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松石收藏與鑒賞入門
- 韓龍
- 1472字
- 2019-03-12 12:20:15
綠松石在中國的歷史
綠松石是一種古老的玉石,也是中國使用最早的玉石材料之一。元代陶宗儀在《輟耕錄》中按產地和工藝,把綠松石分為三種甸子:“你舍卜的,即回回甸子,文理細;乞里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粗;荊州石,即襄陽甸子,色變。”這里的“襄陽甸子”,就是指綠松石,湖北松石的產地在鄖西、鄖縣一帶,此地正是古代荊州襄陽轄地。
而明確使用“綠松石”這個詞的文獻,最早見于清代的《清會典圖考》:“皇帝朝珠雜飾,惟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琥珀蜜蠟,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
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人們就已經開始認識并利用綠松石,并且所制作的成品種類豐富,分布廣泛。從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綠松石在我國的使用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與和田玉的開發利用歷史基本同步。
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綠松石了,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就發現過一批綠松石器,這批綠松石器形制種類少,器體較小,工藝簡單,磨制不精。
在距今約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綠松石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巫山大溪遺址、黃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遺址、樂都柳灣遺址等都出土了綠松石制品。這個時期的綠松石制品形制多樣,器體增大,打磨光滑,工藝精細,有些施有紋飾,并開創了在骨器上鑲嵌綠松石的工藝。

經過初步切割的、各種顏色的綠松石原石
在距今約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一時期出土的綠松石器遺址比新石器時代中期有所減少,但分布范圍卻有所擴大,在東北地區、黃河流域、長江下游地區、東南沿海等地區都有發掘出了綠松石制品。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朱封龍山文化墓葬出土的鑲綠松石玉冠飾、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鑲嵌17枚綠松石片的陶器等。
由夏到戰國這一時期,綠松石文化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已逐漸成為威嚴與權力的象征。夏、商以及西周時期,綠松石的使用量劇增,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出的綠松石制品高達數千件。這一時期的綠松石制品富于觀賞性和裝飾性,還首次出現了綠松石玉人。
在春秋戰國時期,綠松石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了,并開始逐漸由中原地區向邊疆地區擴展。到了東周時期,綠松石開始作為禮儀性兵器或兵器飾品出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楚國貴族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劍格的正面用藍色琉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花紋,劍身滿飾黑色的碎錦式花紋。另外,蘇州真山九號墩吳國國君墓出土了大量的天然貝和綠松石貝,據推測應該是作為貨幣來使用的,這也是首次發現綠松石的另一個功用。
秦漢時期的綠松石制品在西南等周邊地區大量出土。西南邊境地區的綠松石用量巨大,全部是用作裝飾品和鑲嵌飾品。云南江川縣李家山墓葬中出土的綠松石珠達幾萬枚。漢末至元朝,綠松石逐漸被一些少數民族所推崇,成為了連接中原皇朝與周邊國家友好關系的媒介。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就帶去了大量的綠松石,用以裝飾拉薩的大昭寺。
明清時期,人們對綠松石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在清代,因其“色相如天”而深受宮廷的喜愛,被稱為“天國寶石”,在宮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清代皇帝的朝帶、朝珠,皇后束發的金約、頸飾用的領約,公侯的朝冠等,都依規矩鑲嵌著大小、數目不等的綠松石,象征著權位、財富和吉祥。綠松石更是與佛教、喇嘛教文化聯系密切,鑲嵌綠松石的佛器是這一時期最具特色的制品。此外,清代的綠松石雕刻作品(以山子擺件為主)也逐漸增多。
目前,故宮博物院及全國各地的很多博物院里都藏有大量與綠松石有關的文物、藏品。有的是以綠松石為主體,有的則是以綠松石為鑲嵌物,有普通的珠飾,也有制作精美、令人嘆為觀止的各種皇家器具,無一不在展示著綠松石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歷程。

清代?金累絲嵌松石壇城 故宮博物院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