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 陳平主編
- 2534字
- 2019-01-10 17:35:51
由“漆”之性見“漆”之用
前面提到生漆是割破漆樹的皮滴下的汁液。它在空氣中容易干燥,結成黑色光亮的漆膜,其附著力、耐久性、裝飾性都很強。人們認識到漆的這些特性后,把漆用在了生產、生活的眾多方面,使用十分廣泛,效果十分突出,漆被后人稱為“涂料之王”。
首先,生漆有很好的附著力,通俗的表述就是漆有很好的黏性。這種黏性使得漆在被使用的時候涂抹便利、效果顯著,而且在諸如木、竹、布等有機物上,甚至是銅一類的金屬上都可以涂抹,這就大大地拓展了漆的適用場合,讓很多不同材質的器物變得更加美觀實用。漆的這種黏性還讓漆在其他的工藝領域大放光彩,充當了必不可少的“膠水”作用。例如眾多寺廟中金光閃閃的佛教造像實質上并不是用黃金打造的,多是用其他材質打造成型后用貼金的工藝加以美化,最終呈現出金燦燦的效果。在貼金的工藝中就要用漆來充當膠水。古代工匠在給造像貼金前會在處理好的器物表面涂抹2?3遍廣漆(由生漆加少量坯油調制而成),這道工序被稱為“做金腳”。在最后一遍金腳做好后,趁它將干未干時,將金箔敷在金腳上。而后對貼好的金箔做一些精細的表面加工,最終完成貼金。如此想來,“如膠似漆”這一成語的出現還真是有“生活”的,所形容的難舍難分不正是漆極具黏性的最佳寫照嗎?
其次,生漆有很好的耐久性,主要體現在漆具有極佳的防水、耐酸、耐腐蝕等特性。因其防腐性能十分突出,因此做木材、房屋、器具、鋼鐵制品等器物的防腐劑就再合適不過了。把漆涂在這些物件表面,就能防止物件被氧化或者被腐蝕,有效地延長了物件的使用壽命。時至今日,生漆作為極好的絕緣材料還被大量使用在電器加工中,這種古老的材料依舊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最后,生漆有很好的裝飾性。生漆硬化后形成的漆膜具有很好的遮蓋能力,能輕而易舉地改變所遮蓋器物的外觀。而當人們能夠利用各種不同的礦物顏料調制出各種顏色的漆后,更是能將器物的表面點綴得絢麗多彩。以此為基礎,古代匠人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利用顏色漆的堆積,甚至是不同顏色漆的相互堆積、填嵌,加上繪彩、雕刻等多種技法極大地豐富了漆器的裝飾效果,創造出了眾多漆器名品。明代《髹飾錄》中有記載和說明的漆器裝飾技法就達近百種,分成描飾、填嵌、陽識、堆起、雕鏤等十幾大類,可謂異彩紛呈。其中利用漆的堆積厚度輔以雕刻而成的雕漆最為今天的人們所常見和熟悉。所謂雕漆,就是在漆器的胎骨上層層累積生漆到相當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花紋的做法。從這類漆器的花紋刀口的斷面,有時還可以看出施漆的道數(只是一般情況下,利用肉眼無法數清)。至于施漆的道數,沒有統一的規定,有薄的就十幾二十道,有厚的多至五六十道乃至百道以上。堆積黑漆雕刻的稱為剔黑,堆積紅漆雕刻的稱為剔紅,此外還有剔黃、剔綠等品種,無論是剔黑還是剔紅都屬于雕漆這一種類。雕漆類的各品種之間在工藝上有著諸多的相通之處,但也有著小小的不同。我們以剔黑為例來加以說明。2002年浙江紹興東湖某磚廠發現的一只北宋剔黑牡丹紋鏡奩就是這樣一件極為罕見的宋代剔黑漆器。細看這件剔黑漆器,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它表面黑色的漆層下,相間有數道紅色的漆層。這一特點,讓它這類剔黑漆器極容易和另外一種漆器——剔犀
混為一談。兩者的漆面都用了不同的色漆堆疊而成,但應該注意到剔黑要求最上層的漆必須是黑色,并且對所刻圖案沒有特別的要求;而剔犀對最上層的漆色并沒有特別的要求(仍以黑漆為多),但對所刻畫的圖案有要求。因此這件北宋剔黑牡丹紋鏡奩盡管乍看和剔犀相似,用了多道不同色漆堆疊的工藝,但因為其沒有刻云鉤或回紋這類圖案,就被稱為“剔黑”。隨著后世的技藝發展,人們還在器物上用不同顏色的漆,分層漆上去,每層若干道,使各色都有一個相當的厚度,然后用刀剔刻。需要某種顏色,便剔去在它以上的漆層,露出需要的色漆,并在它的上面刻花紋。制成后,一件器物上具備各個漆層的顏色,五色燦爛,這類漆器被稱為剔彩。浙江省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寫有“行有恒堂所用”款的清代剔彩枇杷盒。

剔黑牡丹紋鏡奩
北宋(960—1127年),縱36厘米,直徑15.5厘米,厚3.2厘米。

剔黑牡丹紋鏡奩局部

剔犀如意云紋盞托
元(1271—1368年),直徑15.5厘米,高7.8厘米。木胎,通體髹漆肥厚,朱漆為面,刀口處可見有規律的黑線兩道,為剔犀“紅間黑帶”的做法。
工匠用堆起的紅漆刻出了枇杷的造型,將綠色漆層留用作葉子,惟妙惟肖。除了以上漆的眾多優良特性外,還有一個常被我們忽視的特性也讓漆更具使用價值,那就是漆很光滑。讓日常用具表面光滑是十分實用和科學的選擇。想象有一只碗之類的食器,表面很粗糙,有很多溝槽,那么在使用后的清洗就會比較困難;如果表面很光滑,那清洗就會變成一件讓人愉悅的事情。
漆有著眾多的特質和優點,才被人們廣泛、長期地使用著。《髹飾錄》總結道:“漆之為用也……皆取其堅牢于質,取其光彩于文也。”一語中的地說明了人們大量、長時間使用漆這種涂料是因為它有著極好的特性。漆比較堅固耐用,具有穩定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同時它色彩的絢麗、工藝的多樣能表現各種光彩奪目的藝術效果。“涂料之王”的美譽實至名歸。
而最讓我們想不到的是,生漆還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生漆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和外傷止血,還具有驅蟲止咳等功效。

剔彩枇杷盒
清(1644—1911年),通高5厘米,長11.5厘米,寬9.5厘米。

《髹飾錄》
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由黃成所著。全書分乾、坤兩集,共18章186條。《乾集》講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講漆器分類及各個品種的形態。這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工具書,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小小的漆碗為我們折射出了古代先民的聰明才智,見證著漆器的發展歷程。作為一級文物,作為1993年上過郵票的文物,作為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碗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贏得了世人的青睞和重視。像朱漆木碗這類漆器是中華民族杰出的發明和創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展現了河姆渡人對人類文明做出的難以磨滅的貢獻。在它之后,那些數以千萬計、令人目往神授的古代漆器,生動、直觀地展現了古老而又悠久的中國漆文化及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顯示出漆文化永在的青春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