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Book
- 青春無悔我亦相隨
- 厭悸
- 1837字
- 2019-01-06 18:36:42
我喜歡看書。
看書是一個獲取新知,品味人生百態的過程,它可造就靈魂,培育智慧。然而比起電子書,我更鐘情紙質書。我鐘愛紙張摩挲翻頁時的細微聲響,鐘愛油墨滲透紙張隱隱可聞的沁人香味,鐘愛注視著紙張出神時腦海內的天馬行空與文思泉涌,我珍視與紙打交道的過程,就像珍愛自然一般。
在閑暇的午后,細細泡上一壺好茶,搭上搖晃的老藤椅,再就著窗側半寸陽光,便是時候拿出一本好書了。紙張被陽光炙烤后似乎有了些許體溫,墨香也更見濃郁,讓人忍不住細嗅一番,思緒于此漸飄漸遠,飄到千百年前的蔡候家中,初次改良出紙時,他是否也會如我一般愛不釋手?
漢章帝時期,蔡倫主管尚方令,因嫌竹簡重而縑帛貴,便以魚網等工具改進造紙工藝,天下稱其為“蔡候紙”。從最初問世,到蔡倫改革,宣紙誕生,紙業興盛,背后是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轉。中華古國這悠悠千年文化,和紙緊密相連,不僅是時間上的相伴,更是文化上的追隨。
紙的存在似乎總和詩與文學相依相伴。狂風暴雨下的小小茅廬,秦淮河邊的船艙艷景,大觀園內的風花雪月,大漠邊塞的孤雁掠過,值得的流傳的記憶實在太多,惜逝去可惜,便由支支狼毫揮灑紙上以供后人評閱。
這一張張紙上留下了多少騷人墨客的華章佳句,是“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的唏噓憑吊,也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寧靜致遠,更是“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英雄遲暮,壯志難酬。這一張張紙上又留下了多少書法圣手的洋洋灑灑,有顏真卿的剛建有力,有柳公權的清峻挺拔,亦有王羲之的瀟灑飄逸,行云流水。這一張張紙上留下的不僅僅是點點墨汁,更是歷經千年悠悠不盡的中華歷史文化。
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少有的沒有中斷,延綿至今的文明,先輩的智慧歷經時間的風沙侵蝕卻仍舊熠熠生輝,為我們打下基石,照明前路,這便是傳承的力量,而我們的傳承離不開紙。
是的,紙代表了傳承。正是紙的出現,才連接了各個朝代的微妙關系,見證了世事滄海桑田與興衰變化,東方古國的千年歷史才得以書寫,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鏡以知興衰。正是紙的出現,使我們得知了各位先哲的精妙思想,使我們明白前人的經驗,再進行改造,再利用,藉此提供了無數解決問題的捷徑,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會看的更遠。正是紙的出現,才讓我們的文化得以傳播,我們的思想與文化隨著造紙技術的前行而前行著,漸漸流傳到世界各地,使眾人驚嘆我們的科學,欣賞我們的藝術。
在明清時期,由于思想上的禁錮,我們閉關鎖國,蒙蔽自己的雙眼,內心卻還自欺欺人地活在大唐,直到近百年前被大炮轟開了國門,盛世的美夢才悄然破碎了。然而我們沒有就此消沉,政治上,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的建立,我們一步步奮斗著。在文學上,我們打破思想封閉的牢籠,迅速汲取著新知識,并將他們為我們所用,更有以魯迅為代表人物的許多愛國作家,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頻繁更換筆名堅持寫作,只為用手中一支筆寫下字字血淚,驚醒愚昧的國人。紙中有傳承,這亦是傳承,傳承的是文化,更是信念,是中國人的錚錚鐵骨與倔強不屈。
是的,這便是我在紙中看到的道理。紙能傳承文化千年之久,我們更能傳承中華文化到一個又一個的千年后。紙的傳承讓我們的文化綿延千年,而也的確唯有傳承能使一個民族愈來愈強盛。傳承靠的不是紙,紙只是一個媒介,一個工具,傳承中有積累,傳承中有自信,傳承中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也就是我們的努力。
作為中國的當代青年,享受前人為我們創造的優越環境,學習著前人無法輕易學習到的精妙知識,更應該做一些前人未曾做到的事情,我們要奮勇,要自省,要壯志凌云,這場漫長的接力賽棒已傳到眼前,我們要做的便是抓住它繼續奮力向前跑,將中國的文化與精神一步步傳承下去。
但傳承之外還有發展,傳承之后更有創新。被譽為“東方詩哲”的方成美先生也是新儒學的八大代表之一,但他并不一味地推崇儒家思想,而是辯證性地看待問題,提出見解,甚至因此在當時遭到了他人的批評也不曾改變立場。方先生曾經說過:“思想是有創造性的,一味因襲,便失其真價值。古人的思想無論如何優美,只能拿來做種子,種子之可貴在發育新芽,生生無已。”我認為我們的傳承也當如是,不局限,不偏頗,而是開放性地看待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汲取其中優良部分并加以創新,繼而提出我們的新思想,更使后人能傳承于我們當今的思想文化,這才是正確的傳承,也更需要我們的努力。
思及此處,茶亦漸冷,只余半盞,回到書頁上,已然看到尾聲,閉上回味著書中點點滴滴,輕輕合上書,仿佛能看到千年的文化在緩緩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