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5 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與前沿理念

歐洲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逐漸確立了獨樹一幟的地位。它涉及的學科領域越來越寬,實踐的范圍也越來越廣,不僅追求形式與功能的多樣化,而且更注重文化、生態、使用者的參與以及新技術的應用設計。

我國的現代景觀設計發展雖然只有短短十多年時間,但隨著景觀設計教學和實踐的探索,正逐漸與西方景觀設計的發展理論與前沿理念相接軌。作為景觀設計的初學者,更應了解景觀設計學科的發展趨勢、前沿理念與技術,學習西方經驗并結合中國文化創造有中國地域特色的景觀設計作品。

圖1-32 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

保留工業遺址,以景觀的手段對場地進行再設計,建筑賦予新的功能,使場地保留了歷史的延續

1.5.1 地域文化景觀設計

景觀中的地域包含地理及人文雙重涵義,地域不在于范圍的大小,而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由于自然及人們生產、生活的活動,在場所內形成了區域自身的印跡,這種印跡因自然環境與文化積淀的不同,呈現出多樣性與特殊性的特點,不同的場所之間的差異是生成景觀多樣性的內在因素。

地域文化景觀設計,就是要求設計師從場所環境中尋找設計的靈感與線索,從中抽象出景觀空間構成與形式特征,從而對特定的時間、空間、人群和文化加以表現,通過場所記憶中的片斷的整合與重組,成為新景觀空間的核心。人們可以通過文化融入所形成的地域特色特征來識別并記憶一個景觀空間。

具體來看,地域文化景觀設計包括對原有形式的保留、修飾和創造新的形式。

圖1-33 美國紐約高線公園

將廢棄的高架鐵路改造為城市公共空間,是創新設計和可持續設計的代表

(1)尊重場所的印跡

設計盡量保留場所的歷史印跡,作為城市的記憶,喚起造訪者的共鳴。對印跡的保留關鍵在于保留、改造和利用的強度及方式。

(2)尋找設計線索

了解場地內的地形、構筑物、植被等要素,場地周邊環境以及場地所在區域的歷史、文化、人文背景等信息,提取能夠體現地域特色的主要因素,梳理出設計的主題與框架,可以以場地原有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的過程、格局為本底和背景。

(3)整合

將設計線索與新的景觀環境功能和結構相結合,通過拆解、打散、重組并融入到新的景觀空間中,延續場所的文化特征,喚起人們的記憶,并提供文化體驗。

我們的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景觀設計也在不斷地革新發展,景觀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形式。只有掌握了景觀設計文化的真正內涵, 才能將不同時期的不同文化理念融入具體的景觀環境設計中去,從而滿足人們不同的生活需求。

圖1-34 美國新奧爾良市拉菲特綠廊

一項新奧爾良景觀類型學的深入分析,植物群落隨海拔而發生的細微變化表明哪些植物能在如此復雜環境下生存繁衍

1.5.2 生態景觀設計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學派”(Penn School)的興起,為20世紀景觀規劃設計提供了科學量化的生態學工作方法。1969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和區域規劃的教授麥克哈格出版了《設計結合自然》一書,運用生態學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提出了創造人類生存環境的新的思想基礎和工作方法。

近年來在我國,隨著大規模城市建設帶來的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問題的日益凸顯,人們越來越關注生存環境的生態化建設,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景觀設計也越來越受到景觀設計師的重視,這也是未來景觀規劃設計發展的方向和必須遵循的原則。

圖1-35 寧波生態走廊

生態走廊區經過精心分級,形成山丘山谷地形。山谷形成的水道通過沉積、曝氣和生物作用去除污染物,山丘為游客提供觀景場地,也增加了生活環境多樣性

所謂生態景觀設計,就是運用生態學的相關理論,來研究和人居環境相關的土壤、水文、植被、氣候、光照、地形條件等因素所形成的生物生存環境(簡稱“生境”)的規劃、建設、改造與管理,最終形成功能完善、結構合理、景觀優美的理想棲居環境。生態景觀設計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① 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資源,選用當地的材料,特別是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

② 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風和降水,注重材料的循環使用并充分利用廢棄的材料以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及維護的成本;

③ 反映生物的區域性,注重區域內生態系統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立;

④ 發揮自然自身的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⑤ 體現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減少人工痕跡。

通常,只要一個設計或多或少地運用了這些原則,都有可能被稱作“生態景觀設計”,如自然式設計、鄉土化設計、保護性設計、恢復性設計等都屬于生態景觀設計方式。設計生態型景觀也需要掌握相關的技術,如雨洪管理技術、挖填方技術以及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圖1-36 寧波生態走廊

野生動物棲息地結構諸如原木棲息地和樹木棲息地將沿著河岸邊緣發育,構成復雜的棲息地,維持豐富的生物種類

1.5.3 可持續發展景觀設計

任何人工建造的設施均有設計及使用壽命,當大規模城市建設之后大量設施超越設計使用周期或項目本身轉變使用功能后,往往存在如何處置或二次設計的問題。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便是對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一種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導向。

可持續發展景觀設計的核心是對資源的節約與合理利用。一方面是可持續性,即發展要滿足現代人和后代人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是發展的協調性,即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追求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具體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圖1-37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植物園游客中心

利用場地廢棄的刺槐木材被用來在花園的臺階上和入口的廣場上建造木板、木質長椅

① 現有資源利用。最大限度地重復利用現有的環境資源,如地形、地貌、建筑物、構筑物、植物、水體等。

② 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考慮到太陽能的利用、自然通風、采光、降溫、低能耗維護結構、中水利用、有機垃圾的再生利用、節水節能等設備建造技術,實現資源的可再生、可循環使用。

③ 植被、水資源利用。合理選擇植物種類,優化植物配置,模擬地帶性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耐旱能力、減少養管成本實現節約;水資源利用采用雨洪管理技術,充分利用雨水資源。

④ 低成本維護。盡量減少人工管護,減少人、財、物的投入,從而實現節約的目的。

⑤ 科學規劃。科學的規劃設計是實現景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圖1-38 寧波生態走廊暴雨管理設計

野生動物棲息地結構諸如原木棲息地和樹木棲息地將沿著河岸邊緣發育,構成復雜的棲息地,維持豐富的生物種類

1.5.4 參數化設計

參數化設計師通過計算機語言的引入,完全代替或部分代替了原本應該人工執行的一些事項,生成以人工處理幾乎無法創造的場地分析與場地設計。景觀設計領域常用的參數化技術有GIS技術、遙感技術、虛擬現實(VR)技術等。

圖1-39 拉菲特綠廊數據綜合分析

水文研究表明綠廊位置相對較高,致使周邊住宅和商業街區容易遭受水災。為了防止暴雨流向低處,設計團隊設計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開拓休閑空地,使其兼具天然儲水功能

(1)GIS技術

GIS 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是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支持下的一種技術系統,以一定的格式輸入、存儲、檢索、顯示、綜合分析和應用我們在規劃和景觀設計中需要用到的數據。近些年,GIS 更以其強大的地理信息空間分析功能,在環境及景觀規劃項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GIS強大的數據處理及空間分析功能,使對于景觀結構的定量分析變得更加便利、準確、科學。GIS可以用于景觀設計前期的分析,對所選地塊的相關數據(地形、地理學、土壤、地方性氣候、大湖及開放水系、流域、植被)進行收集并且對每個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得到想要的地貌狀況;GIS還可以應用到用地區域劃分的審核評估中,建立數據庫、擴展數學模型、進行空間分析。

如今,GIS技術已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強大的、最靈活的決策系統,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它已經成為數據庫建立、實施分析和交流的普通的媒介,同時也是使決策更理性化的有力工具。它不僅見于大范圍的城市及地區規劃,自然資源保護及管理,而且國內外許多與城市景觀設計相關的行業也正在接受這一技術。

(2)遙感技術

和GIS一樣,遙感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遙感技術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上的遙測儀器把對地球表面實施感應遙測和資源管理的監視(如樹木、草地、土壤、水、礦物、農家作物、魚類和野生動物等的資源管理)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目前,遙感在景觀領域的應用,主要是在大氣環境下的景觀,水環境下的景觀及生態領域的景觀三個方面。

思考延伸:

1. 如何理解園林設計與景觀設計?

2. 中國景觀設計的發展脈絡與現狀?

3. 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與前沿理念是什么?設計的具體要求有哪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六枝特区| 喜德县| 洱源县| 青阳县| 富宁县| 山丹县| 辽阳市| 开封县| 遂川县| 天等县| 礼泉县| 鄂温| 桃江县| 同心县| 青龙| 苍梧县| 吉隆县| 黄大仙区| 临漳县| 乌苏市| 晋江市| 天峻县| 陆良县| 红安县| 武川县| 南华县| 孙吴县| 交城县| 山东省| 柯坪县| 通许县| 兴宁市| 彭山县| 万载县| 永福县| 澄江县| 方山县| 清丰县| 洛南县|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