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未曾衰絕,何來復興?

——關于“南戲復興”的質疑

南戲自北宋末、南宋初在浙江溫州產生之后,很快就在東南沿海各地傳播開來。至元,據徐渭《南詞敘錄》云:“元初,北方雜劇流入南徼,一時靡然向風,宋詞遂絕,而南戲亦衰。順帝朝,忽又親南而疏北,作者猬興……”葉子奇《草木子》則謂:“元朝南戲尚盛行,及當亂,北院本(指雜劇)特盛,南戲遂絕。”一曰元初已“衰”,元末復“興”;一謂元代尚盛行,元末才“絕”。二人意見雖異,但認為南戲在元代曾經衰落,則是共同的。葉子奇以為曾“絕”,是更進一步了。據此,后世治曲者遂以元末明初出現的《琵琶記》《拜月亭》《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以及《金印記》《牧羊記》等等南戲為“南戲復興期”(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的作品。“南戲復興”或與此相類似的提法,如“重新趨向興盛”等等,遂在后來的有關著作中屢見不鮮,其影響至今猶存。

所謂“復興”,其中包含著衰落后再興盛的意思。但是,終元一代,南戲并未衰落,更沒有“絕”。元初,據周密《癸辛雜識》別集“祖杰”條記載,在浙江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溫州樂清縣僧祖杰不義之財極豐,他曾殘害俞生一家,行為至淫至酷。州縣行省因受其賄,莫敢如何。“旁觀不平,惟恐其漏網也,乃撰為戲文以廣其事。后眾言難掩,遂斃之于獄”。由于撰為戲文演出,造成轟動,民憤極大的祖杰才被正法。這說明了,宋亡以后,南戲在民間仍然十分活躍,繼續發揮著它的戰斗作用。成書于泰定甲子(1324)的周德清《中原音韻》是專論北曲音韻的書,其中卻每每提及戲文。如,“悉如今之搬演南宋戲文”,“南宋都杭,吳興與切鄰,故其戲文如《樂昌分鏡》等類,唱念呼吸,皆如約韻”。從中可見元朝中葉戲文仍在流行。鐘嗣成《錄鬼簿》記沈和創“南北調合腔”,姚桐壽《樂郊私語》載楊梓、貫云石等改進海鹽腔,都是元代中葉的事。至于元末,夏庭芝《青樓集》中有“龍樓景、丹墀秀,皆金門高之女也。俱有姿色,專攻南戲。……后有芙蓉秀者,婺州人,戲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有專攻南戲的演員,說明有愛看南戲的觀眾,南戲的未絕,已在言中。《錄鬼簿》記蕭德祥“凡古文俱櫽括為南曲,街市盛行。又有南曲戲文等”。蕭為元末杭州人,可見此時杭州仍“盛行”南曲戲文。以上證明,無論是元初,抑或元代中葉、元代末年,南戲均未衰絕,它在南方民間一直流行。徐渭曰元初“衰”,葉子奇道元末“絕”,均與事實不符。

另,元代戲文《小孫屠》為“古杭書會編撰”,《荊釵記》為“吳門學究敬先書會柯丹邱著”,說明當時江南各地尚有編撰戲文的書會存在。張大復《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以元代戲文《金鼠銀貓李寶閑花記》為“大都鄧聚德著”,又說明南戲已傳至北方,以至大都亦出現了編寫戲文的作者。如果這個“大都鄧聚德”當時不在大都而在南方,至少可以看到南戲已經影響到北方人亦提筆著戲文了(《寒山堂曲譜》稱《牧羊記》為雜劇作者大都馬致遠任江浙省務提舉時所作,尚有疑點,待考)。《寒山堂曲譜》又稱:“《三十六鎖骨》戲文三十九出,隆福寺刻本。”如果其確為元代刻本,則可證北京書坊亦已刻印戲文。錢南揚《戲文概論》考得宋元戲文238種,其《宋元戲文輯佚》又輯有119種戲文佚曲,其中絕大多數為元代戲文、佚曲。這些材料進一步證明元朝南戲十分盛行,并且影響愈來愈大。

當然,在元代,南戲若與北曲雜劇相比,其數量、質量、流布地域、繁榮景象均大不如雜劇,說它們勢均力敵、呈“兩峰對峙”局面是言過其實的。《青樓集》記南北歌舞之妓大都擅長北曲;鐘嗣成緬懷故人,以“門第卑微,職位不振,高才博學”之士入《錄鬼簿》,其中絕大多數為雜劇作者。可見當時在全國占壓倒優勢的還是北曲雜劇。南戲,主要是在南方一些地區的民間盛行。

元末,隨著元朝統治的崩潰,北曲雜劇的衰微,形式上比較靈活、自由,深受南方人民喜愛的南曲戲文獲得進一步發展,被譽為“曲祖”“南曲之宗”的高明《琵琶記》和《荊》《劉》《拜》《殺》四大南戲等大都產生在這個時候,形成了比較繁榮的局面,藝術上也得到較大提高,為后來盛極明清兩代的傳奇奠定了基礎。但是,它們是產生在南戲獲得發展、繁榮的時期,而不是南戲曾經衰落,甚或絕響,后又“復興”時的產物。

顯然,在南戲發展史上,用“復興”一詞來概括南戲的發展、繁榮階段,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不恰當的。

(原載《光明日報》1982年10月19日“文學遺產”559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外汇| 巫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蒙自县| 新宁县| 凤冈县| 梁山县| 江门市| 阜城县| 那曲县| 崇明县| 于田县| 辰溪县| 屏山县| 新源县| 霍林郭勒市| 柳州市| 天长市| 长寿区| 百色市| 荥阳市| 樟树市| 定襄县| 临朐县| 云霄县| 昌黎县| 华池县| 仁布县| 托里县| 龙井市| 隆安县| 寿光市| 石河子市| 安庆市| 驻马店市| 阳春市| 什邡市| 阳春市| 闻喜县| 班戈县| 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