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史(海南地方史研究叢書)
- 趙全鵬
- 3453字
- 2019-09-20 16:21:18
第一節 珠崖郡、瑇瑁、顏盧縣等行政機構的設置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遂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珠崖、儋耳兩郡在海南島上,隸屬于交州,其中珠崖郡治在今天的海口市境內。珠崖郡成為西漢時期海南行政中心之一,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儋耳郡入珠崖郡后,珠崖郡成為海南島上唯一的行政中心。
珠崖郡名的來歷出自海口市境內的物產。“珠崖”意思是出產珍珠之地,東漢人應劭注曰:“(珠厓)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真珠,故曰珠厓。”但到明清之時,海口市境內已不出產珍珠,《正德瓊臺志》引《舊志》解釋說:“元至順壬申(1332),潭村(漢珠崖舊址)崖岸下有石穴至深,能水者沉入采蚌得珠。后洪水崖陷,不復有。據此,則郡曩或有之。今皆出于廉,瓊則絕無。”
可見,海口原來盛產珍珠,只是后來地理環境發生變化才絕產。
漢武帝為什么在海口設郡呢?歷史文獻上沒有記載,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海南島陸路交通不便。海口位于北緯20°9′~28°10′,屬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植物茂盛。漢武帝派軍隊乘船渡過瓊州海峽進入海南島時,島上覆蓋著茂密的熱帶雨林,雖然島上已有土著居民,但仍處于原始采集狩獵向原始農業過渡階段,陸地上沒有寬敞的道路。二是南渡江的便利。海南島呈橢圓形,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大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山區,呈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是海南島上最長的三條河流。三是漢武帝的軍隊是乘船渡過瓊州海峽的,沿河上溯較為便利。據后人考證,這些郡縣治所均在沿海的入海口處數十里之內,比如儋耳郡治在今儋州市三都鎮舊州坡,地處半島,毗鄰大海。至來縣治在今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城鎮舊縣村,地處昌感平原,昌化江下游,毗鄰出海口。九龍縣治在縣南九龍山下,即今東方市南感城鎮入學村西,地處昌感平原,毗鄰感恩河入海口。茍中縣治在今澄邁縣老城鎮南美亭鄉東南隅,瀕臨大海。紫貝縣治在今文昌市文城鎮新衙村址,地處文昌江下游兩江匯合處,直通八門灣出海口。臨振縣治在今三亞市崖城鎮水南村,地處寧遠河下游出海口。樂羅縣治在今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樂羅村榮村坡,地處平原,在望樓河出海口。山南縣治在今陵水縣境。漢武帝的軍隊乘船渡過瓊州海峽,并乘船從河口進入,沿著河流深入海南內陸,并在河口兩岸設置郡縣治所。
珠崖郡治舊址,一說在海口市遵譚鎮,《茂陵書》:“珠崖郡治瞫都。”《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瓊州府城池考》:“漢置珠崖郡于東潭。”
一說在今海口市龍塘鎮珠崖嶺。1999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瓊山市博物館聯合對珠崖嶺古城址進行發掘,位于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博撫村的博撫遺址,在南渡江西岸山岡上,北距珠崖嶺約1000米。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200米,堆積厚0.2~0.7米。在地面上散布青灰板瓦、瓦當。采集有泥質灰陶罐、醬釉陶罐、青瓷碗、罐殘片等。經確認,珠崖嶺上的城墻為夯土所筑。從城墻及城內文化堆積中出土的遺物來看,多是平底和餅足的青瓷器。另據史書記載,珠崖嶺城址始建于漢代,延續至唐代,至宋代已廢棄。
考古勘探發掘表明,該城址坐落在海南島第一大江——南渡江西岸的一塊高臺地上,這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可以看出,珠崖嶺城址在選址時充分利用了這一帶的丘陵地勢地貌和周圍的自然環境。
在西漢時期,珠崖、儋耳兩郡郡守(太守)是海南的最高行政長官,隸屬交州,治蒼梧。見于史籍記載的郡守有珠崖太守孫幸和兒子孫豹,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郡守之下有郡丞、郡文學等,分別掌管一郡的行政、軍事和教育。
西漢設郡之后,開始采集珠崖的珍珠。中國對珍珠的利用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會,華夏先祖在江河湖泊等淡水域中采集狩獵時就發現蚌和珍珠。人們把這種天然圓形的、晶瑩剔透的珍珠用于裝飾或其他用途。到西周之后,珍珠已成為社會上層崇尚的財富之一。《周禮·天官·玉府》:“若王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即用珠玉裝飾的器物作為王與諸侯合會的禮器。一顆大珠甚至可以換來一座城池,《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衛大叔疾出奔宋……臣向魋納美珠焉……宋公求珠,(向)魋不與,由是得罪。”
貴族階層以擁珍珠為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梁惠王嘲笑齊威王曰:“若寡人國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
貴族階層用珍珠做衣服、車、馬、刀、劍等物品的裝飾。至少到春秋戰國時期,南海已經成為中原采珠基地,戰國時期人鄒衍《鄒子》曰:“珠生于南海,玉出于須彌,無足而至。”
在南海沿海地區任職的官員會利用職權,搜刮大量奇珍異寶,卸任時攜歸內地,南海成為腐敗的重要地區。西漢時,中央王朝制定法令,禁止官員攜帶南海珍珠進入內地,“內珠入于關者死”。西漢人劉向《列女傳·珠崖二義》記載:
二義者,珠崖令之后妻及前妻之女也。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繼母連大珠以為系臂。及令死,當送喪。法,內珠入于關者死。繼母棄其系臂珠,其子男年九歲,好而取之,置之母鏡奩中,皆莫之知。遂奉喪歸,至海關,關候士吏搜索,得珠十枚于繼母鏡奩中,吏曰:“嘻!此值法無可奈何,誰當坐者?”初在,左右顧,心恐母云置鏡奩中,乃曰:“初當坐之。”吏曰:“其狀何如?”對曰:“君不幸,夫人解系臂棄之。初心惜之,取而置夫人鏡奩中,夫人不知也。”繼母聞之,遽疾行問初,初曰:“夫人所棄珠,初復取之,置夫人奩中,初當坐之。”母意亦以初為實,然憐之,乃因謂吏曰:“愿且待,幸無劾兒,兒誠不知也。此珠妾之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而置奩中。迫奉喪,道遠與弱小俱,忽然忘之,妾當坐之。”初固曰:“實初取之。”繼母又曰:“兒但讓耳,實妾取之。”因涕泣不能自禁。女亦曰:“夫人哀初之孤,欲強活初耳,夫人實不知也。”又因哭泣,泣下交頸,送葬者盡哭,哀動傍人,莫不為酸鼻揮涕。關吏執筆書劾,不能就一字,關候垂泣,終日不能忍決,乃曰:“母子有義如此,吾寧坐之?不忍加文,且又相讓,安知孰是?”遂棄珠而遣之。
漢武帝在海南設置珠崖、儋耳兩郡,兩郡設縣的數量,一種說法是五縣。《乾隆瓊山縣志·疆域志》記載珠崖、儋耳兩郡領縣五,分別是瑇瑁、紫貝、茍中、至來、九龍。另一種說法是十六縣,“按漢紀,賈捐之議棄珠崖。初,武帝置崖、儋二郡,時有十六縣”。珠崖郡轄瑇瑁、曋都、顏盧、茍中、紫貝、山南、臨振、樂羅等十一縣,儋耳郡轄儋耳、至來、九龍等五縣。珠崖郡主要管轄從海南北部到三亞之間的東部地區。
瑇瑁縣 在南渡江西岸,今海口市區與原瓊山縣沿海北部境內,東面瀕臨南渡江。“瑇瑁縣”意思是出產玳瑁之地,因物而命名。玳瑁是生活在熱帶海洋中的動物,早在先秦時期,南方就向中原王朝進貢玳瑁,《逸周書·王會解》記載商湯時,伊尹謂湯曰:“正南……請以玳瑁為獻。”《史記·貨殖列傳》也記載南方出產玳瑁:“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瑇瑁、珠璣、齒革。”
在漢代,社會上層女性用玳瑁作裝飾品,宮廷女性飾玳瑁簪。漢文帝時厲行節儉,“后宮賤瑇瑁而疏珠璣”,漢武帝時盛行奢侈之風,“宮人簪瑇瑁,垂珠璣”。
司馬相如《子虛賦》曰:“網瑇瑁,釣紫貝。”
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因島上土著居民屢次反叛,朝廷在議論是否放棄珠崖郡時,主張棄郡的賈捐之所持理由也是“又非獨珠厓有珠犀、瑇瑁也,棄之不足借,不擊不損威”。
可見,海南島在漢代時原出產玳瑁,并向中央進貢。
顏盧縣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瓊州府城池考》:“漢置珠崖郡于東潭,跨江東于顏村側置顏盧縣。”因顏盧縣城建在顏村之旁而得名。據有人考證,在今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紅峰村委會多呂村(舊稱顏村),南渡江下流,毗近出海口。
朱盧縣 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珠崖郡,改置朱廬縣。《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瓊州府城池考》:“郡罷,因顏盧為朱盧,溫處慕義內屬者。”可見朱盧縣是在顏盧縣舊址上。1984年5月,樂東縣志仲鎮潭培村劉清高在村后山坡上種植橡膠時,在地面下0.3米深處挖出了一個小銀塊,銀塊上刻有文字,經文物部門鑒定,這是一枚2000多年前的西漢銀印。該印呈正方形,高1.8厘米,邊長2.4厘米,篆體白文銀印,印紐類似獸首蛇身,通體布鱗,尾部有須紋,呈曲身爬行狀,印鑄有陰文“朱廬執圭”四個篆體字,字跡蒼古,經考證系西漢朱廬縣執刑律的官印。
至于朱盧縣的官印為什么出現在樂東,學界說法不一,有多種推測。
西漢時期縣設縣令,“每縣,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珠崖郡和瑇瑁、顏盧兩縣的官吏由封建王朝委派,官吏來自中土,致仕后又回到內地。目前,漢代在海南的縣令多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