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應該知道的人工智能
- (美)杰瑞·卡普蘭
- 1069字
- 2019-01-24 16:20:28
歷史上,“人工智能”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可以追溯到1956年。當時,一個特殊人物,約翰·麥卡錫正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漢諾威市的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擔任助理教授。麥卡錫與其他三位更資深的研究者——哈佛大學的馬文·明斯基、IBM的內森·羅切斯特(Nathan Rochester)和貝爾實驗室的克勞德·香農一起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行了一個探討“人工智能”的暑期會議。一些杰出的研究者參加了會議,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在這個領域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在最初提交給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會議經費申請書中,他們寫道:“這項研究是基于以下推測:從本質上說,我們可以十分精確地描述學習等智力特征的每個方面,以至于可以用機器對它們進行模擬。我們將研究如何讓機器使用語言、進行抽象思考和形成概念,讓它們解決目前只能由人類解決的問題,并進行自我改善。”
麥卡錫為這次會議選擇了“人工智能”這個詞,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與他的同事正在研究的控制論(cybernetics)區分開來。控制論是當時已經建立起來的學科,是“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與通信的科學”,主要研究動物和機器如何使用反饋來調整和糾正它們的行為。相比之下,麥卡錫和他的許多同事卻是符號邏輯(symbolic logic,又稱數理邏輯)的狂熱粉絲。符號邏輯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是用符號來表示概念和命題,然后定義各種轉換過程,利用符號進行演繹推理,從而從假說中得出結論(或者進行歸納推理,從結論中反推出假說)。例如,可以用一些符號來分別表示“蘇格拉底”“人”“終有一死”以及命題“蘇格拉底是一個人”“人終有一死”。從中,你就可以在形式上得出“蘇格拉底終有一死”這個結論。但大多數研究符號邏輯的數學家并不關心命題證明,也不在乎如何把這種方法應用在特定的問題上,他們只關心邏輯系統的理論特征,例如搞清楚這些系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盡管如此,電子計算設備的出現還是意味著符號邏輯理論或許終能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畢竟,計算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它們被有效地運用在許多任務上,例如彈道計算(讓大型武器瞄準目標)、加密、解密和破譯密碼等。在這個歷史背景下,達特茅斯會議可以被看作一次嘗試,目的是將計算機應用由數字和信息處理擴展到符號應用上。會議結束后,麥卡錫繼續推進這項工作,并在該領域內創造出了許多對后世影響重大的發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門優美的編程語言LISP,也就是“列表處理”(list processing)的縮寫,而不是口齒不清。多年前,我曾有幸與麥卡錫交談過,我記得他口齒非常清楚,渾身散發著天才的光輝。這種光輝曾籠罩過愛因斯坦,也曾在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中,在克里斯托弗·勞埃德(Christopher Lloyd)飾演的布朗博士身上散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