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窺境其實可以修習的術法有很多,如這地刺術之外,還有山掌術、乘風術、火龍術、冰針術等等。
如今在北緣域之內,乃至整座玄元王朝或是更為廣袤無垠的東荒昆虛,都常常在傳授的功法典籍內撰寫進數道與境界相符合的術法以供剛踏入修行一途的雛兒們研習。
大多剛入門的修行者在修習之前一般都會得到宗門師長的教誨,擇選出與自己天生屬相最為契合的功法典籍進行修煉。像陳青玄這般只修習《通窺三虛》這種單一凝氣煉靈功法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如丁秀修習的《焚炎心經》便是屬于離火屬相,而宋傾湄的《大日升澤經》則是葵水屬相。煉氣士隨著境界的攀升本命壽數也會相應增加,然人力有極限而大道卻無窮,唯有擇選出與修士最為親近屬相之道進行修行,才能在這條煉氣之途上走的更遠。
在修行界中有兩條白癡都知道的大忌,一是修行之道駁雜而不專精,如世間道路萬條,條條皆可通達,可有的人偏偏這條走三步,那條走兩步,最終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損耗在了無限的道路上。二是在大道未得果時,不見金蓮開便心志不堅改換修行方向,就好比明明一條大道已經走了九千里,就差一千里便可到達終點,但就是因那最后一千里的不可預見便草草放棄,去尋找一道自認為更為順暢的道路。
這今天地從來就不缺乏天資卓越之輩,能成一道者可為人間秀木,能成兩三道便是天地寵兒,而能成三道以上者那一個不是名動八荒的一方霸主。
可若是有人能觀臨天地間所有煉氣士的命運,就會發現萬萬年以來那些所謂的天才之輩中,又多少人的尸骸埋骨于未成道之前,只怕是一整座鯤鄔海都得給填的滿滿當當。
此時自然是不會有人來提點陳青玄一番該如何選擇屬相功法進行修習的,而王洞瑤心中另有打算,自然是希望陳青玄只是乖乖打坐煉靈,最好任何術法都不要修習,故此才會給了陳青玄一本《通窺三虛》。
不過好在陳青玄如今只是通窺二階,《通窺三虛》是足以讓陳青玄到達煉氣境界的,到時再尋符合其屬相的煉氣境功法也是不遲。
而陳青玄本身腦海中就曾牢記過三類術法的修習法門,一種是這地刺術,第二種為丁秀曾修習過的曜日威靈術的前三層,還有一種便是宋傾湄所習的《大日升澤經》。
曜日威靈術需要配合《焚炎心經》或其他離火屬相一脈的功法才能施展,陳青玄只能暫時放棄,至于《大日升澤經》陳青玄之前見宋傾湄施展過,略有些綿軟也不是他心之所向。反觀地刺術則是既簡單又實用,只需感應天地間坎土之氣,再以自身靈力為載體,靈力所致地刺即出。
可即便是如此簡單的地刺之術,陳青玄按記憶中的法訣施展了近數十遍,那地面之上竟還是紋絲不動。
陳青玄深吸了一口氣,心中和這地刺術卯上了勁,一次又一次施法練習,終于在第一百多次之后那地面上出現了一道小小的“筍尖”。
陳青玄連忙跳下床去,只見一小截深黃色的泥土牢牢的聚合在一起,將地面上的青磚刺裂成了七八道碎片。
“好像小了點啊,看來還得再練練。”陳青玄略帶失望道。
七個時辰之后,屋內的地面宛如地龍翻身一般,竟找不到一塊平坦的地方。
兩天之后,陳青玄的床前一連豎起了三四道一人多高的“地筍”,其堅硬程度不弱山石。
這時陳青玄才滿意地點頭,道:“這才像話。”
陳青玄通窺二階周身共開四十三竅,藏靈八百多道,而這施展地刺術所需的靈力與形成的地刺的高度、硬度、速度息息相關,如陳青玄身前這道一人多高的地刺,便需要耗費近百道靈力。
陳青玄唏噓不已,他如今一身的靈力也只不過能出八九道此類地刺,也得虧陳青玄有根骨樹相助煉靈,否則單以陳青玄如今的煉靈速度決不能在兩天之內便將地刺術修習到這般境界。
“是時候看看這本《玄鼎丹錄》了。”陳青玄瞇著眼睛,從儲物袋中取出了一枚辟谷丹服下后說道。
千陽宗的辟谷丹均由奇丹峰上的藥師煉制,這種算不上靈丹的東西對于可掌奴仆生殺大權的陳青玄來說自然是要多少有多少。
陳青玄全神貫注地翻看《玄鼎丹錄》,后背上白瑩瑩地根骨樹根須貌似永遠不知疲倦地在替陳青玄煉化靈力。
大半日之后,陳青玄合上這本丹道典籍,心中對煉丹之術大致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玄鼎丹錄》之中不但記載了數張丹方更對煉丹一道作了深度剖析,而最最重要的則是這本典籍中記載了如何驅役念力。
一個人是否生有念力,或是念力強弱乃是娘胎里就注定了的,天地間雖有極少數能增長念力的天材地寶,但也都是可遇而不可求之物,故而一個煉丹師的成就高低,一是看其天生根本,二便是這驅役念力的功法。
人之念力等同于身體中的一個未被發掘開的寶藏,而驅役念力的功法便是挖開這座的寶藏的工具,工具越好寶藏自然能挖得越多,
反之則等于坐擁寶山而不可得,實在是暴殄天物。
而《玄鼎丹錄》中功法正就是那劣等到不能再劣等的驅役功法。
不過對于陳青玄這個一窮二白的人來說,有也總好過無。陳青玄當下便照著《玄鼎丹錄》記載的功法開始感應識海內的念力。
識海與氣海不同,識海人人天生便有且均是封閉的,而念力蘊藏于其中,天地間除了修習相應的念力功法之外只有極少數外物可以牽引出識海中的念力,如那可界定念力強度的繞指金蠶繭。
陳青玄很快便感受到有股力量正從他的識海之中延伸出來,這力量有些似曾相識,他依稀記得在繞指金蠶繭懸其頭頂之時,他便是借著這種力量觀察到了王洞瑤言行與他那張貪婪的面孔。
片刻后,陳青玄便可熟稔收放念力觀人查物皆不在話下,他的修行根骨雖然極差,但在念力上卻有著一些得天獨厚的天賦,似乎冥冥之中正應了禮佛人家常言的那句揭語。
一飲一啄,自有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