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9.86%的平均年增長率,連續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還沒有另外一個國家在如此長時間內保持如此之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然而也出現了諸如投資過熱、內需不足、粗放經營、區域差距擴大、經濟結構失衡等問題,經濟增長質量提升與數量擴張的非一致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在當前“三期疊加”背景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新的挑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經濟總量增長是基礎,經濟要素高效利用是保證,經濟結構轉換則是過程的本質,其核心是實現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書從“總量-要素-結構”視角提出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概念,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理論體系。通過區域經濟總量效率、區域經濟要素效率、區域經濟結構效率等方面,系統研究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時間演化、空間格局及存在的問題,來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并提出提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路徑。最后構建了基于“效率-結構-功能”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框架。全書共分六章,具體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部分。本章首先闡述本書的選題背景及依據,提出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研究的必要性;其次系統闡述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概念與內涵,明確其研究意義;最后提出本書的研究目標及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第二章是概念辨析與文獻述評。本章對經濟效率有關概念進行辨析,梳理不同“效率”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以進一步明確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內涵,并對經濟效率研究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梳理,進一步明確本書的研究方向。

第三章是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特征及其演變機制。從綜合性、社會性、區域性、階段性等方面系統闡述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基本特征;進而分別從微觀和宏觀視角探討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演變機制,其中微觀作用機制包括技術、資本、勞動力,宏觀作用機制主要包括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結構、城市化、經濟開放度、制度環境和產權安排等。

第四章是實證部分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時間演變。首先對1978~2012年中國省際資本存量及省際三次產業資本存量進行估算,建立效率指標面板數據集;在此基礎上,運用區域經濟總量效率模型、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等對中國區域經濟總量效率、區域經濟要素效率、區域經濟結構效率進行測算,并分析其時間演變特征。

第五章是實證部分Ⅱ: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空間差異與格局。首先,在運用DEA模型對時間截面效率測度的基礎上,利用標準差、變異系數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地域差異演變。其次,運用空間關聯模型的Moran指數、Moran'I散點圖,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空間溢出效應及其空間關聯格局。最后,運用系統聚類方法對目前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效率進行類型劃分,并分析其特征及問題。

第六章是實證部分Ⅲ: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反思及其路徑選擇。首先,結合對“中國模式”的反思,從要素投入模式、結構發展模式、空間發展模式及制度模式等方面分析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演變的成因。其次,提出未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提升的基本路徑。最后,從“效率-結構-功能”視角,提出未來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總量-要素-結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演變機制;空間關聯格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栖霞市| 墨竹工卡县| 辽宁省| 西充县| 建阳市| 淮南市| 红河县| 石柱| 鹿邑县| 平塘县| 普兰店市| 韶关市| 额济纳旗| 泽普县| 新巴尔虎左旗| 雅安市| 逊克县| 临邑县| 博爱县| 罗定市| 崇左市| 靖安县| 樟树市| 原平市| 台湾省| 依兰县| 东丰县| 景东| 金平| 安龙县| 彝良县| 湘乡市| 新沂市| 襄垣县| 平南县| 江津市| 洪雅县| 洮南市| 安岳县|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