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稟承優良傳統 創建一流學科

——“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文庫”總序

作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邊中心”)承擔著建設中國西南邊疆民族研究高地的任務和創建全國民族學一流學科的使命。自2001年以來,西邊中心稟承云南大學的優良學術傳統、依托本校民族學學科,按照“開放、合作、競爭、流動”的原則,整合校內社會學、法學等相關學術資源,匯聚國內外研究力量,深耕中國西南研究并開拓東南亞研究,以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回應國內外學術前沿論題及國家和地方的重大戰略,推動學科理論方法的創新、政策措施的完善、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優秀文化的傳承,引領云南大學相關學科和邊疆院校民族學學科的發展。

為了讓讀者了解“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學術文庫”的背景,現將云南大學民族學學科及其相關學科做一個簡略介紹。

一 優良的學術傳統

云南大學的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學科創建于20世紀30年代末。1938年,校長熊慶來聘請曾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的吳文藻教授來校工作。1939年,社會學系正式成立,吳文藻擔任系主任。同時獲得洛克菲勒基金資助,建立云南大學-燕京大學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站(因曾一度遷往昆明郊區呈貢縣的魁星閣,故學界稱之為“魁閣”)。吳文藻先生廣延英才,先后匯聚了費孝通、許烺光、陶云逵、史國衡、胡慶鈞、王康、李有義、田汝康、谷苞等學者,組織一系列調查研究,產生了《云南三村》《祖蔭下》《芒市邊民的擺》《漢夷雜區經濟》《昆廠勞工》《內地女工》等一系列實地研究成果。與此同時,在京師大學等北京高校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求學的云南籍納西族學者方國瑜先生返回云南大學,創辦西南文化研究室,編輯出版《西南邊疆》雜志和“國立云南大學西南文化研究叢書”。以吳文藻先生為代表的結構-功能學派和以方國瑜先生為代表的中國歷史學派匯聚于此,建構起了既具中國特色又有全球視野的學科高地,奠定了云南大學社會學、民族學與人類學悠久而優秀的學術傳統。

在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恢復重建過程中,云南大學于1981年獲批中國民族史博士授權,成為全國最早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機構之一;1987年獲批設立人類學本科專業,是中國率先恢復人類學專業的高校之一。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云南大學的民族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先后獲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國家級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民族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的田野調查和學科平臺建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形成具有凝聚力、創新力和影響力的學術團隊,成為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的學術重鎮,打造了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學科。

二 多維的學科平臺

經過近八十年的積累與發展,云南大學民族學已形成以西邊中心為樞紐、以多個機構為支撐的功能齊全、優勢互補、密切合作的學術平臺。

人類學博物館:2006年建成,占地4154平方米,展覽和接待服務面積近2000平方米,現有藏品2000多件,設有“民族藝術”“云南民族文化生態村”“云南大學人類學和民族學七十年回顧展”等專題展覽,開展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活動與研究。

影視人類學實驗室:云南大學于1998年與德國哥廷根科教電影研究所合作啟動中國民族志電影攝制專業人才培養項目,于2006年建成影視人類學實驗室(包括2個電影演播及討論區域、20個視頻點播終端、1個資料室和1個電影編輯室),從事影視人類學的影片拍攝制作與人才培養,征集、整理與存儲民族學、人類學影視資料,組織每周一次的觀摩與討論民族志電影的“紀錄影像論壇”。

云南省民族研究院: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2006年批準設立的全省兩個重點研究院之一,承擔整合全省民族問題研究資源,調查研究云南民族問題和民族地區發展,特別是研究“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建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任務。

邊疆文化多樣性傳承保護及其對外傳播與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于2011年獲準成立的省級協同創新中心,通過整合相關高校及科研機構、各個學科、企業等的資源,促進文化多樣性傳承保護的研究與實踐、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和文化創新產業開發,正在探索與推進“互聯網 +民族文化”的民族文化傳承傳播模式。

邊疆民族問題智庫:2014年底獲批為省級高校智庫,圍繞邊疆民族問題治理、民族關系調適及民族地區發展等重大現實問題展開調查研究,為維護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進步提供決策咨詢。

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16年1月由原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和公管學院社會學系合并組建,為云南大學實體性教學科研機構,內設綜合辦公室、人類學系、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系、民族學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民族史研究所、邊疆學研究所、圖書資料室等機構,承擔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和科學研究等任務。

三 進取的學術團隊

學術隊伍建設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學科理念,稟承“魁閣”時期維護學術共同體的優良傳統,踐行云南大學“會澤百家、致公天下”的校訓,力戒文人相輕、自我封閉、師門相斥等學界陋習,圍繞建設方向明確、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勇于探索的團隊建設目標,建構學者之間的互動機制、共享機制和協作機制,培育學術隊伍的進取意識、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促進學者的共同發展和團隊的整體發展。

目前,云南大學民族學隊伍已經成為國內學界為數不多的具有突出的凝聚力、創新力和整體實力的學術團隊,獲得省級學術創新團隊稱號2個、省級民族學課程群優秀教學團隊稱號1個,擔任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編委4人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次,擔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專家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評委各1人。

四 鮮明的研究特色

云南大學的民族學長期堅持立足西南邊疆、強調團隊合作、重視田野工作、回應重要問題、開拓學術前沿的學術發展道路,不斷推出問題意識明確、調查扎實深入、原創意義突出的科研成果。

以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為重點研究區域。由于地處西南邊疆,創建之初云南大學民族學與人類學就以中國西南為重點研究區域,產出了一系列與國際學術界對話的重要成果。此后,這一傳統得到發揚光大,不斷推出具有時代特征、創新價值的研究成果,近年推出了“中國西南民族志叢書”“少數民族社會文化變遷叢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圖像”“邊疆研究叢書”等系列成果。2009年開始,為了改變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僅以國內為調查研究對象而缺乏海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的國外研究主要以文獻資料為依據的狀況,同時為了適應全球化進程的深化和“中國崛起”的現實需要,并回應西方人類學重視海外“異文化”調查研究的學科脈絡,云南大學人類學、民族學積極開拓東南亞新領域,組織50多位師生奔赴越南、緬甸、老撾、泰國等國家開展田野調查,推出“東南亞民族志叢書”,探討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族群互動、民族與國家、民族的認同與建構、社會文化的國家建構等前沿性論題。

學科核心內容的全覆蓋和多個領域的領先優勢。云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的學術研究覆蓋文化與生態、生計模式與經濟體制、婚姻家庭與親屬制度、信仰與儀式、政治組織與習俗法、語言與文化、社會文化變遷、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中國民族史、邊疆問題、現代性與全球化等諸多領域,在中國西南民族史、生態人類學、經濟人類學、藝術人類學、民族政治學、法律人類學、象征人類學、民族文化產業等領域具有突出優勢,推出了“中國民族家庭實錄”“生態人類學叢書”“經濟人類學叢書”“藝術人類學叢書”“中國西南民族文化通志”等系列研究成果以及有較大影響的《中華民族發展史》 《刀耕火種——一個充滿爭議的生態系統》《資源配置與制度變化》《民族文化資本化》《現代人類學》等著作。在教育部2013年頒發的第六屆高等學校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中,云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獲得4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是“民族學與文化學”類獲獎最多的高校。

研究方法創新的探索與推進。為了改變恢復重建之后的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對學科基本方法——田野調查重視不夠,民族學、人類學許多師生缺乏田野調查經歷和知識,“書齋”的民族學或“搖椅上的人類學家”盛行的狀況,云南大學于1999年底至2000年初組織了“跨世紀云南少數民族調查”,該調查參與師生達130多人,調查范圍覆蓋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25個云南省少數民族。2003年再次組織“新世紀中國少數民族調查”,調查范圍擴大到全國55個少數民族(含臺灣高山族),出版了系列調查報告,重新確立了田野調查作為民族學、人類學的核心研究方法和學生訓練的必備環節的地位。同時,探索常規化和長期性開展田野調查的路徑,2003年開始在云南少數民族農村建立調查研究基地,為教師的長期跟蹤調查和學生的田野調查方法訓練奠定了基礎,進而推動了當地少數民族撰寫“村民日志”與拍攝影像的實踐,回應國際人類學界后現代人類學方法論的討論和“讓文化持有者發出自己的聲音”的學術實驗,出版“新民族志實驗叢書”,探索與實踐“常人民族志”方法。此后,一方面,推進從民族研究向民族學研究的轉化,開展既具有明確的前沿意識、問題意識,又具有細致深入的田野調查的民族志研究;另一方面,探索超越小型社區或小群體調查研究傳統范式的路徑,開展適應歷史上早已存在的跨族群、跨區域,甚至跨文明的社會文化互動和全球化時代開放社會的區域研究、跨國研究、跨文明研究和“多點民族志”研究。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創辦于2003年的專業學術集刊《西南邊疆民族研究》刊載民族學與人類學的理論論文、民族志文本、田野調查報告和學術評述等類型的研究成果,受到學界關注與重視,所刊登的部分成果被多種學術文摘、復印資料轉載或引用,從2008年起連續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此外,還主辦英文集刊《中國西南民族學與人類學評論》(Re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in Southwest China)。

五 規范的人才培養

云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建立了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按照知識的完整性、理論的系統性、視野的開闊性、方法的實作性、思維的探索性的人才培養目標,用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人、用濃厚的學術氛圍養育人、用嚴肅的紀律規范人、用嚴謹的實作訓練塑造人的人才培養思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規章制度,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強化田野工作、問卷調查和影視人類學拍攝等實作訓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理論基礎和田野調查扎實、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突出的優秀人才。

民族學專業本科采取小規模的精英培養模式。實行規范的導師制,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每位指導教師每屆指導1~3名學生,擔負學生本科階段的學習、思想、生活、田野調查和論文寫作等指導任務,帶領學生進入田野,吸納學生參與科研工作。除了常規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之外,還設置了影像拍攝技術、短期田野考察、田野工作實訓、問卷調查實訓等實作能力培養課程;在學術報告會、學術沙龍和學術會議之外,專門開設了以本科生為受眾主體的“魁閣講壇”;編輯印制以刊發本科生調查報告及其他類型文章為主的刊物《田野》,培育學生的思考與探索精神。近年來,近半數本科生獲準主持校級及以上科研項目,其中包括省級和國家級項目,有許多學生獲得各種類型的獎勵和榮譽,超過半數的本科畢業生通過推薦免試和報考兩條路徑進入國內外著名高校攻讀研究生,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他機構的畢業生獲得良好評價和較好發展。

碩士研究生以學術素養和科研能力的培育為重點。除了國務院學位辦頒布的民族學一級學科目錄下屬的五個二級學科碩士、博士授權和人類學學位授權之外,獲準自主增設了民族法學、民族生態學、民族政治學、民族社會學、世界民族與民族問題、民族文化產業等二級學科,研究方向覆蓋民族學學科的各個領域和諸多重要的學術前沿問題。課堂教學內容突出理論的前沿性和方法的探索性,教學方法重視學習的自主性和師生的互動性,田野調查強調時間的長期性和參與的深入性,論文寫作要求問題的明確性、論述的嚴謹性和資料的豐富性,通過嚴格的學年論文、開題報告會、預答辯、匿名評審和答辯等環節確保培養質量。

教材建設和課程建設成效顯著。兩位學科帶頭人分別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中國民族史》和《人類學概論》編寫的首席專家,一批學者參與了國家級重點教材編寫工作;“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概論”“中國少數民族的生態智慧”等課程成為省級精品課程。

“全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田野調查暑期學?!笔窃颇洗髮W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并已實現常規化的項目。教育部于2008年批準云南大學實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教學創新計劃”項目“全國民族學與人類學田野調查暑期學?!?,于2009年暑期開始實施,至今已開辦5期。暑期學校面向國內外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每期學員規模為150人左右。除了來自中國大陸高校的學員之外,每年都有來自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歐美、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和國家高校的學員。每期持續時間為20天左右,其中,課堂培訓5天左右,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授課;田野工作10天左右,到云南少數民族農村開展調查。暑期學校已在國內外高校產生了巨大影響,部分學員將暑期學校田野調查點作為其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比利時魯汶大學已把暑期學校計入其研究生培養學分。

六 廣泛的交流合作

云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科與國內外學術界有廣泛而密切的學術交流和長期而深入的學術合作。

學者互訪頻繁。近年來,我們采取“請進來、派出去”的措施推進學術交流合作,每年邀請來云南大學訪問與講學的國外民族學、人類學專家在20人次左右,其中包括美國后現代人類學代表人物馬庫斯(George E. Marcus)、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黃樹民和王明珂、日本著名人類學家渡邊欣雄、韓國人類學學會原會長全景秀等一批國際知名專家。同時,每年應邀到北美、歐洲、澳洲、日本、韓國、東南亞、南亞以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訪問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專家在20人次左右。

主辦與承辦高端學術會議。近年來,主辦或承辦了“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次大會”“全球化與東亞社會文化——首屆東亞人類學論壇”“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族群互動國際學術會議”等一系列大規模、高層次的學術會議,每年舉辦國際學術會議2次左右,其中,“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次大會”為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學術大會,來自全球116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名學者齊聚云南大學,參加了主旨發言、專題會議、名家講座、人類學影片展映、學術展覽、文化考察等系列活動,議題涉及文化、種族、宗教、語言、歷史、都市、移民、法律、社會性別、兒童、生態環境、旅游、體育等36個領域和學科,僅學術專題會議就達217場之多。云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的教師不僅承擔了大量的籌備工作和會務工作,而且有8人次擔任了專題會議主席、32人次提交了論文并做學術演講。

積極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云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努力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于2009年與韓國、日本等國學者共同發起“東亞人類學論壇”并已在中國昆明、日本京都和韓國烏龍縣成功舉辦了三次會議,又于2011年與韓國、日本等國學者共同發起“東亞山岳文化研究會”,已在韓國、中國和日本成功舉辦了四次會議。

推進科學研究的國際合作。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合作開展“中國西南邊境的跨國流動與文化動態”項目研究,舉辦了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成果分別以中文和日文結集出版;與泰國清邁大學合作開展的“昆(明)-曼(谷)公路的人類學調查與研究”項目已經啟動。

長期穩定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已經形成。目前,與比利時魯汶大學、泰國清邁大學、英國女王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大學、韓國嶺南大學、聯合國大學、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等近30所高校簽訂了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實施了一系列的互派教師、合作培養研究生、共同舉辦學術會議與開展科學研究等合作項目。

中國高等教育的重大發展戰略“雙一流”建設近期將正式啟動,云南大學按照“一流學科”的建設目標全力推進民族學的學科建設,其中的部分調查研究成果將匯入“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學術文庫”并交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文庫是云南大學民族學“一流學科”建設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云南大學民族學與學界及社會的交流與討論平臺。懇請學界名家、青年才俊和各界有識之士垂意與指教,以共襄中國民族學的發展大業!

何明

2017年8月20日草于昆明東郊白沙河畔寓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武宁县| 渑池县| 浮梁县| 梅河口市| 旺苍县| 新野县| 阜新| 沐川县| 犍为县| 南郑县| 陵水| 紫阳县| 中山市| 邢台县| 太白县| 泰宁县| 河北区| 江油市| 汝州市| 喀什市| 上蔡县| 锦屏县| 闽侯县| 江津市| 克山县| 花垣县| 兴业县| 玉林市| 彝良县| 麟游县| 海林市| 涟水县| 突泉县| 齐河县| 伊吾县| 大冶市| 永新县| 赤城县| 襄樊市|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