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菇菌工廠化生產新技術
- 嚴澤湘
- 708字
- 2019-03-20 15:13:37
前言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起源于歐洲,發展于日本。在國際上最早進行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國家是荷蘭,1947年,荷蘭率先進行了蘑菇工廠化生產,隨后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也陸續開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日本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采用工廠化生產白色金針菇,我國內地在80年代也從國外引進了蘑菇工廠化生產線,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而工廠化生產食用菌進展緩慢。
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是一種新趨勢,它有以下眾多優點:
一是不受季節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進行生產;
二是不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產品能確保質量衛生安全;
三是不受勞力的限制,可大量使用機械設備等先進技術進行生產;
四是可大大降低勞動強度和提高生產效率;
五是可以大批量生產,確保市場供應。
但工廠化生產也有很多困難:
一是需要高額的投入,沒有幾百萬上千萬的強大經濟基礎,是難以上馬的;
二是需要具有高智能的生產和管理人才,一般普通勞動者是難以勝任的;
三是產品需要有廣闊的市場,工廠化生產的產品多以鮮銷為主,如果鮮銷市場不旺,就可能導致鮮品腐敗變質,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食用菌(尤其是藥用菌)采用深層發酵培養是工廠化生產的一大優勢。深層發酵(也稱液體發酵)培養的設備主要是搖床和發酵罐。深層發酵培養具有生產周期短、產量高等特點,一般只需7~10天便可獲得大量產品——發酵產物菌絲球(亦稱菌質)。特別適合那些難以栽培或不需子實體的藥用珍稀名優菇菌的生產。
本書中介紹了靈芝、槐栓菌、冬蟲夏草等菇菌深層發酵培養法,以供參考。
本書由嚴澤湘主編,劉建先、曾祥華、嚴新濤、朱學勤、劉云參加了編寫工作。
在編寫本書時,筆者參閱和吸收了廣大同仁的部分研究資料,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不妥之處,懇請批評賜教!
編 者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