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神經變性疾病生物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 潘曉東
- 1337字
- 2019-03-27 15:26:22
前言
神經變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是一類由于腦和(或)脊髓神經元結構和功能漸進性退變、缺失所導致的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等。隨著全球社會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神經變性疾病患病人數逐年上升,已不再是少見病。神經變性疾病的早期診斷與識別困難,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手段,加強其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成為國際神經科學領域的熱點。除了年齡老化外,遺傳和環境因素也是本類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神經變性疾病以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學顯示特定部位神經元緩慢漸進性丟失,并大多在神經細胞內出現蛋白質異常聚集、形成包涵體。此類疾病可能具有相似的發病機制,包括:蛋白的錯誤折疊;細胞器中蛋白降解紊亂,線粒體功能障礙,軸突轉運異常;細胞程序性死亡(凋亡、自噬);線粒體DNA突變和氧化應激等。
2013年我得到醫院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有幸來到世界著名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家衰老研究所(NIA)進修學習。這里有二十幾個研究機構,匯集了全世界的科學精英從事醫學科學研究。之前我雖是個神經內科大夫,但始終無法忘卻在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期間從事神經科學實驗過程所經歷的痛楚和樂趣。原以為自己掌握了許多神經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能,但來到NIH之后才知道國內與這邊的差距。NIH的神經科學家們做實驗的規范程度和完成實驗的效率讓我驚嘆不已!我認為這些很大一部分歸功于規范的實驗操作流程和有序的分工協作。有感而發,心中萌動編寫一部規范、實用的神經變性疾病相關的實驗技術操作和方法的手冊。于是乎,盡我所能,盡力在NIH把標準規范的實驗流程一一學到,每項親自操作,并由此將所學實驗經歷和經驗融匯記載于書中,一來作為督促自己學習的動力,二來將其中的經驗與其他學者分享。但更為重要的是,本書的編寫旨在幫助國內從事或感興趣神經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尤其是初學者)在實驗操作方面盡可能少走些彎路,提高一些實驗效率,多一點時間去觀察和發現真實的、新的實驗現象,多一些時間去思考實驗設計、訓練自己的科研思維,并碰撞出更多、更富有創新意義的思想火花。
同時,本書編寫包含了神經變性疾病臨床數據登記體例和數據庫建設要點,并介紹了本單位團隊自主研發的神經心理認知測試系統及其應用,以及我們在臨床和基礎科研過程中十分常用的圖像和數據處理軟件,如Image J、GraphPad Prism、SPSS的應用范式、Endnote文獻編輯等。相信,無論是從事神經病學的臨床還是基礎科研人員都能從本書中獲得許多十分有用的幫助。
本書的編寫過程得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曉春教授、黃品華教授提出的寶貴意見。同時由衷感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立老化研究院(NIA)蔡懷彬高級研究員及其所在實驗室成員在我在NIH學習期間對我實驗技術的悉心傳授,以及感謝他們在編寫本書過程中提供的寶貴意見。
本書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81200991及81571257)、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號:JA13131)、福建省衛生系統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項目資助計劃重點項目(項目號:2014-ZQN-ZD-11)、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聯合)(項目號:2015J01398)以及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老年病科建設項目、福建省臨床重點專科老年醫學科建設項目聯合資助出版。
潘曉東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
福建省老年醫學研究所
福建省分子神經病學重點實驗室
2016年6月22日 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