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2 炔烴

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鍵(—C≡C—)的烴稱為炔烴,通式分別為CnH2n-2,碳碳三鍵(—C≡C—)是炔烴的官能團。分子中同時含有碳碳三鍵和碳碳雙鍵的烴稱為烯炔。例如:

4.2.1 炔烴的結構

乙炔()是最簡單的炔烴。乙炔分子中,2個碳原子均為sp雜化,每個碳原子形成2個能量完全相等的sp雜化軌道,每個sp雜化軌道含有1/2s成分和1/2p成分,這2個sp雜化軌道的對稱軸在一條直線上,彼此間夾角為180°。

在乙炔分子中,兩個碳原子各以1個sp雜化軌道“頭碰頭”互相重疊,形成1個C—Cσ鍵,又各用余下的另1個sp雜化軌道和氫原子的s軌道重疊,形成兩個C—Hσ鍵,如圖4-3所示。

圖4-3 乙炔分子中的σ鍵

同時,每一個碳原子的2個未參與雜化而又互相垂直的p軌道兩兩“肩并肩”重疊,形成兩個彼此相垂直的π鍵,從而構成了碳碳三鍵[圖4-4(a)]。兩個π鍵電子云圍繞C—Cσ鍵旋轉形成一個圓筒形[圖4-4(b)]。所以炔烴中的三鍵是由一個σ鍵和兩個π鍵組成的。

圖4-4 乙炔分子中π鍵的形成及電子云分布

碳碳三鍵的鍵能為835kJ·mol-1,比碳碳雙鍵的鍵能要高。乙炔碳碳三鍵鍵長為120pm,比乙烯的碳碳雙鍵鍵長(135pm)和乙烷的碳碳單鍵鍵長(154pm)短。這是因為三鍵相連接的兩個碳原子之間共享電子增加,電子云密度較大,增加了對兩個碳原子核的吸引力,從而使兩個碳原子更加靠近。這也說明乙炔分子中兩個碳原子的p軌道重疊程度比乙烯分子中兩個碳原子的p軌道重疊程度大,故乙炔分子中的π鍵比乙烯分子中的π鍵穩定,乙炔分子中的π電子與電負性較大的sp雜化碳原子結合得更緊密,不易受外界親電試劑的接近而極化。這種電子云密度分布情況既表現炔烴具有與烯烴相類似的不飽和性,同時又具有它自己獨有的特性。

4.2.2 炔烴的構造異構

四個碳以上的炔烴,存在碳鏈異構和官能團位置異構。由于三鍵的幾何形狀為直線形,三鍵碳上只可能連有一個取代基,因此炔烴不存在順反異構現象,炔烴異構體的數目比含相同碳原子數目的烯烴少。

4.2.3 炔烴的命名

4.2.3.1 炔基

4.2.3.2 炔烴的系統命名法

炔烴的系統命名法,其規則與烯烴相同,即選擇包含三鍵的最長碳鏈為主鏈,編號由距三鍵最近的一端開始,取代基位置放在母體名稱之前,三鍵的位置放在炔名之前。但結尾用“炔”字代替“烯”字。例如:

4.2.3.3 烯炔的命名

分子中同時含有雙鍵和三鍵的烯炔類化合物。命名時,選擇包括雙鍵和三鍵均在內的碳鏈為主鏈,編號時從靠近不飽和鍵(雙鍵或三鍵)的一端開始,使不飽和鍵的編號盡可能小,書寫時烯在前炔在后。

雙鍵和三鍵處在相同的位次時,應使雙鍵的編號最小。

4.2.4 炔烴的物理性質

炔烴是低極性的化合物,它的物理性質與烷、烯烴相似,即沸點隨著分子量的增大而有規律的變化。簡單炔烴的沸點、熔點以及相對密度,比碳原子數相同的烷烴和烯烴高一些(表4-2)。這是由于炔烴分子較短小、細長,在液態和固態中,分子可以彼此靠得很近,分子間的范德華作用力很強。炔烴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易溶于石油醚、乙醚、苯和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

表4-2 一些炔烴的物理常數

4.2.5 炔烴的化學性質

炔烴含有碳碳三鍵,化學性質和烯烴相似,可以與氫氣、鹵素、鹵化氫、水、氫氰酸等發生加成反應,碳碳三鍵可以被氧化生成羧酸和自身發生聚合等反應。炔烴含有兩個π鍵,加成可逐步進行,通過控制反應條件,可以得到與一分子加成的產物,也可得到與兩分子加成的產物。炔烴與鹵素、鹵化氫、水等的加成,都屬于親電加成,但與氫氰酸的加成,屬于親核加成。由于炔烴中的π鍵和烯烴中的π鍵在強度上有差異,造成兩者在化學性質上有差別,即炔烴的親電加成反應活潑性不如烯烴,且炔烴三鍵碳上的氫顯示一定的酸性。炔烴的主要化學反應如下:

4.2.5.1 加成反應

(1)催化加氫 一般的炔烴在鉑、鈀等催化劑的催化下,與氫氣反應生成烷烴,而很難停留在烯烴階段。

但在特殊的催化劑如林德拉(Lindlar)催化劑作用下,能夠得到烯烴。林德拉催化劑是把鈀沉積于碳酸鈣上,加少量醋酸鉛和喹啉使之部分毒化,從而降低催化劑的活性。值得一提的是,林德拉催化劑不僅可以使炔烴的還原停留在烯烴階段,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得到順式構型的烯烴,若要生成反式烯烴,需用金屬鈉/液氨還原等方法。

(2)親電加成 炔烴與鹵素、鹵化氫、水等試劑加成時,同樣遵守馬氏規則。

①加鹵素 炔烴和鹵素(主要是氯和溴)發生親電加成反應,反應是分步進行的,先加一分子鹵素生成二鹵代烯,然后繼續加成得到四鹵代烷烴。

與烯烴一樣,炔烴與紅棕色的溴溶液反應生成無色的溴代烴,所以此反應可用于炔烴的鑒別。

從1,2-二溴乙烯的結構可以看出,在烯烴雙鍵的兩側各連有一個吸電子基鹵素,使得雙鍵上電子云密度降低,從而親電加成活性降低,因此加成反應可以停留在第一步。

實驗表明:烯烴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立刻褪色,炔烴卻需要幾分鐘才能使之褪色,乙炔甚至需在光或三氯化鐵催化下才能加溴。這是因為乙炔的π鍵比乙烯的π鍵強些,不易受親電試劑的接近而極化,所以乙炔較乙烯的親電加成反應活性小,難發生親電加成反應,因此當分子中同時存在雙鍵和三鍵時,首先進行的是雙鍵加成。例如,在低溫、緩慢地加入溴的條件下,三鍵不參與反應。

但是當雙鍵、三鍵處于共軛時,優先往生成共軛體系的方向加成。

②加鹵化氫 炔烴與鹵化氫加成的速率比烯烴慢,反應是分兩步進行的,先加一分子鹵化氫,生成鹵代烯烴,后者繼續與鹵化氫加成,生成二鹵代烷烴,產物符合馬氏規則。加成反應可以停留在第一步。

例如,乙炔與碘化氫反應,首先生成碘乙烯。碘乙烯不活潑,反應可以停留在第一步。在較強烈的條件下,碘乙烯進一步加成生成1,1-二碘乙烷。

不對稱的炔烴與鹵化氫加成符合馬氏規則,氫加在含氫較多的雙鍵碳上。

乙炔和氯化氫的加成要在氯化汞催化下才能順利進行。例如:

氯乙烯是合成聚氯乙烯塑料的單體。

③加水 在稀硫酸水溶液中,用汞鹽作催化劑,炔烴可以和水發生加成反應。炔烴與水的加成遵從馬氏規則,生成羥基與雙鍵碳原子直接相連的加成產物,稱為烯醇。具有這種結構的化合物很不穩定,容易發生分子重排,形成穩定的羰基化合物。

例如,乙炔在10%硫酸和5%硫酸汞水溶液中發生加成反應,生成乙醛,這是工業上生產乙醛的方法之一。

除乙炔得到乙醛外,其他炔烴與水加成均得到酮。

④氫氰酸 在氯化亞銅及氯化銨的催化下,乙炔可與HCN、RCOOH等含有活潑氫的化合物發生加成反應,反應的結果可以看作是這些試劑的氫原子被乙烯基()所取代,因此這類反應通稱為乙烯基化反應。其反應機理不是親電加成,而是親核加成。烯烴一般不能與這些化合物發生加成反應。

含有—CN(氰基)化合物稱為腈,丙烯腈是工業上合成腈綸和丁腈橡膠的重要單體。

4.2.5.2 氧化反應

炔烴在強氧化劑(如高錳酸鉀或重鉻酸鉀的酸性溶液)的作用下,分子中的三鍵發生斷裂,生成羧酸或二氧化碳等氧化產物。一般“”部分氧化成羧酸;“”氧化為二氧化碳。

由于反應中高錳酸鉀溶液的紫色消失,故此反應可用做炔烴的定性鑒定。根據所得氧化產物的結構,也可推知原炔烴的結構。

4.2.5.3 金屬炔化物的生成

三鍵碳原子、雙鍵碳原子和烷烴中的碳原子由于雜化類型不同,雜化軌道中的s軌道成分不同,電負性大小也不同。雜化碳原子的電負性隨s成分的增加而增大,由于sp雜化軌道中s成分所占比例最高,sp雜化碳原子的電負性最大,與之相連的氫原子顯弱酸性。如乙炔的酸性比乙烯和乙烷強,但比水的酸性弱,而比氨的酸性強。

由于炔氫的弱酸性,因此乙炔和端基炔烴與烯烴和烷烴不同,能與活潑金屬(如Na、K)或強堿(如氨基鈉)等反應生成金屬炔化物,并產生氫氣。例如:

金屬炔化物既是強堿,也是很強的親核試劑,它能與伯鹵代烴發生親核取代反應,使乙炔和端基炔進行烷基化,將低級炔烴轉化為高級炔烴。

乙炔和端基炔烴分子中的炔氫,還可以被某些金屬離子(Ag+或Cu+)取代。例如,將乙炔通入銀氨溶液或亞銅氨溶液中,則分別析出白色和紅棕色的炔化物沉淀。

上述反應非常靈敏,現象也很明顯,可被用來鑒別乙炔和端基炔烴。烷烴、烯烴和類型的炔烴均無此反應。

金屬炔化物潮濕時比較穩定,干燥時受熱或撞擊容易發生爆炸。所以實驗結束后應立即加硝酸處理,避免發生危險。

4.2.6 炔烴的重要化合物

乙炔是最重要的炔烴,它不僅是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而且又大量地用作高溫氧炔焰的燃料。工業上可用煤、石油或天然氣作為原料生產乙炔。

純的乙炔是具有麻醉作用,并帶有乙醚氣味的無色氣體。與乙烯、乙烷不同,乙炔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易溶于丙酮。乙炔是一種不穩定的化合物,液化乙炔經碰撞、加熱可發生劇烈爆炸,乙炔與空氣混合,當它的含量達到3%~70%時,會劇烈爆炸。為避免爆炸危險,一般可用浸有丙酮的多孔物質(如石棉、活性炭)吸收乙炔后一起貯存在鋼瓶中,這樣可便于運輸和使用。乙炔和氧氣混合燃燒,可產生2800℃的高溫,用以焊接或切割鋼鐵86及其他金屬。

乙炔在催化劑作用下,也可以發生聚合反應。與烯烴不同,它一般不聚合成高聚物。例如,在氯化亞銅和氯化銨的作用下,可以發生二聚或三聚作用。這種聚合反應可以看作是乙炔的自身加成反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水县| 正镶白旗| 兴业县| 巧家县| 和静县| 林州市| 互助| 罗源县| 镶黄旗| 梁平县| 犍为县| 铁岭市| 德令哈市| 柳江县| 彝良县| 客服| 汕尾市| 宽甸| 体育| 永嘉县| 古交市| 沙坪坝区| 贡山| 治县。| 渝中区| 洪江市| 民丰县| 宣汉县| 鄂尔多斯市| 潞西市| 盐池县| 嫩江县| 浦城县| 民丰县| 拜城县| 扬州市| 灵寿县| 五家渠市| 通化县| 屯门区|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