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序

長治地處山西省東南部,東倚太行,西屏太岳,因其地高,與天為黨,古稱“上黨”,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相傳女媧補天、羿射九日、神農嘗草、精衛填海等故事都發生在這里。長治地區在商周時屬黎國,戰國時為韓國別都,秦漢時稱上黨郡,北周置潞州,宋置隆德府,明嘉靖時設潞安府,清沿襲之,幾千年來設郡立州,建制綿延。長治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煤鐵之鄉,米糧之川”。長治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冬暖夏涼,是中國北方的宜居之地。

古往今來,長治英杰輩出。西漢名將馮奉世,靖邊安邦名垂青史;后趙石勒,從奴隸到皇帝,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奴隸皇帝;東晉高僧法顯,西天取經第一人,早于唐玄奘200多年;宋代王彥創立“八字軍”,赤心報國,威震八方;明代暴昭、連楹,忠貞不渝,被后人稱為“潞安雙忠”;明將任環,抗倭殺敵,戰功赫赫,與戚繼光、俞大猷并稱為抗倭三大柱梁;清代大學士吳琠,政績卓越,康熙賜謚號“文端”;抗聯名將魏拯民,奮勇殺敵,以身殉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是英模輩出,如全國勞模李順達、人民的好醫生趙雪芳……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和尊敬。

慷慨悲歌燕趙地,兵刃血火太行山。長治“居天下之脊,當河朔之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西伯侯伐紂先戡黎,攻占商紂大后方,為西周滅商拉開序幕;戰國長平之戰,秦國大勝趙國,一舉奠定統一六國的基礎;東漢曹操親登太行山,圍壺關而征高干,博采眾議,全勝而歸;五代時三垂岡夾寨之戰,李存勖出其不意,率后晉軍大敗后梁軍,毛澤東手書《三垂岡》一詩表達對此戰的贊賞;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駐扎在這里,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部署指揮了粉碎日軍“九路圍攻”,這里發生過長樂之戰、神頭嶺之戰、黃崖洞保衛戰、沁源圍困戰等著名戰役;抗日戰爭勝利后,根據毛澤東“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指示,劉伯承、鄧小平在這里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上黨戰役,拉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

長治物華天寶、文化璀璨。中國宋元以前的著名建筑有70%在山西,而在長治的則占山西的一半。沁縣南涅水石刻,長子法興寺唐代舍利塔,平順天臺庵、大云院、龍門寺、金燈寺,壺關真澤宮,潞城原起寺,城區城隍廟,郊區觀音堂等文物古建,堪稱東方藝術代表作。上黨梆子、上黨落子、潞安鼓書、八音會、秧歌等地方戲曲藝術,千百年來一直承載這方人的情感慰藉。長治風景秀麗,山河壯美,有蒼翠如畫、千峰競秀的靈空山,有雄奇險峻、斷壁如削的黃崖洞,有氣勢恢弘、危峰獨參的廣志山,有峭拔翠矗、紫氣繚繞的紫團山,有奇峰異秀的仙堂山、三峰鼎峙的老爺山,此外還有集林海、峭壁、清泉、瀑布、深潭、溶洞、古剎于一體的太行山大峽谷,等等。神奇的自然風光令無數游客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古老的長治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農村基本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2014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311元;城市則實現了從小城市到中型城市的跨越,市區建成區面積為5930萬平方米,主城區人口超過79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經濟實現了從落后地區到區域經濟強市的跨越,全市生產總值達1331.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為6381美元,財政總收入為136.3億元。長治先后獲得中國十大魅力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雙擁模范城等1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長治人民秉持著老區人民特有的精神氣質,砥礪前行,繼續創造著新的奇跡。

在全體編纂人員的辛勤努力下,《長治史話》即將正式出版。作為大型系列叢書“中國史話”的組成部分,本書的面世,毫無疑問是我市文化建設的一項新成果,相信會為宣傳長治、服務長治、研究長治起到重要作用。因篇幅所限,全面概括古今長治的全貌實屬不易。編纂人員在編纂過程中盡可能做到把握重點、深入淺出,體現史話的知識性和可讀性,但能否得到讀者朋友們的認可,心中并無把握,懇請提出寶貴意見。

值本書付梓之際,作此贅言為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脱县| 临沂市| 平邑县| 日照市| 滦南县| 临颍县| 高陵县| 肃南| 山阴县| 昌平区| 武胜县| 平顶山市| 延川县| 桂林市| 新乡县| 台前县| 无锡市| 临安市| 洪洞县| 班戈县| 峨山| 娄烦县| 苗栗县| 綦江县| 晴隆县| 东阳市| 武功县| 容城县| 西吉县| 宜州市| 扎兰屯市| 巫溪县| 阿坝| 东莞市| 读书| 古蔺县| 尉犁县| 深州市| 都昌县| 丹阳市|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