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整體脈絡

一 研究方法

(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方法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歷史、社會與國家學說的文本分析為基礎,以中國公民意識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為出發點,以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現狀和問題為脈絡,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為導向,以公民意識培育的具體實踐為路徑進行系統研究。研究以理論分析為主、以實證研究為輔,理論分析側重考察概念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實證分析給予論證更為有效的技術支持,以期對公民意識建構的基礎理論和現實課題進行深層思考。

(二)文獻研究法

拓展研究的資料空間,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盡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與公民意識問題相關的資料,如經典、文獻、報告等。對零散的資料進行精耕細作的辨析和利用,做到寬口徑、深挖掘。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把握研究前沿,形成自己的命題和分析框架。

(三)比較分析的方法

本書采用了縱向比較分析法與橫向比較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既比較新中國成立后不同階段的公民意識的不同特征,又把中國公民意識的內容、發展和培育模式同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在縱橫的比較中找到差距,探索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理路。

(四)多學科交叉互補的研究方法

學科間的交流互補是研究向縱深發展的重要途徑。公民意識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多個不同層面,堅持多學科理論與方法交叉研究的路徑,實現研究視角的多元化,有利于突破單一學科理論與方法狹窄的瓶頸,從而全面準確地掌握公民意識建構的基礎理論,實現公民意識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二 章節架構

(一)研究的目標

本書將公民意識置于時代背景、中國的本土化處境和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中,給公民意識以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剖析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獨特之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公民意識理論與實踐模式,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意識體系。

(二)研究的思路

本書寫作源于理論和現實中對我國公民意識培育不相一致甚至片面和錯誤的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解構公民意識的“中國”特質和“當代”蘊涵,闡明我國公民意識培育的理想定位與價值追求,以實證的方式揭示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現狀,提出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本書堅持“解讀原典化—內容現代化—風格中國化—表述系統化”的基本思路,以“公民意識的中國特質和時代特征應該是什么、現實怎么樣、原因是什么、應該怎么辦”為主線展開研究。

緒論部分主要闡明本書研究的緣起與研究意義,介紹和評析國內外學界相關研究進展與成果,分析目前本領域研究的局限和不足,進而引入本書的研究走向——凸顯公民意識培育中的時代性與中國化,并提出本書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闡釋公民意識作為現代意識所具有的通識性的話語常識、一些共享性的概念和理論。

第二章圍繞著公民意識的中國特質展開分析,著重強調中國、西方公民意識之異。

第三章將中國公民意識建構置于全球化、網絡化、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之下,考察其具有的時代價值、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圍繞著時代和本土的要求進行理想的目標定位。

第四章以實證調查為方法,在對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測量工具進行調整和探索的基礎上,以實證數據來說明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現實樣態,并剖析其中原因。

第五章審視和厘析傳統文化對公民意識形成的影響,既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脈絡,吸收優秀成果作為公民意識發展的根基,又促進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在揚棄的動態過程中實現傳承發展,以夯實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基礎。

第六章借鑒國外先進的做法、經驗,通過比較、綜合兩種體制下公民意識培育的有益做法和突出問題,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將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觀念、原理等轉化為操作模式,分析了實現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育應秉持的原則、內容和方法,提出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建構的實現路徑。

(三)重點和難點

本書圍繞以下重點問題展開論證和探索:(1)公民意識與中國特色結合的內在基礎;(2)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下的公民意識與時代意蘊;(3)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傳統根基與西方公民意識培育的經驗適用;(4)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時代要求與存在問題;(5)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現實依托與模式創設。

研究的難點:公民意識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如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民意識獨特之處何在?當代中國的公民意識應突出哪些主體要素?時代的發展對中國公民意識提出哪些要求?當下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能不能找到公民意識培育的土壤?西方的先進經驗移植到中國怎么選擇切入點?目前中國公民意識的培育有哪些有利資源和條件?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如何創設?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打通公民意識相關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阻隔,并將其置于時代的背景和要求下,實現其話語體系的轉換;其次還要廣泛涉獵西方公民意識的歷史與現實,中國公民意識發展的困境和現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若干領域的前沿問題。這些工作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水準和深厚的學術造詣,還要對當代中國公民意識面臨的形勢和問題有正確的判斷,對切實有效的解決路徑和方法清晰明了。這些是筆者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也難以完全實現的,但筆者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難而往之,以期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幫助。

三 觀點創新

本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解讀公民意識的“中國”特質和“當代”蘊涵,闡明我國公民意識培育的理想定位與價值追求,以實證的方式揭示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現狀,提出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方法。在具體內容上主要有以下創見。

第一,針對當前理論界對公民意識的概念、公民意識結構爭訟不已的狀況,筆者并未停滯在對其中觀點的羅列和總結上,而是從三重維度多重視角來審視和界定公民意識的內涵與實質,并在對學界廣泛存在的平面化、窮盡式的要素鋪陳提出質疑的基礎上,提出“公民意識的結構是立體的而非平面的,公民意識的關鍵要素是恒定的,但外顯要素則是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動的”這一觀點,并由此勾勒出一個層次清晰、排列有序、主體要素凸顯的公民意識“樹狀”結構圖,以利于提高公民意識認識的精確性和培育活動的科學性。

第二,本書突破了國內多數公民意識的理論研究拘泥于引介西方公民意識理論的層次水平,將公民意識的建構置于中國的本土化處境和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中,給公民意識以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并剖析了我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獨特之處。通過對西方公民意識理論進行批判性反思,本書提出西方公民意識理論和實踐中無法擺脫的悖謬,總結為:對人的誤讀——抽象的原子式個人;權利與責任的割裂——個人權利至上;權利與權力的對立——國家權力的消解。在此基礎上指出,西方公民意識理論并非中國公民意識建構的理想范型,中國公民意識建構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中國公民意識創設的理論基石;“人的社會關系本質”是中國公民意識創設的立足點;“國家與社會的統一”是中國公民意識創設的現實支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中國公民意識創設的價值指向;“歷史的、具體的、相對的權力觀”是中國公民意識創設的關節點。筆者同時還強調,中國公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受到特殊的歷史文化預制,有自身特殊的演進邏輯、特殊的動力機制和特殊的路徑選擇。本書對中國公民意識本土問題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為“具有本土特色”、“原創性”的公民意識理論和實踐模式的生成提供了助力。

第三,本書以公民意識建構的“時代性”為著力點,詳盡考量了全球化、網絡化、現代化主潮對公民意識提出的訴求和挑戰,構設了“具有均衡的國家觀念與全球意識”、“具有統一的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具有辯證的個體意識與整體意識”的公民意識的理想目標。在實證調查的過程中,筆者通過改善測量工具,圍繞“主體意識—權利意識”、“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兩個維度,并細化“態度與行為”兩個觀察視角,來提高調查的信度與效度。調查結論糾正了以往大量研究對當前我國公民意識狀況“高與低”、“強與弱”進行簡單判斷的褊狹,呈現了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復雜、矛盾、沖突的現實樣態。本書正是在此基礎上把握了公民意識培育的價值基點、認知體系、實踐模式等關鍵題域,主張通過核心價值體系和中國夢自上而下的引領,通過教育機構、大眾傳媒、社會家庭等全方位的認知建構,通過公民群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社會管理、文化發展、生態建設實踐中的領悟和積淀,實現公民意識從外在向內心、從認知向行為、從自發向自覺的轉換。調查結論的客觀性為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育路徑的切實可行性提供了有意義的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新龙县| 拉萨市| 盘山县| 阆中市| 霍林郭勒市| 勐海县| 睢宁县| 尼勒克县| 宣城市| 蒲江县| 师宗县| 汤阴县| 宜昌市| 南京市| 虎林市| 南靖县| 瓦房店市| 泰宁县| 安西县| 南皮县| 平潭县| 青龙| 文成县| 兰考县| 天峨县| 昭苏县| 淳化县| 卓资县| 福州市| 定兴县| 马鞍山市| 沙洋县| 昌邑市| 江北区| 芦溪县| 宿州市| 威宁| 淮阳县| 师宗县|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