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長治概覽

長治,因“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而得名“上黨”。長治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環繞而成的上黨盆地中,地理坐標北緯35°49′~37°07′,東經111°59′~113°44′,東倚太行山與河南、河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與晉城市相連,北與晉中市交界。全境東西長15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3955平方公里。

1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長治是晉東南的交通樞紐,公路、鐵路、航空縱橫交錯。境內太焦和邯長兩條國家鐵路干線貫穿南北、西東;207、208兩條國道縱貫南北,309國道橫穿東西,長太、長晉、長邯3條高速公路架構成網,青島至新疆紅其拉甫、太原至澳門國家高等級公路在此交會,眾多縣鄉公路網狀相接、四通八達;長治王村機場有多條航線通往全國各地。

長治市地處黃土高原東南緣,全境東倚太行山,西靠太岳山,四周環山,山巒重疊,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山奇峰險,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中間呈盆狀地形,故又稱“上黨盆地”。境內山地、丘陵、盆地縱橫交錯,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平均海拔為1000米左右。平原、丘陵、山地分別占總面積的16.7%、31.3%和52%。平原主要分布在襄垣、屯留、長子、潞城、黎城之間的長治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武鄉縣西部及沁縣、沁源、襄垣、長子、屯留、長治縣一帶。山地主要分布在長治市周邊的各縣山區。境內最高點為沁源縣太岳山茶房沿,海拔2523米;最低點為平順縣濁漳河出境處,海拔380米;最大切割深度2161米。境內大致可分為五種地貌類型:中山區、低山區、丘陵區、盆地、河谷地。

中山區:武鄉—襄垣—潞城—壺關以東及武鄉—沁縣—屯留—長子一線以西。

盆地:襄垣—屯留—長子—潞城—黎城之間。

河谷地:沿濁漳河、沁河的河漫灘。

低山區:中山區和盆地之間較低的山峰。

丘陵區:中、低山區和盆地平原之間的過渡帶。

境內有兩條較大的河流,濁漳河屬海河流域,流經境內11個縣(市、區)后匯入海河;沁河屬黃河流域,發源于沁源縣,流經安澤、沁水后流入河南匯入黃河。

自然環境

長治市為太行山、太岳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整個地形由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西北部稍高,東南部略低。境內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種地貌類型。

境內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略長于秋;氣候溫和適中,雨熱同季,大陸性季風強盛持久,海洋性季風的作用相對較弱。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寡照。年平均氣溫在8.6℃~10.5℃,南部高于北部,平川高于山地。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日較差在11.1℃~14.4℃,年較差為28.0℃~32.4℃。長治全年日照時數為2445.7~2630.1小時,平均為2528.6小時。一年之中,5月份日照時數最多,平均269.5小時;2月份日照時數最少,平均180.5小時。全市日照百分率平均為59.0%,夏季低于冬季。一年之中,12月日照百分率最高,平均為64.0%;7月份最低,平均為54.0%。長治系全國日照比較充足的地區。全市年降水量為512.1~636.9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相對變率為17%~24%。年平均濕度為61%。年平均風速為0.9~2.1米/秒,山區大于平川,春冬大于夏秋,一般夏半年為偏南風,冬半年為偏北風。全年無霜期為191~213天。

長治水資源總量約2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700立方米,每公頃土地平均水資源占有量為7305立方米,是華北地區相對富水區。水資源可利用量為9.7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為7.47億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為5.11億立方米,重復可利用量為2.80億立方米。境內河流分屬黃河和海河兩大水系,具有夏雨型和山地型特征。主要河流有兩條,濁漳河屬海河流域,包括南源、西源、北源三大支流,境內主流長190公里,流經長治市10個縣(市、區),流域面積12275平方公里;沁河屬黃河流域,發源于太岳山,境內干流長98.5公里。境內地下水資源豐富,泉水水質良好,辛安泉是中國北方第二大巖溶泉。長治市土壤種類主要有山地草甸土、棕壤、褐土、草甸土、水稻土等5個種類,適宜畜牧業、林業和種植業的生產。

長治礦產資源豐富,全市13個縣(市、區)除沁縣礦產資源較為貧乏外,其他縣(市、區)都分布有各具特色和優勢的礦產資源。已發現的礦藏有40余種,最具優勢的是煤炭、鐵和石灰石。全市10個縣(市、區)擁有煤炭資源,分布面積大,范圍廣,煤種齊全,埋深淺易開采,地質勘探程度高,開發規模大,總埋藏量906億噸,探明儲量262.2億噸;鐵礦埋藏量6.9億噸,探明儲量1.1億噸;石灰石探明儲量5.3億噸,占全省探明儲量的14.9%。境內有非金屬礦產20余種,儲量也相當可觀。

長治市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和晉東南西山油松遼東櫟林林區,亦屬長治盆地谷子、雜糧為主兩年三熟栽培植被區。植物資源以針闊混交林為主,夾雜灌木和草本植物。經濟林木主要是木本糧油和水果林。牧草種類200余種,野生植物5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有300多種,油料、纖維、淀粉、化工、橡膠等原料植物200多種。

長治境內地區海拔高低懸殊,適合多種樹木生長,樹種資源非常豐富。境內主要造林樹種資源有64科、150屬、446種。其中,用材樹種共22科、33屬、58種,這些樹種主要用于境內東西山的亞高山,中低山的大面積荒山造林和丘陵平川區的農田林網和四旁綠化;經濟樹種有18科、21屬、33種,這些樹種主要適宜于平川、丘陵地區以及山區中溫暖的小氣候區;庭園街道美化觀賞樹種有21科、35屬、62種,適于境內生長的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則遍布山川溝壑、林地草甸。

野生動物主要分布于西北和東南山區,棲息在高山密林之中。據初步統計,境內共有野生動物243種,其中獸類6目15科45種,鳥類16目40科177種,爬行類3目7科15種,兩棲類1目3科6種。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5種,其中獸類1種:金錢豹;鳥類4種:黑鸛、金雕、大鴇、褐馬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27種。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17種。長治市有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別是山西濁漳河源頭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山西中央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資源:鳥類150余種,獸類30多種,兩棲爬行動物10余種;植物150余科,1360余種,其中維管束植物70余科,1000余種。保護區內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金錢豹、金雕等珍稀動物20余種,有野大豆、核桃揪等瀕危植物及名貴中藥材40余種。

2 建制沿革

長治歷史久遠,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廣泛流傳女媧補天、羿射九日、精衛填海、神農嘗百草等神話傳說。沁源花坡遺址考古證明,舊石器時代這里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郊區小神村遺址、城區喜峰遺址、黎城縣仵橋遺址等考古證明,新石器時代中后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在這里已經充分發育。遠古時,天下(中原地區)分為九州,境內屬冀州。殷商時屬黎國。

西周時封邦建國,境內有潞(潞城東北)、黎(長治西南)等諸侯小國,潞、黎先后被晉國所滅,境域悉歸于晉。春秋時晉國在境內設置的縣有銅鞮(沁縣西南)等。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韓首置上黨郡。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軍攻占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韓都新鄭(今屬河南)與上黨的通道被切斷,韓上黨郡守馮亭遂舉17城入趙,從此上黨完全歸趙。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上黨郡為其中之一。

西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并州。上黨郡所轄的縣有長子(長子西)、高都(晉城)、屯留(屯留南)、潞(潞城東北)、余吾(屯留西北)、銅鞮(沁縣南)、陽阿(陽城西北)、谷遠(沁源)、涅(武鄉西北)、襄垣(襄垣西北)、壺關(長治北)、泫氏(高平)等。東漢中葉后,余吾縣裁省。建安十八年(213),上黨郡并入冀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上黨郡復歸并州,轄縣有潞(潞城東北)、銅鞮(沁縣南)、屯留(屯留南)、涅(武鄉西北)、壺關(長治北)、襄垣(襄垣北)、武鄉(榆社北)、高都(晉城)、長子(長子西南)等。

西晉永興元年(304),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歸后趙。后上黨郡歸前燕。太和五年(370),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后秦。東晉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稱帝,建都長子,上黨郡歸之。

北魏時以州領郡,郡下設縣。原上黨郡的北部分設為上黨郡與鄉郡,隸于并州。

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黨郡置潞州(州得名,因潞子之國),此為潞州建置之始。潞州所轄郡、縣有上黨郡的壺關(壺關東南)、襄垣(襄垣北)、寄氏(屯留西南)、刈陵(黎城西北)和鄉郡的鄉(武鄉東南)、銅鞮(沁縣西南)、陽城(武鄉西北)。

隋開皇三年(583),上黨郡廢。大業元年(605),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上黨郡轄縣有上黨(長治)、黎城(黎城西)、鄉縣(武鄉東)、潞城、銅鞮(沁縣南)等。

唐武德年間(618~626),改上黨郡為潞州,并置都督府。潞州轄縣有上黨(長治)、襄垣、壺關、黎城(黎城西北)、長子、屯留、銅鞮(沁縣西南)、潞城和武鄉(武鄉東)。開元十七年(729),以玄宗歷試嘗在潞州置大都督府,與并、益、荊、揚并稱為全國五大都督府,并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歷元年(766),置昭義軍。

五代后唐莊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后晉(936~947),復為昭義軍;后漢、后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興國(976~983)初,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后為潞州。元豐年間(1078~1085),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隆德府轄上黨(長治)、長子、屯留、黎城、襄垣、潞城和壺關等7縣;建中靖國元年(1101),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威勝軍轄銅鞮、武鄉(武鄉東)、沁源和綿上(沁源綿上鎮)。崇寧三年(1104),復為隆德府,后為昭德軍。

金代(1115~1234),境內分為潞州(由隆德府改設)和沁州(由威勝軍改設),均隸屬于河東南路。潞州轄上黨(長治)、長子、黎城、壺關、潞城、屯留和襄垣等7縣;沁州轄銅鞮、武鄉(武鄉東)、沁源和綿上(沁源綿上鎮)等4縣。天會六年(1128),置潞南遼沁觀察處。

蒙元時期(1206~1368),境內分為潞州、沁州,均隸屬晉寧路。潞、沁二州轄縣未變。初時還曾設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元太宗三年(1231),復為潞州。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境內仍分為2州。初時,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隸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并增設平順縣,取“長治久安、平平順順”之意,長治之名由此而來。沁州以縣入州,轄沁源、武鄉(武鄉東)2縣。

清代(1644~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1912年,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廢潞安府、沁州,原潞安府和沁州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同年4月,于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守使署。1916年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1924年,撤銷營務處。1930年,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1937年,山西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7個行政區。境內的沁縣、沁源、黎城、襄垣和武鄉等5縣歸屬第三行政區,行政主任公署設在沁縣;長治、長子、屯留、壺關、潞城、平順等縣歸屬第五行政區,行政主任公署設在長治。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以太行、太岳山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境內分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行署和太岳行署,但歸屬專區時有變更,且縣的建置也屢有變化,或一縣分為二縣,或于縣與縣邊緣地區另設一縣。在當時先后設置的縣級行政區劃(不含原有縣名)有:武東(武鄉東部)、武西(武鄉西部)、平北(平順北部)、平南(平順南部)、襄漳(襄垣西南部)、漳源(沁縣北部)、綿上(沁源北部)、漳西(沁縣西南部)等??谷諔馉巹倮?,才恢復了抗戰前的建置。

1945年9月10日,上黨戰役打響。10月8日,長治解放。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隸太行四專區。11月中旬,太行四專區改稱太行三專區,專署移駐長治城內。1946年6月,太行三專區并入太行二專區,專署駐晉中地區左權縣。長治市升格為地級市,直隸太行區。1947年2~3月,重建太行三專區,專署駐長治城。1949年8月19日,共產黨領導的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行三專區與太岳一專區合并組建長治專區,同時撤銷長治市。長治專區轄長治、長子、屯留、武鄉、沁縣、沁源、襄垣、黎城、潞城、壺關、平順、晉城、高平、陽城、臨川等15縣和長治工礦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0年1月,長治專區增轄沁水縣。1951年,長治工礦區改設為長治市,長治專區共轄17個縣市。1952年3月,長治市恢復為地級市。1953年7月1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1954年,長治、潞城2縣合并為潞安縣,長治專區轄15縣。1959年1月,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代管長治市,轄縣不變。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轄縣不變。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轄,設城、郊兩區。1983年9月,晉東南地區所轄的長治、潞城2縣劃歸長治市。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銷,晉東南地區所轄縣中有9個劃歸長治市。長治市轄2區11縣,即城區、郊區、長治縣、潞城縣、長子縣、黎城縣、屯留縣、襄垣縣、武鄉縣、壺關縣、平順縣、沁縣、沁源縣。1994年4月,潞城縣撤縣設市,為縣級市。

3 “長治”“上黨”名稱由來

長治地處晉東南,晉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環繞而成的上黨盆地中。古稱上黨、潞州、潞安府等?!吧宵h”,是舊時以太行山為主的長治一帶的總稱,古老而神秘。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國同時在此設立自己的郡治,都叫上黨,分別為韓上黨、趙上黨、魏上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詩云:“上黨從來天下脊?!奔拐?,脊梁也?!盾髯印穭t干脆稱“上地”。那么,長治為什么叫“上黨”呢?《釋名·釋州國》說:“上黨,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薄段墨I通考》說:“其地極高,與天為黨,故云?!碧啤对涂たh國志》說:“(潞州)秦為上黨郡地,后漢末,董卓作亂,移理壺關城,即今州是也?!苯裰荩绰褐?,也是現今長治城這塊地方。《潞安府志》說:“潞以水名,其稱上黨,謂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币虼恕盾髯印匪Q“上地”之“地”,解釋為地形、地勢,當然也是有道理的。所以上黨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對上黨為天下之脊的感受,對于久居于此的人們來說可能體會不深,但若從河北回望山西,便立覺山高萬仞,如在云天,有不識上黨真面目之慨。

長治是古上黨的中心區域,歷代郡、州、府的治所駐地主要就在今長治市城區。一萬年以前此地就有人類勞作生息,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炎帝神農氏曾在此嘗百谷,制耒耜,興稼穡。堯舜時期,長治是“冀州之域,屬帝都畿內”。商為黎國,韓建別都,秦置上黨郡,北周名潞州。明嘉靖二年(1523),潞城縣小吏陳卿亡命家鄉青羊山中,并憑借太行山險要地勢,聚眾起事,連陷遼、沁,明廷為之震恐。直到嘉靖七年(1528)十月,10萬官軍合擊青羊山,才將這支農民軍剿平。事后,為了加強對地限民悍之潞州的有效管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1529)二月詔升潞州為府,府城設縣。嘉靖皇帝賜府名為“潞安”,賜縣名為“長治”,以祈望這里長治久安,長治、潞安是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之名即由此而始。1945年10月8日長治城解放后,八路軍長治工作團成立。1946年1月長治市正式成立,長治市之名由此而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延边| 大庆市| 沧州市| 长垣县| 读书| 宁蒗| 安平县| 黎城县| 谢通门县| 罗山县| 乌拉特中旗| 长丰县| 云霄县| 伊宁县| 民勤县| 宁远县| 朝阳市| 望奎县| 琼结县| 志丹县| 临猗县| 华容县| 特克斯县| 交口县| 泰州市| 合川市| 托克逊县| 赣州市| 张家界市| 通城县| 芜湖县| 花莲县| 江川县| 江都市| 新田县| 巴青县| 宜春市| 沙雅县| 贵溪市|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