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環境藝術設計看這本就夠了作者名: 陳根本章字數: 4621字更新時間: 2019-04-17 11:31:35
3.2 形式美規律
3.2.1 比例與尺度
3.2.1.1 比例
比例,主要指建筑物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在度量(長、寬、高)上的一種制約關系。
立面設計時,常常會運用幾何分析法來探索各要素的比例,以求得它們之間的對比、變化以及和諧統一。
如圖3-4所示,A、B、C三個圖形的長、寬比值相同(對角線相互平行或重合),形體相似,在立面設計中容易獲得統一

圖3-4 長寬比值相同的A、B、C三個圖形
如圖3-5所示,D、E兩長方形由于比值相同,因而對角線相互垂直,屬相似比例。

圖3-5 相似比例的D、E兩長方形
如圖3-6所示,F、G兩長方形一橫一豎形成在方向感上的對比,但由于對角線相互垂直,它們仍保持著內在的相似性,從而也找到了一種對比的和諧。

圖3-6 具有內在相似性的F、G兩長方形
如圖3-7所示,不同比例的體形或圖形,都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三個不同比例的圖形,A圖形給人挺拔、向上的感覺,B圖形給人敦實、厚重的感覺,C圖形給人舒展、輕松的感覺。了解這些感受,以便很好地運用到建筑設計中去。

圖3-7 不同比例的體形或圖形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3.2.1.2 尺度
尺度是指建筑物整體或局部與人或某一物體之間在量度關系上存在的一種制約關系,通俗地講,就是某一建筑物或局部給人感覺上的大小印象與其真實大小之間的關系。
相同比例的建筑或局部,在尺度上是可以處理成不同效果的。
根據這一特性,設計師們針對建筑性格和體形大小等因素,通常會設計出自然、親切與夸張三種不同尺度,來分別處理不同的建筑立面。
(1)自然尺度
自然尺度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尺度,其建筑體量或門、窗、門廳和陽臺等各構(部)件均按正常使用的標準大小而確定。大量民用建筑中的住宅、中小學校、旅館等建筑常運用自然尺度的處理形式(圖3-8)。

圖3-8 虹橋花瓣樓
(2)親切尺度
在自然尺度的基礎上,在保證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將某些建筑的體量或各構(部)件的尺寸特意縮小一些,以體現一種小巧和親切的感覺。中國古典園林,特別是江南園林建筑常運用這一手法,以強調江南私家園林建筑固有的小巧、玲瓏和秀氣的特質(圖3-9)。

圖3-9 中國江南古典園林
(3)夸張尺度
與親切尺度相反,夸張尺度是將建筑整體體量或局部的構部件尺寸有意識地放大,以追求一種高大、宏偉的感覺。
夸張尺度主要運用于國家、地方級政府辦公大樓,作為權力象征的公安、法庭建筑,作為國民財力象征的金融銀行建筑以及一些規模較大的車站、交通建筑等(圖3-10)。

圖3-10 未來主義風格的格拉茨美術館
案例 折疊樓梯
折疊樓梯始于一個體現其輕盈性的簡單想法,這種設計形式因其獨特的單向懸臂踏步,使得偏轉力減少了其外層的限制。這樣的折疊結構使用最少的材料,展示出插入式的玻璃樓梯踏板,從而呈現出類似“翼”的形狀(圖3-11)。

圖3-11 折疊樓梯
3.2.2 均衡與穩定
從遠古時期,人們就對重力產生了崇拜,并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與重力相關的審美觀念,這就是所謂的均衡與穩定。在自然現象中,人們發現一切事物要保持均衡與穩定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猶如樹一般:樹根粗,樹梢細,呈現一種下粗上細的狀態;或如人的形象,左右對稱等。實踐證明,凡是符合這一原則的造型,不僅在構造上是堅固的,而且從視覺的角度來看也是比較舒適的。
均衡是部分與部分或整體之間所取得的視覺力的平衡,有對稱和不對稱兩種形式。前者是簡單的、靜態的;后者則隨著構成因素的增多而變得復雜,具有動態感對稱的均衡是最規整的構成形式,對稱本身就存在著明顯的秩序性,通過對稱達到統一是常用的手法。對稱具有規整、莊嚴、寧靜、單純等特點。但過分強調對稱會產生呆板、壓抑、牽強、造作的感覺。對稱有三種常見的構成形式:
① 以一根軸為對稱軸,兩側左右對稱的稱為軸對稱,多用于形體的立面處理上;
② 以多根軸及其交點為對稱的稱為中心軸對稱;
③ 旋轉一定角度后的對稱稱為旋轉對稱,其中旋轉180°的對稱為反對稱。這些對稱形式都是平面構圖和設計中常用的基本形式,古今中外有很多的著名建筑都是通過對稱的形式來獲得其均衡與穩定的審美追求及嚴謹工整的環境氛圍。不對稱的均衡沒有明顯的對稱軸和對稱中心,但具有相對穩定的構圖重心。不對稱平衡形式自由、多樣,構圖活潑,富于變化,具有動態感。對稱平衡較工整,不對稱平衡較自然。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建筑、山體和植物的布置大多都采用不對稱的均衡方式布置的設計方法。而今,隨著環境藝術空間功能日趨綜合化和復雜化,不對稱的均衡法則在環境藝術中的運用也更加普遍起來。
案例 葡萄牙Vila Franca de Xira市立圖書館
建筑的功能布局通過豎向空間組織,不同的層置以不同的閱讀區域,但每層的輪廓都有所變化,并全部面向一個共享大廳。建筑的體量相當完整,一個近乎完整的“方”被切去一角,露出晶瑩的玻璃面。為了讓道路對面的人可以方便地到達圖書館,不惜修建了一條20多米長的“天路”橫跨在道路上空,連接起圖書館的四層與對面的垂直交通核。同時這一手法在構圖上,使得這塊近乎完美的“方”更加穩定與協調(圖3-12)。

圖3-12 葡萄牙Vila Franca de Xira市立圖書館
3.2.3 韻律與節奏
建筑藝術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與音樂、詩歌及舞蹈等其他藝術門類有很多相通之處。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在《建筑與建筑的藝術》一文中曾以北京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為例,分析了在建筑垂直方向上的節奏與韻律,他寫道:“……按照這個層次和它們高低不同的比例,我們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聽到)這樣一段節奏”。
節奏與韻律是建筑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長期從事建筑實踐活動中審美意識的積淀和升華。人類的建筑實踐活動中,不僅使建筑中的節奏與韻律美得以產生,而且使之獲得豐富的內涵和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及意義。節奏是建筑形式要素中有規律的、連續地重復,各要素之間保持恒定的距離與關系。韻律是指建筑形式要素在節奏基礎之上的有秩序的變化,高低起伏,婉轉悠揚,富于變化美與動態美。節奏是韻律的純化,它充滿了情感色彩,表現出一種韻味和情趣。只有節奏的重復而無韻律的變化,作品必然會單調乏味;單有韻律的變化而無節奏的重復,又會使作品顯得松散而無零亂。建筑藝術當中的協調與變化離不開節奏與韻律因素的相互滲透和統一。
總之,雖然各種韻律所表現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他們之間卻都有一個如何處理好重復與變化的關系問題。而建筑中的韻律形式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連續的韻律
其構圖手法系強調運用一種和幾種組成要素,使之連續和重復出現所產生的韻律感。
(2)漸變的韻律
此種韻律構圖的特點是:常將某些組成要素,如體量的大小、高低,色調的冷暖濃淡,質感的粗細輕重等,作有規律的增強與減弱,以造成統一和諧的韻律感。例如,我國的古代塔身的體形變化,就是運用相似的每層檐部與墻身的重復與變化而形成的漸變韻律,使人感到既和諧統一又富于變化。
(3)起伏的韻律
該手法雖然也是將某些組成部分作有規律的增減變化所形成的韻律感,但是它與漸變的韻律有所不同,而是在體形處理中,更加強調某一因素的變化,使體形組合或細部處理高低錯落,起伏生動。
(4)交錯的韻律
運用各種造型因素,如體量的大小、空間的虛實、細部的疏密等作有規律的縱橫交錯、相互穿插的處理,形成一種豐富的韻律感。從上面的節奏和韻律變化中可以看到,建筑的韻律美一方面通過建筑的細部處理(如窗形、線角、柱式等裝飾手法)來表現;另一方面往往是與結構形式的完美結合體現出來的。建筑師在努力創造建筑韻律美的同時,更應著眼于正確表達力學概念與結構原理的合理性,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與潛力,創造出能夠直接顯示結構的“自然力流”的形態,把結構形式與建筑空間、藝術造型高度結合在一起。古埃及、古希臘石梁柱結構的神廟、古羅馬的拱券結構,哥特教堂的尖拱與飛券以及我國古代的木構與斗拱所表現出來富有變化的古典韻律依托于結構形式,在荷載合理傳遞的過程中美化結構構件,它們體現出來的建筑韻律美單從藝術角度上看是近乎完美的。通過各種現代科技手段使建筑韻律美及其他建筑形式美自然顯露出來并具有美學意蘊,應該是當代建筑師不斷探索、努力追求的方向。建筑作為人類居住環境的基本構成部分,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城市面貌,節奏與韻律的變化不單單適用于建筑單體設計,也同樣適用于城市環境設計。建筑學的發展在經過了追求“實用”、追求“藝術”以及追求“空間”等幾個階段之后,正向“環境”建筑學、“生態”建筑學的階段發展。如何科學地、按規律地構筑城市和鄉村并使之適應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使人類生存環境得到均衡的、可持續的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設計師的神圣歷史使命。
建筑的節奏與韻律之美需要我們不斷發現、鑒賞與領悟,并利用這些自然規律去指導我們的建筑創作,使建筑與城市真正成為生態的、有機的整體,成為大自然的組成部分。
案例 西安鉆石會酒吧
在西安鉆石會酒吧的設計上,新冶組設計公司以科技感十足的設計帶給西安不一樣的視覺沖擊,為西安本土娛樂市場注入全新的娛樂熱情。
在最小的元素中注入最大的潛力是本案設計師所秉持的理念。從鉆石中提煉基本單位,賦予幾何概念以生命力。凹凸蔓延的幾何切面,隨著燈光音符的節拍躍動,新電子與永恒的鉆石元素碰撞出別樣的甘醇美好。為了防止過多的線條所導致的視覺紊亂,眩目的室內大廳規劃中只運用了兩種原料以削減視覺上的凌亂之感。
新冶組設計公司的夜店設計,并非完全拋棄城市本土文化。在設計元素取舍方面,地域元素占整體方案的10%~20%,在創新的基礎上,讓舊的建筑元素發揮新的裝飾用途,不僅突顯出夜店的地域特征,同時給城市夜生活帶來難以抗拒的新鮮活力,鉆石會酒吧給夜西安蕩漾起一層激蕩的玫瑰紅,燈光、霓虹、人群讓你內心深處的狂野不斷擴張(圖3-13)。

圖3-13 西安鉆石會酒吧
3.2.4 對比與相似
對比是指互為襯托的造型要素組合時由于視覺強弱的結果所產生的差異因素,對比會給人視覺上較強的沖擊力,過分強調對比則可能失去相互間的協調,造成彼此孤立的后果。相似則是由造型要素組合時之間具有的同類因素。相似會給人以視覺上的統一,但如果沒有對比會使人感到單調。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形體、色彩、質感等構成要素之間的差異是設計個性表達的基礎,能產生強烈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量(多少、大小、長短、寬窄、厚薄)、方向(縱橫、高低、左右)、形(曲直、鈍銳、線面體)、材料(光滑與粗糙、軟硬、輕重、疏密)、色彩(黑白、明暗、冷暖)等方面。相同的造型要素成分多,則空間的相似關系占主導;不同的造型要素成分多,則對比關系占主導。相似關系占主導時,形體、色彩、質感等方面產生的微小差異稱為微差。當微差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相似關系便轉化為對比關系。
在環境設計領域,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單體還是群體、內部空間還是外部空間,要想達到形式的完美統一,都不能脫離對比與相似手法的運用。
案例 墨爾本貝克特大樓
這座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Melbourne)的大樓曾經獲得“2011年全國住宅類建筑嘉獎”。名為A′Beckett Tower,位于一處900m2的場地上,其多彩的三角形遮陽板為大樓的立面帶來了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陰影與色彩配合得非常巧妙(圖3-14)。

圖3-14 墨爾本貝克特大樓
3.2.5 統一與變化
統一與變化是形式美的主要關系。統一意味著部分與部分及整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就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所運用的造型的形狀、色彩、肌理等具有協調的構成關系。變化則表明其間的差異,指環境藝術設計中造型元素的差異性,如同一種線型在長短、粗細、直曲、疏密、色彩等方面的變化。統一與變化是辯證的關系,它們相互對立,而又互相依存。過于統一易使整體空間顯得單調乏味、缺乏表情,變化過多則易使整體雜亂無章、無法把握。統一應該是整體的統一,變化應該是在統一的前提下的有秩序的變化,變化是局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