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征

1.2.1 環境與人的關系特征

美國著名建筑理論家卡斯騰·哈里斯曾說:“大部分時間中,尤其是在移動時,我們的身體是感知空間的媒介。”人們總是通過親身參與各種活動來感知空間的,于是,人體本身也自然成為感知并衡量空間的天然標準。因此,可以說作為感知并衡量空間標準的人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及信息的交換關系,是室內外環境各要素中最基本的關系。

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空間,廣義上是指圍繞主體,并對主體的行為產生影響的外界事物。對人類而言,一方面它是一種外部客觀物質存在,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與精神需求(親切感、認同感、指認感、文化性、適應性等);另一方面,人類也按照自身的理想和需要,不斷地改造和創建自己的生存環境,包括根據人們認識的不同階段對環境起到的創造、破壞、保全作用的內容。總之,環境與人是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關系,并隨著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而始終處于動態性的變化之中。

1.2.1.1 人對環境

現代環境觀念的發展也具體體現在人對環境的“選擇”和“包容”的意識中。如選擇拆毀城墻、對古舊建筑“整舊如新”等城市建設的思想,實際上等于斬斷了城市生長的“根”,在本質上是同火燒阿房宮一樣的在進行破壞。在從事研究和設計時,對那些即將消亡但并無礙于生活發展的、那些只屬于承繼先人和連接未來的東西,應有意識地加以挖掘、利用和維護。城市是人們長期經營和創造的結果,城市風格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證明了其自身的生命力。實踐已顯示“保全”的城市建設思想亦會對城市風格的多樣化再立新功。一座城市、一個街區乃至一個庭院(單元環境)都具有自己的共性和個性文化,它們世代相傳,每個時代的人們及社會都曾為此付出腦力勞動和經濟代價。這些代價的后果可能使環境勃發生機,也可能導致環境的僵化和泯滅。創造、破壞、保全的城市建設思想,是相互連接的,其中并無截然的界限。由此,在人對環境這一問題上,必須同時兼顧創造與保全這兩項目標的并行,在不破壞的基礎上、著力保全的同時進行有意識的創造,才會使我們對城市環境的整治更接近于環境的本質屬性—自然整體。

1.2.1.2 環境對人

1943年,美國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理論》一書中提出了“需要等級”的理論。他認為,人類普遍具有五種主要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人們對各種需求的強烈程度會有所不同,但總有一種占優勢地位。這五種需求都與室內外空間環境密切相關,如空間環境的微氣候條件—生理需求;設施安全、可識別性等—安全需求;空間環境的公共性—社會需求;空間的層次性—自尊需求;環境的文化品位、藝術特色和公眾參與等—自我實現需求。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對應性,即環境對人的作用,也是人對環境提出的多種需求。只有當某一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后,才可能使追求另一層次的需求得以實現。當一系列需求的滿足受到干擾而無法實現時,低層次的需求就會變成優先考慮的對象。環境空間設計應在滿足較低層次需求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滿足高層次的需求。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人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使得這些需求與承擔它們的物質環境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一種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另一種需求則會隨之產生。這種人與空間環境的互動關系,就是一個相互適應的過程。

在現實中,空間環境的形成和其中人的活動是同一回事,猶如一場戲劇舞臺中的布景設置與演出是相互補充的關系一樣,而對于設計師來說,更需要關注的是靜止的舞臺在整場戲劇中的重要性,并通過它去促進表演。由此可知,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在環境對人的關系方面,人們塑造了空間環境,反過來,空間環境也影響著、塑造著人。

1.2.2 文化特征

芬蘭著名建筑師伊利爾·薩里寧曾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可見環境藝術在表現文化上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環境藝術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科技與藝術的反映,也是居民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真實寫照。

1.2.2.1 傳統文化在環境藝術中的繼承與發展

德國的規劃界學術巨匠阿爾伯斯教授曾說,城市好像一張歐洲古代用作書寫的羊皮紙,人們將它不斷刷洗再用,但總會留下舊有的痕跡。這“痕跡”之中其實就包括傳統文化。

注重傳統的設計風格,并能有效地將其與當地的文脈和社會環境結合起來,通過良好的設計能建立歷史延續性,表達民族性、地方性,有利于體現文化的淵源;如果生搬硬套,就會顯得拙劣,令人厭倦。環境及其建筑物是特定環境下歷史文化的產物,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的傳統,具有明顯的可辨性和可識別性。要繼承和發展傳統設計文化,就要注重歷史環境保護。在標志性建筑和重點保護性景觀的周圍建立保護區(如天津、上海等城市把近代外來建筑設為專門的文化保護區域)。保護空間環境的完整性不被破壞,主要是有效控制周圍建筑的高度、體量與形式等,根據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和不同的建筑物性質加以具體規定;同時,城市是受到新陳代謝規律支配的,作為有著強大的延續性和多樣性的生生不息的有機體,也需要不斷地更新。在此,德國劇作家席勒的觀點雖有些偏激但有其道理,“美也必然要死亡,盡管她使神和人為她傾倒”。由此,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是生活的法則。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正是為了新的創造,單一的、千篇一律的環境藝術設計不符合現代人的欣賞情趣和審美要求。

1.2.2.2 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中的挖掘與體現

在20世紀70年代后的建筑設計領域,Bernard Rudolfsky所著《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一書的問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一些以往被忽略的鄉土建筑中的創造性方面的價值,重新被發掘出來。這些鄉土建筑特色是建立在與該地區的氣候、技術、文化及與此相聯系的象征意義的基礎上的,是長期的積累而存在并日趨成熟的。有人在研究非洲、希臘、阿富汗的一些特定地理區域的住房建筑之后表明:“這些地區的建筑不僅是建筑設計者創作靈感的源泉,而且其技術與藝術本身仍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設計者們創作中可資利用的、具有活力的途徑。”這類研究呈現兩種趨向:①“保守式”趨向—運用地區建筑原有技術方法并在形式上的發展;② “意譯式”趨向—在新的技術中引入地區建筑的形式與空間組織。鄉土建筑、鄉土環境受著生產生活、社會民俗、審美觀念以及民族地域歷史文化傳統的制約,她置身于地域文化之沃土,雖然粗陋但含內秀,韻味無窮如大自然間野花獨具異彩,諸多方面存在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等待挖掘和予以推陳出新。

1.2.2.3 環境藝術對西方文化的借鑒

我們對西方文化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漸深化的認識過程,但始終主要側重于“器物”這一最初引發沖動的層面,而對這三個層面缺乏整體意識以及清晰的區分認識。在向西方學習時,總是以最好最新為追求目標,以為新就是好,但西方的新觀念、新技術層出不窮,結果是追還沒來得及,更談不上消化了。這種不求甚解、盲目崇洋崇新的心態背后,是一種潛伏的文化虛無主義的思想在作祟。從近些年相當一批的國內室內裝飾的各種風格流派的設計作品中,便能感受到對西方環境文化的領受和吸取往往是停留在浮光掠影般的、得其形而忘其意的表面理解上的,而對于其內含的、不同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上,真正領會并發揮、創造出的優秀作品還遠遠不夠。

1.2.2.4 當代大眾文化價值觀在環境藝術中的體現

隨著公眾主體意識的覺醒,在面對環境的日益均質化、無個性化甚至非人性化的今天,人們不再期望將自己的個體情感和意志納入到一個代表公眾趣味的、整齊劃一的環境中,而是開始尋求一種多元價值觀和真正屬于自我意識的判斷。人們越來越強調創造和表現具有一定意義的空間、場所和環境,此時的“可識別性”“場所感”等詞匯的誕生,都表明了人們對價值或意義的關注;另外,在環境或場所在追求為正常人服務的同時,也應對兒童或殘障人群予以關注,才是環境服務于人性的本質體現。例如,美國《1990年殘疾人法案》的頒布為公共場所和商業場所制定了殘疾人通行的標準,并要求在設計新的設施和對現有設施的改動中要核實相關法規并加以應用。這種體現在環境設計中的無障礙設計思想深得人心,也正是當代重視大眾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反映。

環境藝術設計對文化地域性、時代性、綜合性的反映是任何其他環境或者個體事物所無法比擬的。這是因為在環境藝術中包含了更多反映文化的人類印跡,并且每時每刻都在增添新的內容;而群體建筑的外環境更是往往成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甚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上海的外灘、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紐約的曼哈頓都是一些代表民族或國家形象的突出案例。在環境藝術的設計中,如何反映當地的文化特征,如何為環境增添新的文化內涵,是一個嚴肅的、值得環境創造者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歷史賦予設計師的責任。

案例 中西合璧的貳千金餐廳

在中國做設計的外國設計師,很普遍的一個做法是汲取中國文化的元素混搭在自己的西方設計理念中,求得一個東西方融合的呈現方式。

不管是將上海常德路上曾經英國海關官員的官邸改建成Dariel Studio辦公室的The Villa 621,還是周莊的花間堂精品酒店設計項目,法國設計師Thomas Dariel都運用了文化兼容這一手法,貳千金(Lady Bund)餐廳也是。

貳千金餐廳位于外灘萬國建筑群南側的外灘22號4樓,這幢比鄰上海十六鋪碼頭的歷史老建筑始建于1906年,即便是在2009年進行整體改造和建筑修復過后,紅色的外立面磚墻仍舊保留了濃濃的歷史韻味。如何讓百年紅樓中的創意餐廳煥發出獨特的生命力?貳千金餐廳老板找到了Thomas Dariel。

貳千金餐廳以時尚、創新與顛覆為理念,同樣地,業主委托Thomas Dariel主持設計的店面空間也強調了這種融合性,既要保留東方古典韻味,又要引入歐式現代風格。

在修繕外灘22號時,業主保留了兼有巴洛克、維多利亞等建筑元素的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加固后的樓梯仍舊留有原來的青磚。Thomas Dariel在貳千金餐廳的室內空間設計上,也盡量追求與整體外灘22號建筑的協調性。每一個原始拱形窗格都得以保留,意欲為來店就餐的顧客帶來開闊的外灘江景。

1200m2的整體空間在Thomas Dariel手中被分隔為就餐區、休閑區、吧臺區等功能不一的空間,且都有各自的主題。

在東方文化元素的運用上,入口處懸于空中的陶瓷蛋殼藝術裝置,直接點出了餐廳的創意菜系主題(圖1-1)。

圖1-1 入口處

在吧臺區域,設計團隊選用了中國傳統的書法元素,將宣紙裁剪成一條條斜邊紙條,自木制的頂部自然垂落,輔以幾盞木質吊燈。與之互為呼應的是,吧臺一旁的墻面上,鑲有大小不一的木框架,懸掛著各種尺寸的毛筆(圖1-2)。

圖1-2 吧臺區

望望天頂,再看看墻面,傳統的書法文化被Thomas Dariel演繹得頗具時尚感。

進入到內部的第一就餐區,設計的焦點同樣放在了頂部。一幅幅空白的畫卷依次在屋頂上鋪開,延伸到盡頭,緊接著就是墻面上大幅的數碼噴繪作品,將頂部與墻面自然銜接起來,營造出動態的視覺效果(圖1-3)。

圖1-3 第一就餐區

在第二就餐區,Thomas Dariel受到傳統絲紡機器的啟發,將細繩索相互穿插,交織出幾何圖案,圍抱住整個空間,懸于天頂的Maison Dada吊燈隨意地垂落,又為這一空間平添幾分靈動(圖1-4)。

圖1-4 第二就餐區

此外,環繞在主就餐區兩側的休閑區則選用了大量雜糅了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式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家具,用來呼應原建筑的風格(圖1-5)。

圖1-5 休閑區選用了大量古典主義風格的家具

1.2.3 觀念特征

季羨林先生說過“東方哲學思想重綜合,就是整體概念和普遍聯系,即要求全面考慮問題”;而錢學森先生也曾說過“21世紀是一個整體的量界”。實際上,整體化也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首要觀點。

環境藝術觀念發展的客觀化水準往往取決于一件作品是否能與客觀條件和自然環境建立持久的協調關系,這與藝術家從事單純自我造型藝術的創作不同;環境藝術是多學科并存的關系藝術,環境藝術設計將城市、建筑、室內外空間、園林、廣告、燈具、標志、小品、公共設施等看成是一個多層次、有機結合的整體,它面臨的雖然是具體的、相對單一的設計問題,但在解決問題時還是要兼顧整體環境的統一協調。在進行整體設計時還需面對節能與環保、可循環與高信息、開放與封閉系統的循環、提高材料恢復率、強大的自動調節性、多用途、多樣性與多功能、生態美學等一系列問題。相對于環境的功效方面和美學領域,社會經濟因素則是重頭戲,其最終將集中反映于環境效益問題。比如,大多數城市景觀的設計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而環境的根本性變化則須由雄厚的資金來支撐,如果對環境綜合效益缺乏研究和沒有整體計劃以及更高層次的思考創新,就會造成大量資金無價值的消耗,以及高昂的后期維護費用等問題,還會給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帶來沉重的包袱。

對于西方的現代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環境設計,由于社會經濟積累具有了相當的基礎,可以把功能及造價的問題不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的考慮,但中國今天的“現代主義設計”則必須在充分考慮功能及造價的前提下表現個性,并且綜合地、全面地看待個性在營造環境中的作用,把技術與人文、技術與經濟、技術與美學、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生態等各種因素綜合分析,因地制宜地處理理想與客觀條件之間的關系,以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以動態的視點,沿著生命運動的軌跡,把這些相關因素科學地、合理地組合起來,是使環境藝術設計實現可行性的一種最佳途徑。

因此,我們在設計時需要有整體的設計觀念。無論是區域環境設計,還是建筑小品構想,都要放眼于城市整體環境構架,對其歷史與現狀,進行周密的計劃和研究,權衡暫時與永久、局部與整體、近期與長期之間的利弊關系,找出它們的契合點,科學地、合理地、動態地對其進行綜合設計,并要解決歷史、未來及周邊地帶的銜接、計劃與實施的差別控制等問題,最大限度地、最為合理地利用土地人文及現有景觀資源,實現集生態美學、環境效益于一身,以創造出適合人們生活行為和精神需求的環境。

案例 Conarte圖書館

Conarte圖書館(圖1-6)是墨西哥蒙特雷市的文化與藝術委員會。Conarte的目標在于推動并促進當地的文化藝術表達同時對文化精髓的支持與保護。創作這座Conarte圖書館的目的在于讓人們體會并感受到一種特殊的閱讀體會與價值。

圖1-6 Conarte圖書館

設計師將這個空間安排到書店或者圖書館,將其設計成一個以書架將閱讀者包裹其中的特殊空間。書架除了其本質功能—收納圖書外,還起到了墻體與穹頂的作用。臺階式的座位顏色逐漸變淺,模擬消失。站在中間會體會到有趣的視覺平衡效果。Conarte Library更像一個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其隱喻價值大于實用價值。

1.2.4 地域特征

現代環境設計的地域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2.4.1 地理地貌特征

地理地貌是時間最為長久的特征之一。任何地區之間,只要細致觀察,就會發現相互間的差異。更多的差異則是體現在宏觀的特征上,像水道、河澤、丘陵、坡地、山脈、高原等。這些自然界固有的因素無時無刻不作用于環境塑造的過程。如山城重慶與平原省會石家莊,西北城市西安與江南水鄉紹興,它們之間的地貌差異對一個敏感于這些特征的設計師來說,會產生極大的誘惑。而設計構思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讓那些特征彰揚出來,也就是說,對有助于生活舒適的素材都要加以利用;反之,對不利的條件要予以彌補。例如,在重慶的山坡道上擇距修筑一些落腳的平地或是石礅,讓跋涉的人們有擇時而歇的機會。這種不同“使用”城市的設計方式,是源于地理地貌因素的直接反映。

水,是城市里一道獨好的風景。一座有河道湖泊的城市是幸運的。大多數河水在人們聚居生存的歷史上都起到過滋養生命的作用。在建筑聚集的市區,使一道河岸保持天然岸線形式,不失為一種獨特的構想。自然中野生的蘆葦、雜草與人工綠化有機共處,會令風景格外鮮明。但是,保持環境衛生是使野生地貌成為風景的基本條件,因此必須對之格外珍視。不同地域的水,形態也會具有截然不同的風格,或平坦廣闊,或曲折蜿蜒,或圍城環抱,或川流而過,其獨有的面貌完全可能成為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水的重要性及其歷史地位,應成為人們認同其價值及強化其城市景觀作用的原因。一條有代表性的河道,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勝過一般的市級街道(當然科學并不贊同把環境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全方位的一視同仁)。而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地方河水的靜默與永恒反而成了人忽視它的原因。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不要輕易地被那些花哨把戲所迷惑(比如由于對“豐田”“寶馬”的流暢曲線的膜拜而滋生了占有欲,從而得不斷地擴充道路占有田野或水域),進而“迷失了心性”以致豁出生存的血本。實際上最珍貴的東西就在我們身邊,它不可能由別人贈送,只能由我們科學合理的設計和運用。

對水的珍視只限于保持水面清潔和水質不受污染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夠理解水面在城市風景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優化生活的能力遠勝于任何人工造的景觀。要強化這種認識,環境設計應首當其責。呵護水面的辦法之一是對岸線予以整理,就像為心愛之物披上盛裝一樣。岸線的形態常常既決定于天然地貌特征,又包含有歷史遺留或改造的痕跡。其中有的可臨崖俯視,有的則淺灘漸深,有的齊如刀切,有的則參差有致,這是地貌與人文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也能為本節所解釋的地方性特征提供佐證。此外,沿岸綠化和設置游覽路線、活動場地等,不但是個普遍性原則,也應是深入挖掘地方化生活方式的著眼點。我們不妨看一看江南水鄉重鎮的例子,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言:“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這首詩栩栩如生地描述了當地人民傍水而棲的獨特生活方式。那種地方風俗的魅力令人何等陶醉,凡有此經驗者便不難領悟什么是對水的設計了。

1.2.4.2 材料的地方化特征

追溯人類古老的建筑歷史,就地取材則是最早的一種用材方式。就天然材料而言,使用的種類相當豐富,其中包括石料、木材、黃土、竹子、稻草甚至冰塊等。如果再將同類材料中的差異加以分類,并考慮經初加工而得到的建材產品,其豐富程度則可想而知了。這種差異無不是由特定的自然條件天生塑就的。然而,將地方性材料提升到作為考慮設計的著眼點的地位,其由來還是從現代的建筑思想引發的。鋼材、玻璃、混凝土這些材料是沒有地方差異的,因為它們被“人造”得太徹底了。那些源于科學分析而發明的材料,完全擺脫了地域性自然特征的痕跡,最終導致材料質感效果的趨同。這與文明發展對客觀世界的原本認識相矛盾。當人們反思標準化的“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所帶來的弊端時,表現個性和人情味的理性思想便成為新一輪藝術思潮的追求目標。如果說傳統的材質表現還處于含糊的、無意識的狀態中,那么現代人對材質特征的認識則更加明確主動了。材料被賦予從文化生態多樣性的高度去表現地方生活的職責,便產生了比以往更強的表現力。

除了在建筑上發揮特定材料的工藝性能之外,環境設計中應用材料最多的地方當屬地面鋪裝了。在中國,傳統的皇家或私人園林庭院的鋪裝多有優秀的范例。蘇州園林的地面鋪裝中對卵石的各種拼裝方法所呈現的藝術魅力,簡直是現代設計觀念的活現。可是這種方法若搬到北方皇家園林中使用就要費些周折,因為材料并非源自本地土產。由此可見,使用地方化材料的原則,應是在更大范圍里進行理性推論的結果。現代的地方化觀念還向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啟發,即人們對材料的認識不應只局限于慣用的、已被前人熟練掌握的種類。許多不為人知卻又是地方土產的材料,原本具有極好的使用性能,應成為設計師研究和嘗試的對象。對于鋪地材料的技術性能要求并不苛刻,何況還有現代技術條件下的水泥、砂漿等的輔料手段支持。此外,更新和開發一些新的加工方法,也是使舊料變新以及新材料走向實用化的有效手段。瀝青、石子和水泥抹地是最簡陋也是最沒有特色的設計;而全國都鋪一種瓷磚,應視為設計師的無能。現代設計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是精致嚴謹的加工,材料加工則列為其中之一。地磚和各種壁面的拼花圖形、質感對比,有時并不總要借助于材質變化去實現,同種材料的不同加工效果也是追求質感趣味的辦法之一。在許多地方,當地特色的傳統加工工藝常常能表現出現代工藝所沒有的獨特效果。

1.2.4.3 環境空間的地方化特征

環境的空間構成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一個有歷史的城市,其建筑群落的組織方式是相對穩定和獨特的。現有狀態的形成往往取決于下列幾種因素。①生活習慣。②具體的地貌條件。盡管在那些相鄰的地區,地貌的總體特征相同,但一涉及具體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偶發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造成聚落方式的變化。③歷史的沿革,即曾經發生于久遠年代的變革與文化滲透等。④人均土地占有量。總的來說,我國大中城市人口居住密度比較大。客觀地看,我國城市(包括鄉鎮等小聚居區)真正的現代化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起步的,至今不過20年,在這段不長的時間里,我們完成的是遠遠大于20年的建設量,本該精雕細琢的城市面貌,大多淪為粗放型產品。其中有些原因是不可控的,如人口過度膨脹,現代化建筑技術手段雖先進但顯得單一等因素,導致城市地方化特色的快速喪失。另外,環境文化意識的淡薄,設計者對地方文化所產生的情蘊和對當地環境構成的特征缺乏體驗和觀察,也是造成今天城市粗放結果的重要原因。城市風貌的載體并非完全由建筑的樣式所決定。這里不妨想象一下,眼前有一個鳥瞰的城市立體圖,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蘇州的水巷,人們的實際活動都發生在建筑之間的空白處,即街道、廣場、庭院、植被地、水面等。如果將這些空白用“負像”的方式加以突出,再把不同地方的城市空間構成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異地空間構成的區別。例如,北京的胡同,通常寬度相同,略窄于街道,一般只用于交通,可供車馬通行。每到一定深度,某座四合院的外墻就會向后退讓丈把距離,且與鄰院的一側外墻和斜進的道路形成一塊三角地,那便是左右鄰里聚會談天的活動場地。當然,通常還要有一棵老槐樹和樹下的石桌、石凳。上海的里弄則不像北京胡同那樣“疏密相間”“開合有致”,而是顯得更加公共化、群體化。弄堂里的路呈魚骨式交叉,一般是直角,寬度由城市街道到弄堂再到宅前過道依次變窄。與北京胡同體系比較而言,上海的住宅與弄堂的關系更為貼近。這些道路形式規整,既用于通行又用于交往聯絡。

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人們就是那樣使用建筑外的環境。前幾代的設計師們已經考慮過生活行為的需要,就空間的排布方式、大小尺度、兼容共享和獨有專用的喜好上提出了地方化的答案,而后世的人們則視之為當然的模式并習以為常。雖然這些答案并不一定是容納生活百川的最佳設計方式,但畢竟是經過了生活習慣的選擇與認同,在人們的心理上形成了對慣有秩序的親和。在其后的設計追求中,并不存在什么絕對理想而抽象的最佳方式,新設計所能做的不過是模仿、補充,一切變化應是在保持原有基礎上的改良。當然,新的室外空間在傳統格局的城市里并非完全不能出現。它通常是隨著新功能的引入而產生的。例如,在德國一些室外空間設計的限定條件相對自由的一些新興的、人均用地相對寬松的城市。以賓根到科布倫茨一帶的萊茵河谷的設計為例,350km長的羅曼蒂克大道把幾十個小城市串在一起。這里有古樸的建筑、鋪著小石板的道路和大片的綠地,加其特有的古堡、宮殿、葡萄種植園等景觀,吸引了眾多的游人。城里的古建筑是德國歷史的縮影和文化的精華,也是德國人追溯歷史的好地方。這種用大道將不同城市內容和形式的特點串起的文化長廊式的綜合設計理念,這些在傳統城市中并不存在,因此也可以看作是隨著文化的變遷、新功能的需求而產生的更新。

如果說城市環境的出現包含形式和內容兩部分的話,那么建筑的外部空間就是城市的內容,而且空間的產生并不是任意的、偶發的,更不是雜亂無序的。它的成因深刻地反映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復雜秩序,其中有外因的作用也有自身的想象。一個環境設計師必須使自己具備準確感知空間特征的能力,并訓練自己的分析力,以便判定空間特征與人的行為之間存在的對應關系。這種職業素養是創造和改善環境設計的基礎之一。

不過,地方化城市環境的特征,主要是針對歷史悠久、人口集中的城市而言。在我國,許多定型化了的古老城市正在經歷一個新的歷史性的改造過程,為的是使城市的發展既能滿足功能的需求,又不致使文化風貌遺失。在變革中有序地延伸和更迭環境的形態,是城市建設中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案例 泰國清邁黛蘭塔維度假酒店

如果一家酒店的風格,宛如一位美麗的泰國女子一樣,風華正茂,那么這家酒店一定會讓您不虛此行。泰國黛蘭塔維酒店就好像每個人心中的女神,只要她一出場,你就知道你的眼睛再也離不開她了。酒店宛如女神美麗得不可方物。

有著泰國“北方玫瑰”之稱的清邁,在800多年前曾經是輝煌的蘭納王朝所在地。清邁黛蘭塔維度假酒店(原清邁文華東方酒店)以蘭納王朝的光輝歲月為設計藍本,無論是高聳的大門和城墻,還是尖塔式的大堂、仿古的蘭那廟宇和造型瑰麗的涼亭,都展現出13世紀時蘭納王城的獨特色彩以及泰北傳統的藝術氣息。在清邁郊區,圍著萬頃良田,酒店將那個失落已久的蘭納王朝真實地重現在人們眼前(圖1-7)。

圖1-7 以蘭納王朝的光輝歲月為設計藍本的建筑形態

清邁黛蘭塔維度假酒店在任何細節上面都不惜成本。非但有面積廣闊的稻田(圖1-8),甚至耗費巨資從各地引種了將近4000棵數十年樹齡的大樹,其中有些更高達30m。客人可以和農民、水牛一起插秧,種出來的稻米布施附近寺院。這里的SPA是建在連綿的幾座巨型別墅中,建筑風格是泰國北部蘭納王朝的風格。Dheva的發音為“day-va”,意為居住在天堂的神靈,也是有福的象征。

圖1-8 面積廣闊的稻田

酒店有四間主題套房,其中一間是閣樓式溫泉套房。廣達3100m2的女神SPA絕對顛覆客人之前對SPA的狹隘認知。這里一共有25間理療室,還有套間,但是都是緊鄰度假別墅的。所有的理療室都確保客人享有私密的絕對空間。每一套間內都配備了按摩浴室、淋浴、加熱大理石按摩桌,及私人理療按摩、休閑區域(圖1-9)。

圖1-9 閣樓式溫泉套房

在一組傳統的Lanna建筑物內有個叫Le Grand Lanna的泰式餐廳(圖1-10),可以提供周邊地區的風味美食。分散在Le Grand Lanna周圍的是3個獨特的單間:國王廳、戴安娜廳和Colonial廳。每間廳都擺設有精心挑選的藝術品和古董。

圖1-10 提供風味美食的Le Grand Lanna泰式餐廳

清邁黛蘭塔維度假酒店自面世以來就以其絕無僅有的泰北古韻蘭納王朝氣質和溫暖和煦的員工服務而世界聞名,載譽無數。酒店近期斬獲的獎項和榮譽包括:2014年TripAdvisor旅行者之友評選(Traveler’s Choice)之泰國頂級酒店第1名、泰國最奢華酒店第2名、泰國最浪漫酒店第7名;《私家地理》(美版)2014年評選“世界500最佳酒店”;《康士納旅行者》(美版)2014年讀者選擇獎之“泰國頂級酒店”等。

1.2.5 生態特征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擺在面前的事實是近兩百年來工業社會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財富,并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工業化極大地影響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森林、生物物種、清潔的淡水和空氣、可耕種的土地等這些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保障在急劇地減少,更使得氣候變暖、能源枯竭、垃圾遍地等負面的環境效應得以快速產生。如果按照過去工業發展模式一味地發展下去,我們的地球將不再是人類的樂園。這種現實問題迫使人類重新認真思考—今后應采取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還是注重科技進步,通過提高經濟效益來尋求發展。作為一個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員,也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其一,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的要素與人有一種內在的和諧感。人不僅具有個人、家庭、社會交往活動的社會屬性,更具有親近陽光、空氣、水、綠化等需求的自然屬性。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人類的主要生存環境,是以建筑群為特點的人工環境。高樓拔地而起,大廈鱗次櫛比,從而形成了鋼筋混凝土建筑的森林。隨著城市建筑向空間的擴張,林立的高樓,形成了一道道人工懸崖和峽谷。城市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但同時也帶來了未預料到的后果,出現了人類文明的異化。人類改造自然建造了城市,同時也把自己馴化成了動物;如同關在圍欄和籠子里的馬、牛、羊、豬、雞、鴨等動物一樣,把自己也圍在人工化的城市圍欄里,離自然越來越遠,于是,回歸自然的理念就成了一個現代人的夢想。

隨著人類對環境認識的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中自然景觀的重要性,優美的風景、清新的空氣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心曠神怡,得到美的感受。無論是城市建筑內部,還是建筑外部的綠地空間,是私人住宅,還是公共環境,優雅、豐富的自然景觀,都會給人以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這使得人們在滿足了對環境的基本需求后,高樓大廈已不再是對環境的追求。而今,人們正在不遺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水體、山石等引入到環境空間中來,在生存的空間中進行自然景觀再創造。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使人們在生存空間中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成為可能。

環境藝術中的自然景觀設計應具有多種功能,主要可以歸納為生態功能、心理功能、美學功能和建造功能。生態功能主要是針對綠色植物和水體而言的,在環境中它們有凈化空氣、調節溫濕度、降低環境噪聲等功能,從而成為產生較理想生態環境的最佳幫手。環境中自然景觀的心理功能正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發現環境中的自然景觀可以使人獲得回歸自然的感受,使人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人的情緒得到調解;同時,還能激發人們的某些認知心理,使之獲得相應的認知快感。至于自然景觀的審美功能,早已為人們所熟識,它常常是人們的審美對象,使人獲得美的享受與體會;與此同時,自然景觀也常用來對環境進行美化和裝飾,以提高環境的視覺質量,起到空間的限定和相互聯系的作用,發揮它的建造功能,而且這種功能與實體建筑構件相對比,常常顯得富有生氣、有變化、富有魅力和人情味。

在辦公空間的設計中,“景觀辦公室”成為時下流行的設計風格。它一改枯燥、毫無生氣的氛圍,逐漸被充滿人情味和人文關懷的環境所取代。根據交通流線、工作流程、工作關系等自由地布置辦公家具,室內充滿了綠化的自然氣息。這種設計改變了傳統空間格局的拘謹、家具布置僵硬、單調僵化的狀態,營造出了更加融洽輕松、友好互助的氛圍,就像在家中一樣輕松自如。“景觀辦公室”不再有舊有的壓抑感和緊張氣氛,而令人愉悅舒心,這無疑減少了工作中的疲勞,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人際溝通和信息交流,激發了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使辦公空間洋溢著一股活力,減輕了現代人工作的壓力。體現在廣場設計中與以往的廣場設計大多是鋪地面積較大,人工手段較多,綠化等自然要素較少,看起來干、枯、冷的環境空間相比,而今則逐漸被那些考慮到人們休憩交往的需要、重視自然的需求、比較有人情味的廣場設計所取代。

在室內環境創造中,共享空間可以說是以各種手法去創造室內自然環境的集大成者。其一,共享空間是一種生態的空間,它把光線、綠化等自然要素最大限度地引入到室內設計中來,為人們提供了室內自然環境,使人們在室內最大限度地接觸自然,滿足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之情。

其二,具有生態學的“時間藝術”特征即環境設計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一次的設計,都應該在可能的條件下為下一次或今后的發展留有余地,這也符合弗朗西斯·培根所說的“后繼者原則”。城市環境空間是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有它的生長、發展、完善的過程。承認和尊重這個過程,并以此來進行規劃設計是唯一正確的科學態度。任何一個人居環境都不是“個人作品”,任何一位設計師都只能在“可持續發展”的長河中完成部分任務。即每一個設計師既要展望未來,又要尊重歷史,以保證每一個單體與總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性,在它們之間建立和諧的對話關系。因此,既要從整體上考慮,又要有階段性分析,在環境的變化中尋求機會,并把環境的變化與居民的生活、感受聯系起來,與環境設計的構成聯系起來。強調環境設計是一個連續動態的漸進過程,而不是傳統的、靜態的、激進的改造過程。

其三,我們在建造中所使用的部分材料和設備(如涂料和空調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散發著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這就使得現代技術條件下的無公害的、健康型的、綠色建筑材料的開發成為當務之急。環境質量研究表明:用于室內裝修的一些裝飾材料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散發著污染環境的有害氣體和物質,誘發各種疾病的產生,影響健康。因此,當綠色建材的開發并逐步取代傳統建材而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時,才能改善環境質量,提高生活品質,給人們提供一個清潔、優雅的環境藝術空間,保證人們健康、安全地生活,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達到高度的統一。

案例 北京Home Café咖啡廳

Penda(槃達)工作室受鴻坤集團委托去為他們的咖啡品牌Home Café進行一次店鋪的概念設計。

綠色與生態成為了這次設計的關鍵詞,由鋼筋焊接成的“格子”按照不同比例形成了幾組模塊,模塊的不同組合又形成了“墻面”。而作為填充物的木盒子也在模數的控制范圍內演變出不同尺寸的變化,或長或短。

盒子的首要填充物當然是作為凈化空氣作用的綠色植物,其次在一些方便拾取的位置可以充當一下書架功能。在格子內偶爾還點綴了一些亞克力制成發光盒子。于是光、植物、氧氣、知識、咖啡為這里營造了一個忘卻煩惱,與世隔絕的絕好空間。在Home Café可賞、可聞、可品、可呼吸……(圖1-11)

圖1-11 北京Home Café咖啡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台市| 涪陵区| 宝鸡市| 鄂托克旗| 台北县| 桑植县| 安徽省| 大厂| 临沂市| 洛隆县| 秦皇岛市| 苍南县| 玛纳斯县| 武宁县| 武胜县| 门头沟区| 尚义县| 苍山县| 东莞市| 泰来县| 濮阳市| 新乡县| 民县| 桑植县| 隆尧县| 白银市| 乌海市| 庆阳市| 上饶市| 深泽县| 高雄市| 且末县| 南宫市| 遂宁市| 宁阳县| 宾川县| 会泽县| 汝州市| 安阳县| 柘城县| 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