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倉儲的制度困境與救災實踐(東方歷史學術文庫)
- 吳四伍
- 1835字
- 2019-09-20 16:28:50
以倉養倉、倉外養倉與救災邏輯
積谷備荒、儲糧救災是古代中國人對救災邏輯的深刻見解,更是他們在長期日常抗災斗爭中凝練出來的真知灼見。無數災難告訴人們,只有在平時做好儲備糧食,在應對突然爆發的災害時才能取得較好的救濟效果。正是圍繞這一優秀的救災思想,古人通過建設專門的救災性儲糧倉庫,調控糧食儲備,開展災害賑濟、物價調控等社會活動,以此應對自然災害和社會危機,并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救災性糧食儲備制度,即倉儲制度。
傳統倉儲制度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早在先秦時期,重視糧食儲藏的思想即已經萌發,管仲是重要的代表人物。西漢初年,專門性救荒倉儲即常平倉首次出現。它旨在通過國家掌控糧食的買賣,利用糧價的季節差異獲利建倉,達到調節糧價高低和救濟農民的雙重目的。隋唐時期,依托民間力量儲谷賑濟的義倉開始興起。先是地區建設,后成國家賦役的一部分。南宋時期,大儒朱熹借鑒青苗法,實施倉谷借貸,強調紳士管理。此后,朱子社倉在全國各地迅速推廣。以常平倉、社倉和義倉為代表的倉儲體系歷代相沿、遍布全國,在歷朝歷代的無數次救災斗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也成為古代中國救荒實踐的鮮明特色。
傳統倉儲的運營始終未能擺脫以倉養倉的經營模式,無論是常平倉的賤糴貴糶,還是社倉的春借秋還,抑或義倉的賤買貴賣,倉儲盈利的范圍始終停留在糧食流通領域。糧食交易的風險、日常管理的費用、谷物貯藏的損耗、災害時期的賑濟等因素往往使得倉儲管理成為一個虧本的買賣,被官吏視為畏途。傳統倉儲的管理同樣始終未能擺脫官吏主導的方式,無論是常平倉的官吏經手、官吏監督、交代盤查,還是社倉或義倉的紳士管理、官員監督,倉儲始終無法脫離各級政府權力的控制與制約。倉儲管理程序煩瑣、糧食交易復雜、糧食存儲易損等種種管理難題使得倉儲建設始終未能擺脫興廢無常的結局。傳統倉儲的運營管理危機由來已久。西漢劉向就曾直言常平倉弊端百出。隋唐義倉后改為賦役征收,最終淪為官物,盡失初衷。惠民之政竟成害民之舉。朱子社倉也陷入有借無還的窘境,南宋時黃震就有糾偏之舉。清代倉儲的運營管理危機更是如此。清代全國倉儲儲量乾隆初年高達4000余萬石,嘉慶初年卻降至不到一半。
近代倉儲的轉變開始于傳統倉儲運營方式的廢除。陶澍豐備義倉開啟了新的倉儲管理模式,廢除了以倉養倉的傳統運營模式。同光以后,以蘇州豐備義倉為代表的新式積谷倉在江南地區得到蓬勃發展。其運營方式允許倉外養倉,往往通過置田收租、發當生息等新式經營方式實現了倉儲運營方式的革命性轉變;在管理方式上,要求官紳會辦,往往通過紳董制度、輪班管理等新式管理方式實現倉儲管理的獨立。至光緒末年,發軔于江南,在湖南、廣東、四川等地興起了多場積谷運動,近代倉儲實現了根本性轉變。
近代倉儲的轉變展示了救災邏輯的深層內涵。日常與災害的矛盾使得傳統倉儲管理者更多關注災害時期的救災效果,忽視日常管理的成本費用以及日常的谷物損耗等。來自成本的壓力,尤其是管理成本的存在使得倉儲管理越來越傾向于簡單化。陶澍所倡建的豐備義倉一改傳統經營方式的出發點,減少管理成本,杜絕紛爭。新式經營方式也改變了管理主體之間的關系。蘇州豐備義倉的巨大盈余使得紳士對于官吏的無理剝削多了一份理直氣壯的斗爭勇氣。當時,無論是儲存技術還是經營技術的改進,最終使得近代新式倉儲制度內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盡管一項社會制度的運行效果在具體區域中的實踐效果差異很大,特別是中國廣闊的地域空間,不同的區域形態使得制度在各地區的實際操作呈現不同特色。倉儲制度在各地運行往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糧食藏儲的種類不一,籌集谷本的資金渠道也往往不同,或發典生息,或置田收租等。但是,所有倉儲制度的運營都離不開糧食存儲的成本消耗與戰略安全、日常管理與災害賑濟、技術變革與制度調試的三大基本矛盾,它們在這些問題上往往表現出內在的一致。
清代江南地區,包括安徽、江蘇兩省,人文發達,所存倉儲資料極其豐富,為研究者了解區域倉儲的運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該地區的倉儲建設與全國始終同步,甚至超前,對于了解清代倉儲運行機制提供了較佳的窗口。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該地區蘇州豐備義倉留下了完整的倉案資料,為深入了解倉儲的運營細節提供了難得個案。
從豐備義倉的個案實踐出發,觀察倉儲日常管理與戰略安全的內在緊張,實證分析管理成本與經營效益的內在矛盾;進而討論江南區域倉儲的地方實踐形態,探析地方資源與國家制度的互動;再反思國家層面的倉儲實踐,思考技術革命、制度變革與國家能力的復雜關系,成為本書重點討論的三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