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清代倉儲的制度困境與救災實踐(東方歷史學術文庫)作者名: 吳四伍本章字數: 763字更新時間: 2019-09-20 16:28:52
基本架構
本書的主題在于剖析傳統倉儲成本壓力與管理阻力交織的運作困境,展示近代倉儲發展中“倉外養倉、官紳合辦”的制度創新,闡述積谷倉為代表的新型倉儲演變軌跡,總結近代國家治理方式與模式的演變經驗。
本書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以蘇州豐備義倉(亦稱長元吳豐備義倉)為觀察點,實證研究個案倉儲的日常管理與賑濟費用,總結倉儲運行機制的內在矛盾;然后以江南區域為觀察場,考察倉儲制度在特定區域中的實踐形態與具體特征,分析制度與區域社會的互動關系;最后以清代國家為觀察主體,探究倉儲制度的內在困境,分析救災倉儲的戰略安全與日常成本的復雜關系,展示制度演變與技術革命的內在關系,從個案、區域與國家三個層面揭示清代倉儲制度的運行機制與實踐形態。
本書主體內容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選擇蘇州豐備義倉作為微觀個案研究的對象,用兩章的篇幅分析豐備義倉的日常管理與管理結構、消耗成本與經營效益。以此展示一幅完整的倉儲微觀運作圖像,思考倉儲管理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主要包括倉儲管理主體的官、紳、民的關系問題;管理成本的解決問題,倉儲盈利的模式問題等。試圖從微觀的視野審視倉儲運作的制度性因素。
二是選擇江南區域作為考察倉儲實踐形態的具體場域,剖析江南倉儲的近代發展與變遷。力圖展示一個區域倉儲發展與轉向的類型與特色,分析區域性倉儲發展的內在因素和實效。特別重視倉儲區域性發展的地方性因素,政府政策的推動歷程,并比較全國其他地方倉儲制度實踐的形態,思考倉儲發展的地方性邏輯。
三是選擇清代全國倉儲作為宏觀考察的對象,分析清代倉儲體系運行的內在矛盾和困境,展示清代倉儲近代轉變的獨特軌跡。重點考察技術革命與制度修訂之間的復雜關系,闡述技術因素的革命對于制度變遷的關鍵作用。最后,討論倉儲地方實踐與制度演變之間的復雜關系,探索近代倉儲轉變的具體特征以及折射的社會演變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