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北京史學論叢(2017)
  •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主辦 高福美主編
  • 4字
  • 2019-11-01 16:53:41

區域關系

北京古代都城核心區與周邊區域關系述論

王崗

前不久,習近平同志在北京視察工作時指出,要對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進行深入研究。這個指示對從事北京歷史文化研究的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讓我們在研究豐富多彩的北京歷史文化時,不要只關注局部,而忘記把握整體。因為北京歷史文化太豐富了,很容易讓人陷入局部研究而忽略了整體。筆者根據對習總書記指示的學習,略述一些粗淺的體會,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在北京的歷史文化核心區四周,遍布著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而這些文化遺存根據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發揮著不同的重要作用。整體而言,大致可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域。北京城的東面區域主要為經濟供給區;北京城的南面區域主要為文化交流區:北京城的西面區域主要為資源儲備區;北京城的北面區域主要為軍事防御區。其他又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文化聚集區,分布在北京地區的不同區位。

一 古代都城核心區

北京地區在成為都城之前,城市功能較為單一,就是一座北方軍事重鎮。到遼代被設為陪都,金代定為首都后,城市功能更加多樣,文化設施逐漸完備,城市經濟日益繁榮。元明清時期,這里成為全國首都,城市發展臻于極盛,逐漸形成了一片都城核心區。在元代以前,都城核心區是燕薊時期的燕京城,金朝將其擴展為中都城;元代以后,都城核心區則以元大都城為中心,逐漸向南遷移;今天的北京,仍是以元明清時期的都城作為核心區的。

在中國古代,都城的核心區是以中軸線作為基準的。遼代的陪都燕京(又稱遼南京)因為借用薊城舊址建造皇宮,故而中軸線并沒有設在全城的中心位置。金朝擴建中都城時,經過精心規劃設計,并參照北宋都城開封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北京歷史上的第一條都城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存在的時間并不長,只有幾十年,金朝滅亡,金中都隨之沒落,中軸線也自然消亡了。

及元朝營建大都城,在太液池東側確定了一條新的中軸線,并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整個大都城的基準線,幾乎所有重要的都城建筑均是圍繞這條中軸線建造的。此后的明清時期,雖然都城整體向南有所遷移,但是,中軸線卻沒有發生較大變化,而是有了進一步的完善,遂成為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的典型代表。

在元明清三代的中軸線上,中心位置最重要的設施就是皇家宮殿。宮殿建筑是只有都城才有的政治和文化設施,也是都城中最核心的部位,所有其他重要設施皆是圍繞宮殿建造的。如各種皇家壇廟(太廟、社稷壇等)、皇家園林(西苑、東苑等)、中央衙署(元代的中書省、樞密院,明代的內閣和清代的軍機處等)皆是如此。

在中國古代,都城又是全國的文化教育中心,設置有翰林國史院、國子監學及欽天監(元代稱司天臺及太史院)等重要文化機構,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文人和科技專家在這里從事各項文化教育活動。都城還是全國的宗教文化中心,不論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都在這里建造有宏大的宗教活動場所,以供眾多的宗教領袖開展各種宗教活動。

古代都城除了作為政治和文化中心之外,又毫無例外地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在這里,建造有大量的倉儲設施,儲藏了巨額的皇家財富和國家財政收入品。這些倉儲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冠于全國。在都城,又有星羅棋布的商店和娛樂設施,以供都城眾多居民的日常消費。因為在都城居住的達官顯貴數量極多,他們的消費水平遠遠超過普通城市市民,故而都市經濟的繁華程度,也冠于全國。

正如從先秦時期到漢唐時期,西安和洛陽代表了中華文明早期發展的主體脈絡一樣,自元代以來形成的北京都城核心區,則代表了中國古代中后期中華文明發展的主體脈絡。這種都城遷移的過程,有其內在的歷史發展必然規律,究其主要原因,乃是貫穿了民族融合這條主線,在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中,有四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而且它們都選擇了北京作為都城。就連漢族建立的明朝,也不得不從南京遷都北京。迄今為止,北京仍然是中華民族融合的核心,這個核心及核心區的作用還將延續下去。

二 東面的經濟供給區

在北京成為都城的過程中,經濟供給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北京也就無法成為全國的首都,而最先解決這個問題的,則是在遭受非議極多的隋煬帝。他在開鑿大運河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對長安(今西安)、洛陽兩座都城的經濟供給,因此,隋唐大運河的主導目標是東西兩京。如果對東西兩京的供給問題能夠得到解決,長安城的首都地位仍將是十分鞏固的。但是,在動用了舉國人力物力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江南的糧食等巨額物資沒能運抵都城,最終不僅是經濟供給無法解決,就連長安的首都地位也失去了。

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的同時,想到了對東北政局的穩定,因此,又開鑿了一條北達涿郡(今北京)的永濟渠,用于運送軍隊和糧草、調動大軍、平定東北叛亂。運送大量物資和大批軍隊到涿郡,這個目的順利達到,然而此后的軍事行動失敗了,并由此導致隋朝的滅亡,隋煬帝也因此遺臭萬年。但是,永濟渠的開鑿卻給這座當時的軍事重鎮提供了強大的經濟供給系統,為北京取代長安、成為全國首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唐朝滅亡之后,兩宋與遼金展開長時期的政治對峙和軍事對抗。在這個時期,大運河從被人忽略到逐漸發揮經濟作用,這個過程,正是北京開始走向全國統治中心的過程。宋遼對峙以河北中部為界,中原大部分地區及江南地區都在宋朝控制范圍內,北京當時作為遼南京,主要是遼朝向宋朝進攻的橋頭堡,同時又是宋、遼之間相互貿易的榷場,顯然不會使用大運河的供給功能。

金朝攻滅北宋,占據大部分中原地區此后,又將都城從東北遷到北京,稱金中都,這時隋朝開鑿的永濟渠開始發揮供給功能。因為這條運河的北端抵達京城東面的潞縣,故而金海陵王在此設置通州,初步形成了大運河對都城的重要供給功能。

到金世宗時,中都城的經濟發展越來越繁榮,人們對大運河運送物資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于是,金朝政府嘗試從中都城再開鑿一條運河,直達通州,以進一步擴大運河對都城的供給量。但是,這種嘗試由于地理環境的局限而失敗了。不久,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建立大蒙古國,不斷南侵,迫使金朝統治者南逃,中都城很快就落到大蒙古國手中。此后,窩闊臺汗(即元太宗)滅金,蒙哥汗(即元憲宗)伐宋,戰亂紛仍,直到忽必烈(即元世祖)奪得皇權,建立元朝,繼續攻滅南宋,一統天下。在這個過程中,由忽必烈建立的大都城(今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統治中心。

大都城建立之后,城市經濟迅速發展,日益繁榮,經濟供給的需求也在猛增。為此,元朝政府先后開通了兩條經濟供給線路,一條是大運河的漕運線,另一條則是海上運輸線。為了保證漕運的效率,元朝政府調動大量人力物力對隋唐大運河加以改造,使其最終的運輸目標直接北上,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的北端直抵通州。為了保證海運的順利進行,元朝政府專門在江南設置了主持海運工作的機構,打造海船,征集糧食,由海道北上直沽(今天津),再通過運河運送到通州。

顯然,元朝從全國各地運送到大都城來的物資數量遠遠超過金朝,就使得運輸供給線路的能力也要大大超過金朝,故而從通州到都城的運河開鑿工作勢在必行。這時,正好著名水利學專家郭守敬在政府中任職,主持了這條新運河的開鑿工作。于是,經過郭守敬的精心測量和設計,確定了這條河道的走向和水源的供給,當這兩個難題解決之后,開鑿并不難,一條連接大都城和通州的新運河應運而生,開鑿成功。元世祖將其命名為“通惠河”。由此而從根本上解決了都城的經濟供給問題,大都城也才最終鞏固了作為全國統治中心的地位。

以通州為中心的經濟供給區,為都城提供了漕運與海運兩大經濟命脈巨額物資的儲存及轉運功能,而京杭大運河與通惠河則成為最主要的運輸線路。線路的暢通是以水源的充沛作為基礎條件的。通州在北京地區為眾水匯流之地,也就自然成為經濟供給的集中區域,這個區域的形成,是與自然環境的獨特地位密切相關的。在中國古代,動力機械尚未產生巨大影響,“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當然成為人們首先要考慮利用的基本條件。

三 南面的文化交流區

北京位于北方地區,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建立都城的理想場所。自遼代設置陪都遼南京,到金代成為首都金中都,再到元代建造元大都,成為全國統治中心,這個歷程,充分顯示了北京作為都城的政治地位極其重要。但是,自隋唐以來,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就在開始向江南地區遷移,統治中心確立之后,全國的經濟和文化資源都源源不斷地向都城匯集。京杭大運河的形成,是經濟資源向都城匯集的重要標志,而京城南面文化交流區的出現,則是文化人才精英匯集的突出體現。

從元代就出現了全國文化精英向都城匯集的現象。當時都城許多重要文化部門中,均有中原及江南各地的著名文人在此任職,這極大促進了都城文化界的繁榮發展。只是元朝國祚較短,還沒有形成京城南面的文化交流區。到了此后的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明代中期建造南城之后,這里經過幾百年的城市發展,逐步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文化交流區。這個交流區以宣武門以南為主要活動區域,故而人們將這種獨特區域形成的文化稱為“宣南文化”。

宣南文化是依托明清北京城的全國文化中心地位,由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學者匯集于此,進行各種文化活動而逐漸形成的。在元明清時期,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都城,北京是全國學者參加考試的最高場所。正是在這里,眾多平民百姓通過科舉制度進入官場,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以此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次科舉考試就獲得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學者皆需經過多次考試才能夠獲得成功。因此,許多從江南各地赴京趕考的學子,在多次考試的過程中,不再往返于京城和故里之間,而是一直居住在京城,直到金榜題名。

因此,在明清時期,南城一帶出現了許多各地會館為這些考生提供食宿服務,逐漸成為各地學子在京城的活動場所。這些會館,由于眾多學子頻繁的日常學術活動,也就成為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動中心,而這些活動中心連成一片之后,則形成獨特的文化區域。特別是清代初年八旗子弟占據了內城,大量平民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只能在外城(即南城)居住,眾多會館設置在這里,更是促進了這片宣南文化交流區域的不斷發展。

除了眾多會館的設置之外,在外城又居住著眾多著名的文人學者。在明代,因為沒有明確的居住限制,文人學者是隨意居住在內外兩城之中的。到了清代,旗、民分居,民人只能住在外城,就使得眾多南方來的文人學者,即使官位很高、名氣很大,也不得不居住到外城,或買房或租賃,一住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因此,為后人留下了眾多名人故居。這些名人故居,雖然有些已經殘破不堪,甚至已經消失了,但依然是文化交流區曾經興盛的最好見證。

在眾多文化交流的方式中,書籍的交流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早在元大都時期,京城正南門麗正門外,就出現過一些書肆,這些書肆成為京城人們,特別是念書人經常光顧的場所。明清時期,外城的書肆迅速發展,尤以琉璃廠最為著稱。這里的書肆星羅棋布,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珍奇書籍均可以在此尋到,因此成為都城文人學者最喜愛的地方之一。即使不是為了買書,到書肆中轉一圈,也能夠增長知識、豐富閱歷。其他相關的文房四寶、名人字畫,也大多在此銷售,琉璃廠遂成為京城最著名的文化市場,也是進行全國文化交流的主要場所。

北京外城也是人們日常休閑生活的區域之一。明代外城建造完成之后,這里的商業發展就很繁榮,由此又帶來了人們的休閑娛樂活動,茶館酒肆、歌樓戲院,比比皆是。到了清代,統治者禁止內城的各項娛樂活動,外城就更是成為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那些居住在內城的八旗子弟,要想休閑娛樂,也只能到外城來。這種城市功能的定位,使得城南地區變為娛樂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如清末興起的京劇,就是在這一地區產生、發展并走向繁榮,最終確定“國粹”地位的。

四 西面的資源儲備區

在北京城的西面,群山聳立,氣勢恢宏,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項,即木材、石材和煤炭。在中國古代,一座城市的建造,建筑材料是最基本的要素,而在建筑材料中,木材和石材又是必不可少的。在北京西面和北面的群山之中,有著千百年來生長茂密的樹林,它們是天然的建筑木材。而在雄偉的山體之中,又有著質量優良的建筑石材,為北京城的建設和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建筑資源。

北京城在金代以前,城市發展的速度較為緩慢,對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及金海陵王擴建中都城,城市發展出現第一個飛躍,從陪都轉變為首都,城市規模有了極大拓展,皇家宮殿、園林的建造需要大量木材和石材,而城市居民數量的猛增,又帶來民宅數量的猛增,對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在猛增。位于金中都城附近的山林,自然成為獲取建筑材料最便捷的地方。

金朝滅亡后,元世祖定鼎大都城,著手建造一座規模空前的大都會,這座新都城幾乎所有的建筑都是重新建造的:從皇家宮殿、園林到壇廟,從中央政府到大都路地方政府的各級衙署,從皇家敕建的寺廟、道觀到宗教界人士自建的寺廟、道觀、清真寺及教堂,等等,無一不需要耗費巨量的建筑材料。通過相關的歷史文獻,已經可以見到大規模砍伐木材、開采石材的記載。

及元朝滅亡,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大都城的宮殿、園林、壇廟、衙署等設施皆被廢棄。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定都北京,重新建造都城的各項設施。這個建造過程雖然是從全國各地征集各種建筑材料,但是,使用北京地區的建筑材料仍然是最便捷的。特別是普通居民的宅院建筑,很少到全國各地征集建筑材料,絕大多數取材于北京城的郊區。

此后,明嘉靖年間擴建南城,清代大量百姓遷居南城增加的民宅建設,也需要大量建筑材料的支持。而自金元以迄明清的城市各項建筑的修繕和增建,也主要取材于北京地區的木材和石材。如果沒有北京西面廣袤山林的雄厚木材和石材的儲備,城市發展必然會受到極大的阻礙。

在中國古代,人們生活必需用品又有燃料一項,十分重要。不論是飲食制作,還是冬季供暖御寒,燃料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北京地區,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對燃料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最初,居民所用的燃料主要是柴草,最晚到了遼代,這里的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煤炭。煤炭的來源則是北京西北一帶的山區。而煤炭的使用,顯然極大提高了居民飲食及供暖的效率。

在遼金時期,煤炭的使用量還比較小,居民主要使用的是柴草。自元代以后,居民使用的煤炭越來越多,煤炭的開采量也越來越大,形成了較為可觀的規模。這種北京西北山區煤炭開采的工程,一直延續到當代,成為北京居民燃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了近現代,北京西北煤炭開采業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還成為近現代工業發展的重要燃料。

自遼代以來的千余年間,北京西部豐富的儲備資源為京城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與此同時,大量木材和石材的過度使用又使得北京地區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對于這種情況,今天人們才開始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并采取果斷措施,封山育林、禁止煤炭開采,使自然環境有了明顯的好轉。人們已經把“宜居北京”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五 北面的軍事防御區

北京城位于華北平原的北端,自古以來就是農耕區域和游牧區域的交界之處,因此,也是農耕民眾與游牧民眾相互沖突與交流的最前線。早在先秦時期,由于自然環境的不同,就逐漸形成了兩大生產區域,即農耕生產區和游牧生產區。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演進,兩大生產區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在這兩大區域間,人們進行著廣泛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同時又有著大規模的武力沖突。這種沖突的結果,就形成了秦朝修筑的萬里長城。

自秦漢至隋唐時期,統一的農耕王朝的都城大多設置在西安與洛陽兩地,而在長城沿線,則設置有多處戰略要塞,用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擾,當時的幽州薊城(今北京),就是一處重要的軍事城堡,拱衛著整個華北地區的安全,并為東北地區的政局穩定提供了軍事和經濟上的保障。同時,這里又是農耕王朝向草原游牧部落發動反擊的一處重要軍事大本營,自秦漢以來,一直駐扎著一支規模可觀的軍隊,以控制周邊的局勢。

在北京城的北面,又是一片崇山峻嶺,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與長城相互結合,使這道軍事防御區變得更加堅固。北京地區的長城依山而建,易守難攻。而在山與山之間的峽谷內,則修建有雄偉的關隘,成為人們往來南北的主要道路。這些道路既是軍事命脈,也是經濟孔道,如居庸關、古北口等皆是。這些關隘及城墻,對于北京而言,形成了一道完整的防御體系。東至山海關,西到紫荊關,中間則有居庸關、古北口及倒馬關等,歷朝歷代皆駐守有重兵。

在遼金時期,北京地區開始脫離農耕王朝的統治范圍。由于后晉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給遼朝,使得農耕王朝無法再利用長城防御體系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故而在戰略上開始處于被動挨打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宋朝在立國之初就想要收復燕云十六州,但是兩次大規模的北伐戰爭都是在攻打幽州時宣告失敗,最后不得不與遼朝簽訂澶淵之盟,以使雙方處于長期的和平狀態。而宋朝想要收復燕云十六州的企圖,一直到北宋末年也沒有放棄。

遼金更替之際,金朝與宋朝簽訂“海上之盟”。聯兵滅遼,原來商定是以長城為界,金朝攻占長城以北地區,宋朝攻占長城以南地區,但是,宋軍無能,在攻打燕京城時再次敗績,而金軍則乘勝攻入居庸關,占領燕京。此后,宋、金交涉,金朝只把燕京周邊地區還給宋朝,而山海關等地仍然在金朝控制之下,使得宋朝沒有完全控制整個長城防御體系。不久,金軍再度南下,不僅攻占了燕京,還繼續南下,攻占了北宋都城開封,北宋滅亡。

金朝末年,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崛起,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向金朝發動進攻。金朝統治者只是重點對居庸關加以防守,以為以此可以阻擋蒙古軍隊的進攻。但是,成吉思汗并沒有對居庸關發動強攻,而是率軍向西,通過金軍沒有設防的紫荊關進入中原地區,從關內再向駐守居庸關的金軍發動進攻,達到圍困金中都城的目的,并且最終攻占了中都城。由此可見,一座完整的長城防御體系對于北京防守的重要意義是不容忽視的,認識不全面會帶來慘重的代價。

此后的明朝作為農耕民族建立的王朝,面對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擾又重新完善了長城防御體系,這個防御體系對明朝政局的穩定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們今天見到的北京長城建筑,就是在明代重新修筑的。但是,民族關系問題一直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而明朝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有不妥之處,從而造成了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央王朝之間矛盾的激化。隨著明朝軍事防御力量的削弱,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多次突破長城防御線,進軍中原,最終由清軍攻入山海關,進占北京城,建立統一全國的最后一個王朝。

從先秦時期一直到明清時期,北京北面就一直是重要的軍事防御區。但是,軍事防御的功能一直是被動的,最好的防御正如古人所云:“在德不在險”,長城無論多么險要,也有被攻破的時候。只有處理好長城兩邊的民族關系,才是最好的防御。元朝人曾作詩稱,“長城不復再為關”,正是這種理想模式的描述,今天則是真正實現這種理想的時代。當56個民族融為一家人的時候,長城也就變成了中華民族捍衛和平的象征。

六 其他文化區域

在北京周邊地區,歷史上又形成有一些獨特的文化區域,這也是其他許多城市所沒有的。其一為皇家墓葬區,其二為皇家園林區,這兩個區域,也與北京成為都城有著密切聯系。皇家墓葬區的出現,一個是在金朝,另一個是在明朝;而皇家園林區的出現,則是在清朝。

歷代帝王在確定都城位置之后,皆會在都城周圍選擇墓葬的位置,并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建造陵墓。即陵墓是與宮殿相配套的,生前在宮殿活動,死后在陵墓安葬。金海陵王決定遷都燕京之后,就開始在燕京附近尋找建造皇家陵墓的位置。自宋代以來,人們對陵墓的建造越來越重視,這種觀念(即風水學說)也影響到了金海陵王。經過多方勘探,最終選擇了京城西面的大房山地區作為建造金朝皇陵的地點。這是北京歷史上的第一處皇家陵墓區。金朝滅亡以后,這片皇陵區也很快就荒廢了。

元朝統治者雖然定鼎大都城,但是卻沒有在都城周圍建造皇陵,而是保持著蒙古族特有的喪葬習俗,每當帝王死后,都要把尸體運回大草原上安葬。因此,在北京地區也就沒有留下皇家陵墓。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把自己的陵墓也建在南京,史稱孝陵。及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則開始在北京選擇建造陵墓的地點,最終選定昌平區的黃土山,改稱天壽山,陵墓稱長陵。當時的許多人對朱棣定都北京的政治舉措是不滿意的,希望遷都回南京。朱棣建造自己的陵墓在這里,也是表示不再回遷南京的決心。此后明朝沒有再把首都遷回南京,是與朱棣在北京確定并建造皇陵的舉措有很大關系的。此后明朝諸位帝王,也就都把陵墓建造在長陵周圍,從而形成了一大片皇家陵墓區,俗稱明十三陵。

及清朝定都北京,也在都城周圍建造皇陵,但是,這些陵墓已經不在今天北京的政區范圍內。

北京的皇家園林,遼金時期就已經有了,只是規模還不大,存在的時間也不長。而延續到元代的,只有南苑建春園(今仍為南苑)和北苑萬寧宮(今北海公園一帶),南苑在元代為“下馬飛放泊”,北苑為大都城內以太液池為中心的皇城一帶。元代的皇家行宮又有遼代的延芳淀,這時稱柳林行宮。

明代皇家園林在元代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首先是把元代的皇城加以改造,區分為兩大空間,其一是紫禁城,其二是西苑及萬歲山。一個是理政辦公及日常生活的空間,另一個則是休閑娛樂空間。其次是在西苑相對應的地方建有東苑,東西對稱,進一步突出了中軸線的地位。而南苑仍然保留,但是基本上很少使用,幾乎處于棄置狀態。

到了清代,北京的皇家園林空前發展,出現集中國古代園林發展大成之作——即三山五園。這一片廣闊區域的皇家園林組合,一方面吸收了北京歷代皇家園林的優秀內容,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優秀內容,堪稱中國園林藝術發展的頂峰。此外,它還融合了許多西方園林的建筑因素,將之融入中國的皇家園林,故而可以稱之為薈萃世界園林藝術的杰作。

結語

在北京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遍布北京城區及其周邊各地,不論是四周的不同功能區域,還是有著獨特文化因素的其他區域,皆是以城市核心區為根本的,皆是為城市核心區服務的。核心區是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精華區,是展示城市形象最重要的窗口,是凸顯北京城市風貌與氣質的最佳載體。特別是在當前北京文物保護工作發展大好的形勢下,保護好北京核心區的文物應該是重中之重。

我們梳理一下北京核心區與周邊不同文化區的關系即可看出:如果沒有元大都城的建立,也就不會有京杭大運河的調整及通惠河的開鑿;如果沒有明北京城的建設,也就不會有十三陵的建造和長城的大規模修筑;如果沒有清北京城的定鼎,也就不會有三山五園。因此,北京核心區的歷史文化是根、是源,而周邊文化區的歷史文化是支、是流。因此,北京核心區的歷史文化才是最應該得到重視和保護的主體。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融水| 弥勒县| 孟连| 宜春市| 高雄县| 伊川县| 册亨县| 将乐县| 永胜县| 莱芜市| 黄大仙区| 阿拉善盟| 香格里拉县| 桂阳县| 镇远县| 即墨市| 玛多县| 达尔| 麦盖提县| 库尔勒市| 墨玉县| 江城| 苗栗市| 日照市| 二连浩特市| 穆棱市| 赫章县| 云南省| 鄄城县| 闵行区| 平乡县| 仲巴县| 鹤山市| 无极县| 涪陵区| 闸北区| 宁明县| 荃湾区| 蒙城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