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2035:發展趨勢與戰略研究
- 蔣斌 王珺主編
- 4665字
- 2019-11-01 17:16:54
四 廣東建立協同發展產業體系的策略與建議
2020年至2035年,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階段,也是廣東產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關鍵時期,廣東需把握全球新技術及產業革命的發展趨勢以及收入需求結構變化新特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積極培育產業新增長點,擴大高端新供給,全力打造產業發展新平臺,搶占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并以此為突破口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一)做好產業轉型升級政策的頂層設計
加強頂層設計。率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政管理、投資服務、科技創新服務等方面大膽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沖破傳統思維、體制障礙、制度障礙,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政策和體制環境,給產業轉型升級“松綁”。完善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聯席會議制度,健全重大項目領導干部專門負責制,推行以下放事權、擴大財權、改革人事權三項內容為核心的分權制度改革,改進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微觀經濟主體活力。
先行先試,爭取國家權限下放。利用國家級自貿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的政策疊加效應,推動適應產業大變局的體制機制創新,爭取從國家層面推動建設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并對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賦予“先行先試”政策,爭取國家對產業扶持的相關權力下放。
加大財稅、土地政策支持。改革財政投入方式,由補助貼息為主向政府股權投資、共有知識產權、創投引導基金等多種方式轉變;利用貸款擔保、貼息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盡量發揮有限稅收政策資源的最大效能,推進區域稅收政策及行業稅收政策的落實和改革;實施差別化的供地政策,優先保障產業升級、重點項目用地需求。深化財稅金融制度改革,推進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和珠三角重大金融創新平臺建設;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稅收政策,對重點行業的企業研發和技術改造的儀器、設備可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優化產業發展軟環境。完善市場規則,促進公平競爭,注重產業政策制定的整體性和公平性;提高政府服務品質,營造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發揮協會聯系政府、服務企業、促進行業自律的功能,為制定實施行業規劃、行業標準,提升企業素質,加強行業自律,推動行業交流與合作等提供有力支撐。
(二)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
廣東應根據不同的產業類型特性,分類采取產業轉型升級的不同模式,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
一是以“兩化深度融合”、創意設計和品牌提升等模式,助推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打造“廣東品質”。廣東傳統優勢產業主要包括紡織服裝、家具制造、建筑材料、家用電器、玩具及食品飲料等,這類產業大多以制造加工出口為主,其技術偏重于模仿創新和引進,故而行業定價能力不強,競爭優勢日益弱化。廣東傳統優勢產業必須根據自身特點,適應全球經濟環境變化,通過采取“兩化深度融合”、創意設計、技術改造、品牌提升、渠道拓展等各種路徑和模式,使其從全球價值鏈低端的制造環節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拓展,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二是以“互聯網+制造”“制造+服務”“制造業總部經濟”等模式推動支柱型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業轉型升級,迎合工業4.0,打造“廣東智造”。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電子產品、重大裝備等產業是廣東的支柱型制造業,然而這類產業當前面臨著技術升級、節能減排以及集約發展等諸多轉型升級的壓力,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特別是部分零部件以及重要材料依賴進口,無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高效的產業協同效應。廣東支柱型制造業轉型升級主要應通過“互聯網+制造”“制造+服務”“制造+創新驅動”“制造業總部經濟”“節能減排”“龍頭骨干企業帶動轉型升級”等模式,構建以互聯網引領的智能制造產業價值鏈體系,以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為重點,推進工業生產過程的系統整合和智能控制,搶先布局智能機器人產業。
三是依托“技術+人才+市場+品牌+資本”高端要素組合創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廣東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與健康產業、新材料與高端制造業、時尚創意、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是引領廣東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是廣東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戰略的抓手。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應該依托“領航企業帶動”“科技資本+人力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融合”“科技企業路線圖計劃”“新型制造業和服務業互動”等模式做大做強,在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命科學等領域形成一批特色新興產業集群,成為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具有領先地位的龍頭產業。
四是以商業模式創新、培育新興服務業態等方式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打造“廣東服務”。廣東低端服務業仍然占主導地位,金融、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高端服務業尚不發達。廣東服務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是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服務業新興業態培育、服務業樓宇經濟等,促進商貿會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務與科技服務等優勢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著力培育與新型城市化發展相適應的移動互聯網服務、物聯網服務、云服務、智慧文化與網絡教育等新興業態。
(三)以“創新生態鏈”激活產業創新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努力推動“雙創”平臺及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應依托珠三角制造業基地吸聚全球“創客”的優勢,聯動打造眾創、眾包、眾籌等創新平臺,制定與創客、眾籌等互聯網創新模式相匹配的金融投資、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吸引全球互聯網創新資源集聚廣東。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主要抓手,以廣州、深圳為雙核,打造珠三角“1 +1 +7”區域創新體系,形成技術溢出和創新示范效應,引領廣東的創新驅動發展。圍繞高新區、專業鎮、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省級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區,進一步加強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建設。以廣州中新知識城、深圳高新區等作為集群化創新網絡的關鍵節點,以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帶為依托,通過“雙轉移”等對粵東西北形成技術溢出和創新示范效應,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
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建立“科研院校—創新服務平臺—產業集聚區企業”之間的聯盟,將企業的產業共性技術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優勢整合在一起,著力解決單個企業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省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改造引導基金每年要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預留一定比例,破解“技術孤島”困境。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實施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與金融資源全面結合的新機制與新模式,構建包括天使基金、擔保資金和政府創投引導基金等在內的覆蓋創新鏈條全過程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金融服務體系,破解“產業旱地”困境。構建“創新人才生態鏈”,圍繞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建立面向全球的“融智”機制,重點吸聚領軍型高端創新人才和自主創新科研團隊。
(四)內外聯動推進產業大區域合作
廣東應注重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構建產業鏈跨區域合作的新格局。一是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加強產業鏈跨區域對接。應將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與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統一起來。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應發揮創新要素相對集聚的優勢,通過加快建設高水平科技孵化育成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創業創新人才支撐體系、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等方式,增強創新資源全球配置能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同時,大力推動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產業共建,創新產業共建的合作模式,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幫扶雙方要明確共建產業園區的特色主導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鼓勵在珠三角孵化的企業將生產等環節在粵東西北落地,支持珠三角地區汽車、電子信息、輕工食品、裝備制造等龍頭企業在粵東西北地區布局配套企業,形成跨區域產業鏈條。
二是支持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集群式”投資,多渠道利用華商的跨國經貿網絡資源。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與港澳攜手拓展沿線國家市場,實施“政府鋪路+大企業拉動+民企開拓+集群網絡”策略。完善企業“走出去”配套政策,提供口岸通關、人員出境便利化服務,發揮有實力大型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中小民企通過參與大型企業產業鏈合作開拓市場,并為集群投資優先提供信貸支持。鼓勵廣東企業實施本地化戰略,在當地形成集群生產網絡,雙向促進產業升級。同時,廣東應積極參與組建“華商投資基金”,通過盤活華商基金以及華商的人脈關系和商業渠道,避開非商業壁壘,實現對一些海外戰略資源的掌握。鼓勵廣東企業與沿線國家華商設立合作公司,嵌入當地產業鏈,進軍當地市場。
參考文獻
恩格爾貝特·韋斯特坎博爾:《歐洲工業的未來:歐洲制造2030》,王志欣、姚建民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全球趨勢2030:變換的世界》,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譯,時事出版社,2013。
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潘家華、陳孜:《2030年可持續發展的轉型議程:全球視野與中國經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李善同、劉云中:《2030年的中國經濟》,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胡鞍鋼等:《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杜天佳、王佳佳:《“十三五”到2030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研判》,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
張工、盧映川、張遠:《北京2030:世界城市戰略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中國科學院:《科技革命與中國的現代化:關于中國面向2050年科技發展戰略的思考》,科學出版社,2009。
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科學出版社,2015。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2050:戰略框架》,格致出版社,2016。
集智俱樂部:《走近2050:注意力、互聯網與人工智能》,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潘海嵐:《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李相合:《中國服務經濟:結構演進及其理論創新》,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姜玉硯:《產業結構有序度的測度、優化調整及預測——基于山西2001~2011年數據的分析》,《經濟問題》2013年第5期。
康艷芳、聶規劃:《河南省產業結構調整實證預測分析》,《統計與決策》2013年第21期。
李代紅:《基于神經網絡和的我國三次產業預測》,《統計與決策》2014年第7期。
李麗、陳迅、汪德輝:《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預測:基于動態CGE模型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2009年第1期。
呂一清、何躍:《基于灰色神經網絡的第三產業發展趨勢的預測模型》,《統計與決策》2011年第4期。
王慶豐:《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于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進趨勢及預測》,《財經問題研究》2015年第6期。
張延平、李明生:《廣東省產業結構演進預測及發展戰略選擇》,《統計與決策》2010年第5期。
郭立振:《中國海洋傳統產業預測研究及展望》,《經濟觀察》2011年第6期。
郭慶春、何振芳、寇立群:《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預測的BP神經網絡模型》,《價值工程》2011年第15期。
王海濤、徐剛、惲曉方:《區域經濟一體化視閾下京津冀產業結構分析》,《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Maddison, Angus.2001.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OECD Development Centre Studies). Paris: OECD Publishing.
Bart van Ark, Mary O'Mahony, Marcel P. Timmer.2008. “The Productivity Gap betwee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 Caus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2:25-44.
Chow, Gregory C. , Kui-Wai Li.2002.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2010.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1(1): 247-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