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原移民及社會經濟發展

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郡縣后,中原人開始從大陸向海南島遷移,并集中居住在海南各條大河的兩岸和入海口處,尤其是南渡江入海口和兩岸,原住民被迫向海南內陸遷徙,形成中原人據外,黎人據中的形勢。

中原向海南北部的遷移其實早在此前就已經開始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始皇三十年(前217)發兵征討嶺南,經過三年的戰爭,征服了“百越”民族,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和象三郡。為了鞏固軍事成果,秦王朝把大批中原人南遷嶺南,向嶺南地區移民的類型主要有四種:一是遷徙罪犯、贅婿、賈人、謫貶官員等。如秦始皇“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三十四年,“謫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地”。(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253頁。二是移民實邊。移民實邊是秦漢時期鞏固邊防的一項重要政策,據《漢書·南越傳》曰:“秦并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適徙民,與越雜處。”(漢)班固:《漢書》卷九五《南越傳》,第3847頁。三是軍事移民。秦始皇對嶺南采取的軍事行動,前后用兵達50多萬以上,后來在南海尉趙佗請求下,秦始皇又派遣15000名未婚女子到嶺南“為士卒衣補”,實際上是解決駐守嶺南士卒的婚配問題。在戍守五嶺的50多萬軍隊中,應有一部分留居在嶺南地區。四是經商之人。此時內地的商賈早已到達南方沿海地區,據《正德瓊臺志》載:“越處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則秦有至者矣。”(明)唐胄:《正德瓊臺志》卷三,第58頁。其中應有一些商賈留居下來。秦王朝向嶺南地區移民,一些漢人很可能越過瓊州海峽進入海南島,尤其是靈渠的修筑,溝通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交通,使中原地區的人員更加便利的南下。

西漢在海南設置珠崖、儋耳郡后,如同秦王朝一樣,實施將罪人“投諸四裔”的強制性政策。從記載來看,這一時期遷徙的罪犯至海南對岸的合浦郡。

如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王)鳳誣(王)章以大逆罪,下獄死,妻子徙合浦”。元壽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去世,王莽秉政,“(大司馬董)賢夫妻自殺,家徙合浦”。孔鄉侯傅晏(漢哀帝傅皇后的父親)、少府董恭(寵臣大司馬董賢的父親)等人“皆免官爵,徙合浦”。方陽侯孫寵,“坐前為奸讒免,徙合浦”。“外家丁、傅皆免官爵,徙合浦,歸故郡。”息夫躬母圣犯大逆不道罪,“妻充漢與家屬徙合浦”。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2年)大將軍竇憲被誅,竇憲女婿侍中郭舉被誣謀逆,“父子俱下獄死,家屬徙合浦”。見《漢書》卷二七《五行志》、卷一二《平帝紀》、卷一八《外戚恩澤侯表》、卷四五《息夫躬傳》,《后漢書》卷一〇《光武郭皇后紀》等。

這類遷徙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從西漢末年開始,海南北部地區的朱盧縣隸屬于合浦郡。此時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海南作為流放地,或者說誰被流放到海南,但嶺南一帶確實作為流放地,其中一些“罪人”可能會進入海南。

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封建郡縣和中原人的進入,雖然激化了與原住民之間的矛盾,但是也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農業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遣軍隊進入海南并設立封建郡縣時,在海南看到駱越人“男子耕農,種禾稻、纻麻,女子桑蠶織績”。(漢)班固:《漢書》卷二八《地理志》,第1670頁。駱越人原活動在今天的廣西南部和東南部一帶,因耕種駱田而得名,據《史記·南越列傳》卷一一三《索隱》注引《廣州記》云:“交趾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人’。”(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三《南越列傳》,第2969頁。駱越人在遷入海南之前已使用銅器,并能根據駱水水位漲落變化在兩旁留下的淤地上種植農作物,已經進入了農業文明階段,并已經在農業文明基礎上建立了與此相適應的父系氏族社會組織,甚至地域性社會組織。晉人裴淵《廣州記》記載:“(駱越人)有駱王、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銅印青綬,即今之令長也。”(漢)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三《南越列傳》,第2969頁。約在三千年前,一部分“駱越人”遷入海南島,并將駱越人的農業文明帶到了海南。

當中原人在秦漢時期向海南遷徙時,中原地區已經進入較高的農業文明階段,已經使用鐵制生產工具,采用牛耕、犁耕,種植小麥、稷、稻、麻、黍等農作物。秦漢時期的漢人居住在海南北部地區,以經商為主,農業并不發達。伴隨著漢人大規模向海南遷徙,也將內地更為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播進來。

手工業 西漢首次在海南設置儋耳、珠崖郡時,海南島上的原住民仍使用木棉原料織成布匹,此時,中原人把海南原住民生產的布匹稱作“廣幅布”,因為當時中原地區有固定的布帛紡織標準,“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漢)班固:《漢書》卷二四《食貨志》,第1117頁。而海南原住民生產的布匹要比中原生產的布幅寬,故被中原人稱為“廣幅布”。

貿易 早在秦代,中原人已經到海南貿易,有一條史料可以證明這一點,海南儋州一直到明代仍然沿用秦代的計量單位,“秦以水德王,其數用六,儋人行使(通貨),猶用六數,以六文為一錢,六十文為一兩,六百文為一貫。又田禾,以六把為半擔,十二把為一擔,皆秦舊俗也”。(明)曾邦泰等纂修《萬歷儋州志》,第42頁。漢武帝元封元年在海南設置郡縣后,除了官員軍士之外,最早踏入海南的漢人就是商人。商人將海南島上的玳瑁、珍珠等物品運往內地,當時的廣東番禺是嶺南貿易聚集的大都會,《漢書·地理志》記載:“今之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處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漢)班固:《漢書》卷二八《地理志》,第1670頁。海南地處熱帶海島,盛產的物品與內地迥異,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等郡縣,許多郡縣是因物產命名的,比如珠崖郡因“崖岸之邊出珍珠”而得名,(明)唐胄:《正德瓊臺志》,第43頁。瑇瑁縣因產玳瑁得名,紫貝縣因縣境有紫貝(木棉)嶺得名,“紫貝”為黎語漢譯,意思為“木棉”,等等。在這一時期,海南處于中原漢人貿易范圍之內。

珠崖的物品運送到中原的數量應非常多。漢元帝聽從賈捐之的建議放棄珠崖郡后,揚雄十分高興,在《法言》中曰:“珠崖之絕,捐之之力也,否則鱗介易我衣裳。”東漢人楊終也非常贊同:“孝元棄珠崖之郡,光武絕西域之國,不以介鱗易我衣裳。”(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四八《楊終傳》,第1597頁。“介鱗”是海洋物產,被漢人用來指代海南的原住族群文化,“衣裳”是指華夏禮儀之邦。漢代在海南設立封建郡縣之初,一些人憂慮海南的“介鱗”風俗將會改變華夏之風,因此為朝廷放棄珠崖郡而感到高興。

文化交流 海南在西漢武帝時期被納入華夏版圖后,中原地區的官員、軍人、商人相繼來到海南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產生了交流。

秦漢時期的軍政之旅,增加了中原人對海南的認識。一是關于海南的地理知識。“元封元年立儋耳、珠厓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可千里,合十六縣,戶二萬三千余。”(漢)班固:《漢書》卷六四《賈捐之傳》,第2830頁。班固《漢書·地理志》說“得大洲,東西南北方千里”,較之以前更為清晰。到范曄《后漢書·南蠻傳》時記載:“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東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已經了解到海南島是一個南北短、東西長的地理形狀。二是關于海島上族群的習俗。班固《漢書·地理志》:“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男子耕農,種禾稻、纻麻,女子桑蠶織績。亡馬與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兵則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

奇特的民風民俗 西漢時期,中原人將海南島上的原住民稱為“駱越人”,對駱越人的生活有了直接了解,“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漢)班固:《漢書》卷六四《賈捐之傳》,第2834頁。此時,駱越人的生活方式與中原相差很大。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儋耳風俗曰:“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縋之,垂肩三寸。”(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八六《南蠻傳》,第2835頁。東漢初期人杜篤在《論都賦》中歌頌漢武帝的豐功偉績時提到“連緩耳,瑣雕題”。緩耳,耳下垂,即儋耳也。《禮記》曰:“南方曰蠻,雕題交阯”。鄭玄注曰:“謂刻其身以丹青衛之也。”王逸注《楚辭》曰:“雕,畫也。題,額也。”(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八《杜篤傳》,第259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富宁县| 裕民县| 长宁区| 卓资县| 治县。| 徐汇区| 房山区| 嵩明县| 安阳县| SHOW| 广河县| 台州市| 盈江县| 衡水市| 宁武县| 翁源县| 行唐县| 黔西| 平潭县| 贵德县| 来宾市| 舟山市| 钟山县| 厦门市| 宁河县| 岳池县| 罗源县| 鲁甸县| 若羌县| 安仁县| 临沭县| 孙吴县| 上林县| 张北县| 乌什县| 绵阳市| 滕州市| 马公市| 合阳县|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