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效應:他人是自我的一面反光鏡
3個女人在一場車禍中喪生,同時來到天堂。當她們到了天堂后,天使圣彼得告誡她們:“在天堂里,我們這里只有一個規(guī)矩——千萬不要踩到鴨子!”雖然3個女人對于這個規(guī)定感到很奇怪,但她們想既然來到了天堂,便要遵守天堂的規(guī)矩,所以她們謹小慎微,千方百計躲避著腳下的鴨子。可是,天堂的鴨子實在是太多了,多到幾乎不可能踩不到的地步,雖然她們極力避免,但是其中一個女人還是不小心踩到一只。
踩到鴨子后,圣彼得立刻帶著一個這女人一生從未見過的、長得極丑陋的男人來到她面前,告訴她:“你踩到鴨子的懲罰就是要永遠跟這個丑男人拴在一起?!?
第二天,另外一個女人也不小心踩到了鴨子。這時圣彼得又帶著另一個長相不堪入目的男人來到她面前,結果如同之前那個女人。圣彼得把第二個女人跟他帶來的丑男人拴在了一起。
第三個女人終于知道踩到鴨子的后果了,為了避免發(fā)生與丑陋男人拴在一起的噩夢,她每天都萬分小心,在未踩到任何鴨子的情況下,她在天堂平安過了幾個月。
但是有一天,圣彼得來到了她的面前,帶著一個超級美男。這個男人不僅高大壯碩,而且長相俊美,圣彼得把他們拴在一起后,沒對第3個女人說任何話就走了。
女人十分納悶,她問身旁的這個美男:“為什么我可以跟你永遠拴在一起呢?”這個男人說:“我昨天剛剛來到天堂,上午不小心踩到了一只鴨子?!?
雖然可以與超級美男永遠拴在一起,但是得知自己有此好運的原因后,這個幸運的女人或許并不會感到快樂,因為她間接知道原來自己是天堂中長相丑陋的女人。
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猶如一面鏡子,人們從中獲知自己的形象定位,從而形成自我概念,在心理學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鏡像效應”。
上述故事中的第三個女人通過天堂執(zhí)政者對于自己的間接評價,知道自己原來是一個長相丑陋的女人,這時便發(fā)生了“鏡像效應”。
“鏡像效應”來源于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庫利是美國早期著名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他認為,人們通過與其他人的交往形成自我觀念,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總是借助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關于自我的觀念。也就是說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往往是由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所決定的,個體由此獲得的關于自我的印象被稱為“反射的自我”或“鏡中我”。
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將自我意識分為3個階段:
1.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
2.做出行為后,設想他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3.根據(jù)他人對自己評價的想象來評價自己行為。
關于自己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外向還是內向,是熱情如火還是冷漠像冰,是思維嚴謹還是擅長粗線條思考——諸如此類的自我判斷,雖然你自身可以形成一套認知體系,但是你仍會參考他人的意見。比如,如果你的老板預言你在IT行業(yè)發(fā)展,將難以出人頭地,他認為你在交際方面更有天分,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領域方面的潛力股,則你很可能會質疑自己目前的職業(yè)選擇,甚至改弦易轍,作出更改職業(yè)方向的決定。
其實,別人并不能映照出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明亮的鏡子。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兩面明鏡,一面照他人,一面照自己。我們要學會反躬自省,每過一段時間就用照自己的那面鏡子映照我們的心靈。這是成功人生的必然要求。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自己的使命,不要因他人的評價而懷疑和改變自己的信念,要不斷進取,努力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