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態變革與話語轉型:1990年代央視新聞評論部生產實踐
- 張海華
- 1760字
- 2019-11-01 16:47:27
第二章 電視啟蒙話語初建
話語分析不是要特別說明什么樣的句子是可能的或是“符合語法規則的”,而是要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具體說明變化著的“話語結構”,并說明規則系統——它們使得某些陳述,而不是其他陳述有可能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機構情景下出現。
——福柯,1972
一個新生組織往往以名稱來闡釋自己的價值理念。《東方時空》在誕生之前,從業者們曾經為它設計了一個別致的名字——“新太陽60分”(也簡稱“新太陽”)。而且子欄目的名稱也是配套而來:《太陽之子》《新太陽家庭熱線》《太陽掃描》《新太陽金曲榜》。2013年在《東方時空》成立二十周年的訪談文章中,楊偉光這樣回憶當時為新欄目征集名稱的情況:“他們開始定的是《新太陽》,意思就是每天早晨起來都是新的一天,他們策劃的用意是這個。”但是這個名稱后來因為領導的某種考慮而被廢棄了,孫克文在文章中回憶道:“記得是臨近開播的前幾天,忽然接到上級領導的指示,說為了不使人們對“新太陽60分”產生不必要的聯想,要求重新起個名字。我們曾經設想過種種修改的可能,但就是沒有過多地考慮過修改這個讓我們聞之就忍不住熱血沸騰的欄目名字。這一切來的是這樣突然!”
有意思的是,回顧美國新聞史我們發現,也有類似的媒體名稱命名傾向。根據邁克爾·舒德森考察,1820年左右,還有將近半數的報紙用功能來命名,比如××廣告日報、××廣告及晨間紀事報、× ×商業廣告日報等。“但是1830年以后,很少有報紙用這些名字了,許多報紙選用了帶行動和可操作性的名字來取而代之,比如‘時評’‘先鋒’‘論壇’等,此外一些報紙會選用‘明星’‘太陽’等照耀世界的物體為名。”舒德森由此判斷:“1830年以后的報紙更加主動,更自覺地表達了編輯的個性和信念。”
同理,當從業者為即將誕生的欄目取名為“新太陽60分”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名稱中蘊含的希望和理想。與《新聞聯播》《新聞三十分》《午間新聞》這類欄目名稱相比較,其體現的從業者的個性和主動性都更為明顯。同時“新”這個形容詞,是中國文化領域經常使用的詞語,比如“新時期”“新啟蒙”。我們能夠體會出這個詞本身意味著對未來的展望,也意味著與舊事物的決裂。“新太陽60分”,不言而喻,是與舊的新聞報道模式的決裂,透露著一種反思的意味和破舊立新的沖動。這一名稱遭遇拒絕在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因為中央電視臺的領導規劃早間節目的初衷并沒有包含這層破舊立新的寓意,自然要避免不必要的可能會引起歧義理解的命名。最終結果是采納了“東方時空”這樣一個中性的,表面上似乎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名稱。相應的子欄目名稱也依次更名為:《東方之子》《生活空間》《焦點時刻》《東方時空金曲榜》。
“新”是從業者始終念念不忘的,雖然在欄目名稱上沒有體現他們破舊立新的愿望,但是很快他們找到了另一個創新的抓手,那就是節目形態。可以說1990年代的電視啟蒙話語就是將電視節目形態創新作為載體和推進手段的。具體而言,是依托于對《東方時空》幾個子欄目的形式和內容的重新定位。
《東方時空》的子欄目該如何設置?孫玉勝談到最初的考慮:“這個節目應該是過去電視臺沒有過的。中央電視臺沒有一個天天播出的人物欄目;這么大的國家、11億人口沒有一個對社會問題進行關注的節目;當時是1992年底,MTV剛從國外傳到國內;考慮到早上節目的特點,要有服務性節目。就這四塊基本上構成了現在的《東方時空》的結構和樣式。”由此四個板塊確定為:人物節目《東方之子》(8分鐘)、服務節目《生活空間》(8分鐘)、音樂節目《東方時空金曲榜》(8分鐘)
、社會新聞《焦點時刻》(9分鐘)
。最早的四位制片人分別是時間、梁曉濤
、王堅平和張海潮。
形態上紛繁復雜,但是歸根結底都回到了當時達成的一個共識:紀實主義表現出電視本體意識的自覺,因而紀實成了《東方時空》幾個子欄目共同的圭臬。不同的是三個欄目從各自節目形態的角度實現不同的功能:《東方之子》的制片人時間用談話紀實的手法進行人物報道,《生活空間》制片人陳虻用觀察紀實的手法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焦點時刻》制片人張海潮用報道紀實的手法關注焦點事件。用孫玉勝的話來說,“其實是一群年輕人成就了《東方時空》的表達方式和風格”
。觀察紀實、談話紀實、報道紀實三種不同的話語策略是電視人為實現其表現真實理念找到的不同途徑,并且這三種話語策略分別集中代表著人文關懷、價值多元和社會批判三種啟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