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營利評論(第21卷/2018/No.1)
- (美)約翰·博尼
- 2139字
- 2019-11-01 16:54:41
四 啟示:中國NGO的身份建構
西方NGO的跨國發展活動有半個多世紀的經驗和教訓,將要走出國門的中國NGO必須去熟悉和尊重,同時西方NGO發展起來的部分理念、規范也值得中國NGO吸納和遵守。但另一方面,從西方NGO跨國活動的歷程和范式變遷過程可以看到,中國NGO至少面臨著以下不同的組織特征和時代、文化背景。其一,組織起源不同。西方早期的跨國DNGO大多有宗教背景,慈善信念和民間性較強,在融入官方體系并大規模成長之前已經在目的國家有長期的活動積累;中國NGO在當下則來源各異,也缺乏歷史積累。其二,面臨的時機不同。西方跨國DNGO早期以人道主義救援為主,多在目的國家面臨戰爭、饑荒等危機的背景下介入;中國NGO則是在中國國際影響力上升、國際環境復雜的背景下走出去。其三,被賦予的目標不同。西方國家早期跨國DNGO有很強的宗教慈善、人道主義、世界主義動因,20世紀80年代之后則被賦予提高效率、抵御腐敗(相對“政府-政府”發展援助模式)、創新模式等發展目標;中國NGO當下更多被期待的是民間交往、“爭取民心”、塑造國家形象和提升國家軟實力。其四,文化背景與話語體系不同。西方當代NGO除宗教慈善文化之外,深受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影響,民主化、公民社會、治理以及發展權、性別、公正等以權利為基礎的話語在其行動范式中深有體現;中國NGO則一方面吸納了不少西方話語,又同時包含慈心善舉、家國情懷等特殊文化要素,尚未形成共識的、特征的話語體系。
因此,中國NGO必須反思國際主流話語、范式的建構和變遷歷程,結合國際規范和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時代背景進行目標和身份(identity)建構,形成自己的特質。更由于中國當下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一個NGO走出去的行為往往代表群體的整體形象,有志于走出國門的NGO應共同探討并提煉出中國NGO可能的文化特征、特色、規范和話語,并通過建立行業性組織來設定共同的行為準則。這一過程需要對以下基本問題達成共識。
一是為什么要走出去。尤其到底是出于普世關懷還是大國責任?是作為NGO的獨立意識還是政府間發展合作的補充?前者的指向是世界主義的,后者的指向則是國家形象和利益。二者在很多場合可以結合,但也存在沖突,中國NGO在這一點的傾向上到底應該如何定位?或者能否從“家-國-天下”的傳統文化中發展出超越二者區隔的倫理、理論基礎?中國傳統精英有很強的國家情懷,NGO領袖群體身上也很普遍,倘若缺少世界主義的平衡,很可能在跨國活動中面臨動機合法性的質疑。但另一方面,中國NGO不可能、似乎也沒有必要一定擺脫國家標簽,因為初衷之一就是要代表中國形象。
二是要承載和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走出去的活動不僅是在傳遞實物、提供救濟和解決實際問題,而體現在行動和交流中的文化、價值觀才是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要旨。前文指出西方NGO傳遞的價值經歷了由私人領域的慈善、人道主義價值到公共領域的民主、權利、參與等的過程,中國歷史、文化、制度乃至公益慈善傳統中的哪些價值是最具有特征和普世意義的?哪些是適合通過NGO呈現和傳遞的?
三是要有什么樣的行動準則或范式。一方面要從國際經驗和規范中借鑒,如獨立、賦權、參與、自主、有效性、透明、問責、伙伴關系、可持續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體現中國經驗和中國特征,如更務實和注重結果導向而非注重權利導向(right-based)、不干涉政治和輸入意識形態等。
四是與各方形成什么關系。包括與中國政府的關系、與中國社會的關系、與“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政府及社區的關系、與國際社會及其他跨國NGO的關系。如:與政府在哪些方面和場合保持獨立,而在哪些方面必須協作?如何爭取國內社會的支持以及如何在專業化和吸納國內社會公眾參與之間找到平衡?與目的國政府、社區是單向援助關系還是互動合作關系?如何與INGO或發達國家NGO協同的同時又保持自身的特征與影響力?
五是要塑造什么樣的集體特質和形象。中國政府和企業在海外傳遞的優秀特質如務實、專業、協調、高效等是否也能在中國NGO跨國行動中得到體現?還有哪些是NGO可以塑造的特質?例如,有非洲的NGO同行稱贊中國NGO高度的愛國和盡責特征,以及中國NGO與政府保持高度協調。在塑造集體特質方面,比歐美NGO更務實的、更注重民間互動的日本NGO有很多經驗值得中國NGO學習。
參考文獻
Agg, C.(2006),“Winners or Losers? NGOs in the Current Aid Paradigm”, Development, 49(2).
Bebbington, A. J., et al.(2008),“Can NGOs Make a Difference?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London: Zed Books Ltd.
Charnovitz, S.(1997),“Two Centuries of Participation: NGO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8, 2, pp.183-286.
Collingwood, V.(2006),“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ower and Legitimac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32.
Davies, T.(2014), NGOs: A New History of 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wler, A.(2000a),“Beyond Partnership: Getting Real about NGO Relationships in the Aid System”, IDS Bulletin, 31(3).
Fowler, A.(2011),“Development NGOs”, in Michael Edwards(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b),“NGO Futures: Beyond Aid: NGDO Values and Fourth Posi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1(4).
——(2000c),“NGDOs as a Moment in History: Beyond Aid to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r Civic Innova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1: 4.
Green, D.(2015),“Fi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NGOs”(Report for Oxfam).
Hailey, J.(2016),“Global Trends and Challenges: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NGOs”, Paper Presented at ISTR Conference, Stockholm, July 2016.
Hauser Center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t Harvard University(2010),“Adaptation and Change in Six Globalizing NGO: Drivers, Tensions and Lessons”.
Hudson Institute(2016),“The Index of Global Philanthropy and Remittances”.
Korten, D. C.(1987),“Third Generation NGO Strategies: A Key to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1987.
Korten, D. C.(1990), Getting to the 21st Century-voluntary Action and the Global Agenda, Hartford: Kumanian Press.
Lewis, D. &Kanji, N.(2009),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
Lipschutz, R.(1992),“Reconstructing World Politics: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1(3).
OECD(2011),“How DAC Members Work with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 Overview”.
Salamon, L. M.(1994),“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73(July-August).
Tomlinson, B.(2013),“Working with Civil Society in Foreign Aid”(Report of UNDP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