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緣與書香
- 陳巨鎖
- 868字
- 2019-01-03 17:13:50
黃山邂逅老畫師
不久前,參觀李可染先生畫展,勾起了在黃山玉屏樓與先生邂逅的一段回憶。
歲在戊午(1978年),時維初夏,我由晉赴皖,登黃山至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文殊臺;下榻玉屏樓上,其樓,背倚玉屏峰,面臨巨壑,蒼松點綴其間,奇石羅列左右。松以迎客、送客二株為最,樹齡高在千年以上,虬枝老干,鐵甲金鱗,橫空出世,駕霧騰云,躍躍然,欲拔地飛升。石以雄獅、巨象為肖,上多題刻,皆為點晴之舉,往往引人入勝。過迎客松,下有天池一泓,清波蕩漾,光采照人。花朝月夕,每有猴群,來飲于此,與人戲逗。下天池,有蓬萊三島,小巧玲瓏,若盆景然,奇石仙姿,天設地造,其景中,有一長者,鶴發童顏,有學者風,在一婦人和青年護持下,對景寫生,神情專注。這便是杰出的繪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李可染先生,兩位護持者,一為先生夫人鄒佩珠,一為先生兒子李小可。
李老抵玉屏次日,適值夜雨初霽,熱氣上蒸,冷絮卷起,彌漫山谷。傾刻之間,茫茫大千,竟成云海。海到盡處,青天作岸;遠峰出云,猶仙舟神槎。文殊臺露出云表,也成化境,玉屏樓自是清都玉府。放目天都、耕云、蓮花、蓮蕊諸峰,近以咫尺,云海分隔,仰之彌高。李先生于文殊臺上,觀云海之變化,挹群峰之秀色。

李可染書·天道酬勤
山色向晚,華燈初上,我于先生下榻處請教學畫之道。先生循循善誘,要我借鑒傳統,師法造化,在大自然中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新規律。“峰高無坦途”,必須腳踏實地,勤學苦練。先生將黃山寫生見示,一幅鉛筆速寫迎客松,不獨枝干穿插具體,就連針葉鱗片,也作仔細描繪。先生說:“一寸畫面一寸金。”所畫《立雪臺望白鵝嶺》一幅,主峰突兀,老松挺拔,白云卷舒,遠山如黛,給人以凝重、深邃、博大的感覺,有如先生之為人。早在1954年,先生曾到此處,奈何風雨如晦,山岳潛形,文殊院火焚,玉屏樓未建。先生借居破室,以門扇作床,夜雨滴瀝,床頭雨漏,執傘而坐,儼然一苦行僧,居數日,與天都峰僅謀一面,畫下了《文殊臺望天都峰》一畫。而今,先生年逾古稀,且有腳病,再次登上黃山,為山川寫照,老而彌堅。
臨別,先生為我題書“天道酬勤”,至今一直懸之座右,激勵我“困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