須給予補償,以達到正確的曝光。⑤標本的差異:標本的厚度與顏色的變化影響到光的透過和吸收。另外,在同一標本中,各部分的光量程度也不同,因而也影響曝光時間。

(2)確定曝光時間的方法:①經驗法:除經驗非常豐富的人外,一般不宜采用。②試攝法:這是一種簡單、易行、準確、可靠的確定曝光時間的方法。方法是用同一標本在相同條件下,按幾何級數增加曝光時間拍得不同曝光時間的試攝底片,經顯影和定影后,根據底片情況決定正確的曝光時間。③測光表法:顯微攝影中可使用的測光表有四種類型:手持光電測光法;顯微攝影用的光電測光表;顯微攝影裝置內裝或外接式全自動曝光控制表;裝在普通相機內部的測光表。前兩種可以通用,但不夠精確,后兩種方便而準確。(表1-1)

表1-1 顯微攝影曝光參考表

5.取景對焦和拍攝

(1)屈光度的調節:在側視目鏡取景器內有一玻璃屏,上刻雙十字線。調節時,左右轉動屈光度調節環,使側視目鏡取景器鏡筒的前端伸縮,改變焦距,至清晰地分辨出雙十字線止(圖1-6)。雙十字線校準后,不能隨意變動屈光度調節環,以防焦距改變。取景聚焦,只需使用顯微鏡調焦螺旋。

圖1-6 雙十字線校準示意圖

(2)取景:在顯微攝影中要根據研究目的進行取景,取景的含義是確定拍攝范圍和物體影像在底片上的大小(倍數)。專用顯微攝影設備,在刻有雙十字線的側視目鏡取景器的玻璃屏上刻有數種規格的長方形取景框。底片所能攝下的范圍,并非視野所見的全部,僅是圓形視野中長方形部分(圖1-7)。

圖1-7 取景示意圖

取景時,要使被攝的物體影像中心位于長方形取景框的對角線中心,并使兩者的長短相應。需要90°調整時,轉動載物臺或攝影裝置,讓影像的長軸和取景框橫軸平行。影像的大小可采用調換物鏡和目鏡來控制。

(3)聚焦與拍攝:轉動顯微鏡的粗細調焦螺旋,改變物鏡和被檢物體的距離,使視野中物體影像的焦點聚于暗箱的焦平面上。

縱橫移動鏡臺的制片標本,尋找拍攝的圖像;上下轉動調焦螺旋,辨清標本的細微結構。取景聚焦,需幾經反復。底片影像的清晰度決定于拍攝前的最終一次準焦。

取景聚焦完畢,立即撳下快門按鈕,任何有關操作,都要在聚焦前完成。準焦后的微小顫動,也會引起焦點的改變,致使拍出的底片影像模糊不清。

6.記錄 由于顯微攝影是記錄科學研究結果的一種方法,因此在顯微攝影中,每拍一張或每拍一批都要詳細記錄已拍底片的拍攝條件和情況,如被攝標本特點、儀器組合、照片條件、曝光時間、底片型號等,以作今后工作參考。

(二)徠卡DMLB型顯微鏡帶MPS 30/60型顯微鏡攝影控制器操作程序

1.清潔 對顯微鏡機械、電路、光學元件、相機以及自動曝光控制裝置清潔。不僅要嚴格要求儀器的潔凈,而且對桌、椅、地板也保持干凈,室內盡量少灰塵。

2.接電源 將LEICA DMLB型顯微鏡和LEICA MPS 30/60型自動曝光控制器接上穩壓器的輸出電源接線板插座210~215V上。

3.打開開關 顯微鏡底座左邊露出半圓黑色轉板,將其向外轉到1~2V的點上,再打開鏡座左邊前沿的紅色開關,鏡座上透射出的微弱的光亮,待燈絲預熱1~2分鐘后再調用。

4.調雙目鏡同焦 先對左邊目鏡,旋動粗調焦螺旋,使載物臺的載玻片靠近10 ×物鏡,再用左眼看左邊目鏡,邊看邊下調載物臺,當看到標本組織的清晰像后,再微調到最清晰為止。然后調右邊目鏡,這時就不去調粗、細調焦螺旋,僅調右目鏡上的上下移動螺紋,使右目鏡焦距調到視野中標本組織像最清晰為止。這時,左、右兩目鏡即能適應您的雙眼的同焦。

5.調瞳距 將雙目鏡筒用雙手拿住,邊往里外伸縮,邊用雙眼觀察視野標本,使兩個視野合并到一個圓視野為止。

6.調視場光闌 收縮視場光闌,將聚光鏡向上升到頂后,接近載物臺往下降,直至看到多邊形的視場光闌像為止,轉動調中螺絲將視場光闌調正中,然后將視場光闌像多邊形邊緣放大到視野圓的外切。

7.調孔徑光闌 取下目鏡,放入輔助望遠鏡,旋動輔助望遠鏡,以看清孔徑光闌像為止。調節對中螺絲,使孔徑光闌處在正中。再開大孔徑光闌到60%~80%。也可按刻度標記計算,如利用物鏡10 ×,其數值孔徑(NA)為0.25,即0.25×80% =0.2,即將孔徑光闌調在刻度的0.2上。如是物鏡40 ×, NA為0.65,即0.65×80% =0.52,即調在刻度0.52上。

8.放入照相目鏡 選用配置好的照相目鏡(目鏡上有“PHOTO”)倍數為10 ×。

9.選用物鏡 可選用平消色差物鏡(N PLAN, PLAN)、熒石物鏡(半平場復消色差PL FLUOTAR)物鏡或平場復消色差物鏡(PLAPO),但以后者為最好。

10.調雙直線 用調標本焦點照相的那只眼睛,邊觀察取景筒,邊調節取景筒上螺旋,直至“+”字雙線的雙線間分開得非常清晰為止。

11.取景 以“24×36”的方框內選取組織部位作為拍攝范圍。

12.裝入底片 打開攝影裝置上相機后背,按順序插入膠卷,左手按著片頭送入收片軸,使膠片卷入收片軸,穩妥后,關上后蓋,等待2~3秒后,即聽到馬達轉動齒輪聲,它將膠卷片頭送入收片軸繞轉柱,約拉過膠卷上24個齒孔(三張畫面長度),相機正面上的畫幅記數窗口即呈現出“01”數字。

13.放濾光鏡 用黑白全色片拍一般H. E染色組織片用綠色濾光鏡(燈泡電壓一般用6~9V);日光型彩色片用DLF濾光鏡(燈泡電壓要調在10.5V以上);燈光型彩色片不用濾光片,而只將燈泡電壓調在10.5V以上。

14.核對 在曝光前要核對“+”字雙直線,取景范圍,對標本焦點,電壓數,ASA(膠卷感光度), CAL(曝光指數), AUTO(自動曝光模式), FIX(手控曝光模式),檢查無誤后再拍攝。LEICA MPS 30/60型自動曝光控制器開機后的默認方式是自身識別膠卷的感光度,CAL為1.00,曝光模式為AUTO。

15.曝光 按LEICA MPS 30/60型自動曝光控制器的“EXPO”鍵,邊按鍵,邊觀察相機的供片軸是否響動,畫幅數字窗口是否顯示出遞增數字,如有響動和顯示遞增數字則表示自動曝光控制器運轉正常,以后,繼續拍攝2~36張,即按第12~16步常規進行。如沒有響動或不遞增數字,即出故障。每拍攝一張應記錄好標本名稱、拍攝內容和放大倍數等。

16.倒片 膠卷拍完后,相機會自動倒片,直至全卷倒完(如一卷只拍了十幾張不拍,需要將拍過膠卷部分取出來,這時要按相機正面上的倒片黑按鈕進行倒片,記錄當時拍的張數,以供下次接著拍剩余膠卷),當轉到有片頭響聲后,才能打開相機后蓋,取出膠卷。攝完的膠卷要用黑紙或底片盒裝好,待沖洗。底片盒上要注明拍攝內容、拍完日期。

(三)YS100 NIKON數碼攝影顯微鏡操作程序

YS100 NIKON攝影顯微鏡在國內較為多見,價格低廉,操作簡便,配備數碼相機,使用廣泛。

1.準備工作 ①將NIKON數碼相機裝入相機電池、存儲卡,將相機安裝在YS100顯微鏡上,取下相機鏡蓋,打開數碼相機的ON-OFF電源開關,數碼相機的安全燈點亮;②將需要顯微攝影的染色體圖像置于取景中心;③將光路選擇器拉桿,向外拉出一級,露出拉桿上的綠色環帶。

2.選擇拍攝模式COOLPIX 4500數碼相機有全自動的AUTO模式,16種場景選擇模式,控制曝光方式的程序自動P模式,控制快門后的最佳曝光S模式,控制光圈后的最佳曝光A模式,手動M模式。按住MODE按鈕,并旋轉指令撥盤,拍攝模式會循環顯示這6種模式(AUTO-自動模式,場景模式,M-手動模式,A-光圈優先自動模式,S-快門優先自動模式,P-程序自動模式)。相機默認值是全自動AUTO模式,即一種一按機拍模式。為使曝光準確、快捷,多采用自動曝光模式,但在某些條件下,應用手控曝光M模式更為適宜時。

3.選擇曝光模式 選擇自動曝光AUTO模式后,閃光燈及調焦全是自動,影像像素一般,可以單幀連拍。在AUTO模式下,按下菜單按鈕,會出現一個調節影像品質和尺寸大小的菜單。通過影像品質,可以選擇高精、精細、一般及基本四個檔次的影像品質;通過尺寸大小可以選擇2272×1704、1600×1200、1280×960、1024×768,這些尺寸大小在16BM儲存卡上精細影像品質條件下分別為8張、16張、24張、27張,在一般影像品質條件下分別為16張、31張、47張、69張,在基本影像品質條件下分別為32張、59張、86張、121張。選擇P、S、A和M拍攝模式,在P、S、A和M拍攝模式下,菜單選項旁出現一個圓盤狀圖標,通過指令撥盤,可以從主菜單中直接選用“最佳拍攝選擇”(BSS)

4.選擇影像品質和尺寸大小 通過影像品質,可以選擇高精、精細、一般及基本四個檔次的影像品質;通過尺寸大小可以選擇2272×1704、1600×1200、1280×960、1024×768的尺寸大小,拍攝照片數同上。

5.取景 ①取景:可以在顯示屏(A)或取景器(B)中進行取景。②光源補償:自動曝光AUTO模式下光源不足時,內置閃光燈會自動彈起補光,拍攝時注意不要壓住內置閃光燈,會自動彈片;P、S、A和M拍攝模式下光源補償,應在P、S、A和拍攝模式下拉菜單選項中,通過指令撥盤,從主菜單中直接選用閃光燈打開,在光源不足時內置閃光燈會自動彈起補光。③選擇拍攝主體:使用變焦按鈕將需要拍攝的物體移入取景框內,按一下ZOOM變焦按鈕,可以在顯示屏或取景器上進行光學變焦,按下W鍵,可以使圖像推遠,按下T鍵,可以使圖像拉近;在最大光學變焦位置時,按住T按鈕2秒,會進行數碼變焦,使圖像拉近并放大,光學變焦圖像細微部分也會同時放大,且在顯示屏或取景器上均能看到,但數碼變焦圖像細微部分不會放大,僅在顯示屏上能夠看到。

6.對焦與拍攝 ①對焦:通過目鏡取景器尋找理想的拍攝物像時應對被攝樣品對焦。半按快門,能對拍攝物像進行對焦。AUTO模式下相機對焦在對焦區域中央物體,取景器中會顯示對焦目標。持續半按快門,可以持續保持鎖焦的狀態。如果光線不足,在閃光燈設定為自動時,閃光燈會自動彈起開始充電。②拍攝:圖像清晰之后,將半按的快門全按到底,即進行拍攝。反復取景、對焦、拍攝,將選擇確定的拍攝物像拍攝完畢。

7.整理好相機 ①關閉相機電源。②內置光源燈彈起時,應垂直用力收回內置閃光燈,注意不要從側面、背面或正面施加壓力,以免損壞閃光燈。③將鏡頭收回原位。④蓋上鏡蓋。

8.圖像輸入計算機 ①連接相機與計算機,在連接之前應該將Nikon View5.0軟件安裝在計算機。②開啟相機電源。③傳輸影像到計算機內。④觀察圖像效果。

(四)底片沖洗技術

1.顯影罐法 ①顯影:采用化學的方法(已感光的乳劑與顯影液起化學反應)使底片上的潛影成為可見影像(不穩定)的過程。顯影前最好先向罐中倒入20℃左右的清水,浸洗1~2分鐘,使底片的全部藥膜均勻浸濕后,倒出清水。②停影:停顯液作用:一是制止顯影后底片乳劑膜中殘存的顯影液繼續發生作用,防止底片顯影過度產生斑痕或灰霧等現象;二是防止顯影液內堿性物質帶入定影液,并與定影液中的酸性物或礬類作用產生亞硫酸鋁的白色沉淀。常用停顯液為1.34%醋酸水溶液,搖動幾下,約半分鐘倒出停顯液。③定影:用定影劑溶解感光乳劑中未感光的鹵化銀,使不穩定影像變為穩定影像的過程。加入等量定影液,約15~20分鐘后,倒出定影液。④清洗:定影后的底片上還殘留許多硫代硫酸鈉或銀的絡合物。必須經充分水洗,以避免底片發黃或變色。中速流水沖洗時,膠卷不少于20分鐘;用于制作單色幻燈片的電影正片水洗干凈后即可轉入染色處理至少要30分鐘以上。⑤晾干:科研底片或暫時不染色的幻燈片底片,水洗后可用片夾夾住膠卷兩端,其中一端懸起,拭干底片水珠,用夾子夾住,置通風陰涼而無塵處晾干。

2.盆中顯影法 取三只搪瓷盤或塑料盤,排成一排,依次加入20℃顯影液、停影液和定影液。要注意設法使溫度保持20℃左右,如有空調設備最理想。要求暗室內全暗,除彩色片外,也可在暗紅或深暗綠色的安全燈下操作。取出底片使藥膜面向上,迅速而均勻地浸入顯影液中,然后不斷使盆中藥液移動,顯影時間根據底片情況而定。顯影結束后,洗相夾住底片邊緣,投入停顯液中約半分鐘,再取出放入定影液中約15~20分鐘后,這時可開燈,檢查底片上乳白色是否完全消除,再放15分鐘,就可取出在流水中沖洗半小時以上。最后用夾子夾住底片晾干。

(五)放大技術

照片放大是利用透過底片的光線,通過放大鏡頭的集光作用,把底片的影像放射到放大機外面。這時放大機中心垂直的某一平面上,即形成與底片相同且倍數較大影像。若這個平面是放大紙,經感光、顯影、定影等處理,即可形成與底片相反、與實物相同的照片。

1.放大紙的選擇 ①放大操作首先要準確鑒別底片密度的反差能選配適當的放大紙和印相紙。然后根據需要放大尺寸調整機身的位置。②放大時紙的選配也相當重要。目前國產放大紙分為4號:1號(性能軟);2號(較軟或中性);3號(較硬);4號(硬)。一般是底片反差偏小時,選用偏硬的放大紙,就可得到適中的照片,如底片反差偏大時,則選用偏軟的放大紙,也可得到反差適中的照片。常用3號放大紙。③選好放大紙后剪小塊紙作幾次不同曝光時間和紙型的試放,從而確定正式的放大紙型和曝光時間。放大時,紙要稍大于放大尺寸。曝光計時最好用定時器。

2.使用放大機的注意事項 ①底片和感光紙的平面必須同鏡頭相平行,底片的中心必須對著鏡頭的光軸。②底片要擺在放大機中央部位,并用黑紙將底片四周透光部位遮擋起來。③調焦時要開大鏡頭光圈,所用的成像白紙厚度應與所用的放大紙厚度相等。對清楚焦點后將光圈收縮,使畫面中央和四周都能達到一定清晰度。④在放大曝光的過程中不得使放大機受震動。⑤大批量放大照片,電源上要裝有穩壓器,并使用電子自動曝光器曝光。⑥放大機內部,鏡頭與聚光鏡必須保持清潔,不得有灰塵。

3.放大照片的顯影 沖洗用搪瓷盆或塑料盆進行,并列放好三只盆,依次倒入20℃左右的顯、停、定影液。①顯影:取曝光后的放大紙,將藥膜面向下,浸入顯影液中,用夾子按動照片背面,使乳劑膜完全浸入顯影液中,并不斷拖動放大紙。②停顯:待所有細微部分都均勻地顯現出來后用洗相夾取出放大紙,移入停顯液中,漂洗10~20秒。③定影:再移入定影液中約15分鐘。④漂洗:然后放在水中充分漂洗約1小時。⑤上光:最后從水中取出放大紙,平放在上光板上,影像面朝上光板,放在上光機電熱器上烘干,照片自動膠落。⑥存放:再用切刀把照片邊緣裁齊,登記編號,裝袋或裝冊保存備用。

4.照片放大倍數的確定 照片上物象的放大倍數可用兩種方法確定:

(1)照片上物象的放大倍數=顯微攝影放大倍數×放大機的放大倍數

(2)在顯微攝影時,把測微尺放在載物臺上,用拍攝樣品同樣的倍數拍攝標尺,然后像樣品底片那樣在放大機上同樣放大,洗出照片,用照片的標尺可直接讀取所攝樣品的大小。

【實訓報告與考核】拍攝人參根、大黃粉末顯微照片,并計算出其放大倍數。在顯微攝影中要得到一張好的照片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马| 武隆县| 沅陵县| 隆回县| 屯昌县| 涟水县| 澄城县| 柳河县| 即墨市| 长岭县| 合江县| 金乡县| 新巴尔虎左旗| 剑川县| 吉首市| 道真| 方山县| 鲁甸县| 遵化市| 芦溪县| 赤水市| 科尔| 信阳市| 漳州市| 黄石市| 蕲春县| 越西县| 花垣县| 信阳市| 元阳县| 四会市| 明光市| 东城区| 苏尼特左旗| 新营市| 会同县| 扶余县| 会宁县| 泰安市| 赫章县|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