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文化國情

1 民族

印度有10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主要包括印度斯坦族(占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泰盧固族(占8.6%,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孟加拉族(占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馬拉地族(占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爾族(占7.4%,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古吉拉特族(占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拿達族(占3.9%,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卡邦)、馬拉雅拉姆族(占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以及奧里雅族(占3.8%)、旁遮普族(占2.3%)等。

2 宗教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均起源于印度,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在印度都有信徒。印度居民中約有80.5%信奉印度教,13.4%信奉伊斯蘭教,2.3%信奉基督教,1.9%信奉錫克教,0.8%信奉佛教,還有少數居民信奉其他宗教。

印度教寺廟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特別提示

★印度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等眾多宗教在印度都擁有大量信眾。

★在歷史上,宗教變革是印度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的重要動力,但宗教之間的矛盾也屢屢引發流血沖突。


擴展閱讀: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而興起的。印度教沒有單一的信條,多數印度教教徒是多神論者,他們崇拜三大神:“創造神”梵天、“保護神”毗濕奴和“破壞再生神”濕婆。這些神象征宇宙間的各種力量。印度教的主要經典有《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和四部吠咤經。

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即所謂靈魂的轉世。虔誠的印度教教徒的一般愿望是獲得解脫,即脫離生死輪回,在一種永恒的狀態之中獲得安息,這種狀態叫作梵我合一。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

在印度眾多宗教中,印度教教徒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印度現有印度教信徒8億多人。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穆斯林人數僅次于印度教教徒人數,約1億人。

伊斯蘭教是在11世紀后隨著穆斯林入侵印度而傳入的。13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伊斯蘭勢力曾先后在北印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和莫臥爾帝國,伊斯蘭教成為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和思想體系之一。但由于印度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印度一直未能形成一個以穆斯林為主體的國家。

伊斯蘭教是一種嚴格的一神論教,只相信一個真主(安拉),主張該教信仰者親如手足、一律平等和建立無種姓等級的社會。

印度是世界上穆斯林三大生活和文化中心之一。印度穆斯林與印度其他人種屬同一血統,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主要分布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北方邦、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和比哈爾邦等地區。


佛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前后的古代印度,由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他被佛教教徒敬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由于印度教興盛、佛教內部派系紛爭以及頻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8~9世紀以后佛教在印度開始衰微,到13世紀幾乎消亡。現在印度的佛教教徒很少,絕大多數集中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區。


錫克教

錫克教是印度教的派生,由拿納克祖師于15世紀創建。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干,反對宗教的偶像崇拜和對婦女的歧視。規定教徒必須蓄胡須,加發梳,衣長至膝,右手腕戴鐵鐲,佩劍。錫克教教徒絕大多數集中在旁遮普邦,其次是德里和哈里亞納邦。


耆那教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其創始人為筏馱摩那。該教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認為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知識、正確的操行和貞潔會修成解脫之路,而達到靈魂的理想境界。耆那教是一種禁欲宗教。當代耆那教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尤其是古吉拉特邦和卡納塔克邦。

3 風俗與禁忌

(1)民族服飾

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一塊寬幅白棉布,有麻制的也有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腳面。印度男子一般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從頭巾的不同,便可判斷是印度教教徒還是錫克教教徒。印度教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而錫克教教徒纏頭巾則是其民族的特征,也是必須遵循的教規,不能輕易摘下。在印度農村,男子有時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圍住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稱之為“恰達”。不過在城市里,男子的服裝已經趨于西化,西裝是男子最為普遍的服裝。而在一些較正式又要求體現民族特色的場合,印度男子多穿“尼赫魯服”,這種服裝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征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類似于中國的“中山裝”。

印度婦女的服裝比較艷麗,紗麗是她們最鐘愛的傳統服裝,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才穿,后來逐漸演變成婦女的普通裝束。紗麗通常用一塊長5~8米、寬1.1~1.3米的布料做成,質地從普通棉布到閃光絲綢變幻無窮。紗麗的穿著方式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印度婦女還喜歡遵照傳統在自己的前額正中點一顆指頭般大小的痣,稱為“吉祥痣”。痣的顏色不同,形狀各異,一般依穿著顏色而定。

印度婦女服飾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首飾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很重要,男女都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婦女的首飾通常有頭飾、項鏈、耳環、鼻飾、手鐲、戒指、腳鐲或腳鈴、趾環等。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予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鼻飾多為金銀飾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在婚禮上由新郎給新娘戴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項鏈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保留這個風俗。

(2)飲食文化

印度是一個香料之國,印度人在烹飪過程中非常善于運用香料,主要調料就有十幾種,幾乎做每種菜肴都離不開香料。洋蔥在印度菜中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印度咖喱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燴出的,肉類也是用它浸泡的。

印度的飲食南北差異很大。印度南部氣候炎熱,南方多素食,主要是米飯和辛辣咖喱。北方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烹飪通常是莫臥兒式的,多食肉、谷物和面包。

(3)風俗習慣

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教派眾多,有著很多特殊的風俗習慣和禮儀,從出生到離世都有教規。印度人有四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儀式、婚姻儀式、喪葬禮儀和普迦儀式。

出生儀式

在印度的傳統上重男輕女現象十分嚴重,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準備一筆豐厚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后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婚姻儀式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為其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星相匹配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蕩蕩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里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進行的,一對新人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傳統的印度教婚禮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喪葬禮儀

印度教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教徒去世后,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尸體,然后放在竹制擔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普迦儀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后抬出寺廟游行慶祝,并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面前進行“阿拉提”(Arati)。在此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在普迦儀式結束后,信徒通常可以分到一些祭祀用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涂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4)重要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建立共和國。

印度灑紅節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

灑紅節(Holi),每年3~4月,是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于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獲的季節,因此也被稱為春節。

燈節(Diwali),每年10~11月,是印度教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元旦(New Year),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于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也被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特別提示

★印度教教徒不吃牛肉,因為牛被看作神圣的動物。

★不可騎在佛像上攝影,或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草率的舉動,否則會被視為罪行滔天。

★不要摸小孩的頭,因為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頓的地方,在任何環境之下都不容許觸摸。

★在印度新德里,禮拜二、禮拜五、公休日和每個月第一天為禁酒日。

★印度人忌以荷花做饋贈品,因為印度人多以荷花為祭祀之花。

★忌在喪禮中節哀,那是有悖于禮教的。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他們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當作悼念品;忌諱彎月形圖案;忌諱1、3、7等數字;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也不愿有人使用雙手與他們打交道。

★當眾吹口哨乃失禮之舉。

★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們慣于以搖頭表示同意。

★與印度人交談時,對宗教與民族矛盾、印巴沖突、核武器、兩性關系等問題,千萬不要主動提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陶县| 峨边| 衢州市| 南部县| 左权县| 岳阳县| 福泉市| 阿鲁科尔沁旗| 延川县| 绥棱县| 盐津县| 阳西县| 星座| 广汉市| 武定县| 通城县| 泰和县| 尤溪县| 西峡县| 米脂县| 高平市| 酉阳| 临漳县| 南岸区| 芷江| 武强县| 麻阳| 高碑店市| 镇沅| 绥江县| 彰武县| 张家口市| 茌平县| 桓仁| 宿州市| 当涂县| 河西区| 和田县| 宾阳县| 柳河县|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