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世紀初期俄國合作社的思想和實踐
- 袁麗麗
- 2109字
- 2019-11-15 12:11:39
一 1861年改革與農民問題
眾所周知,1861年改革廢除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統治權力,賦予農民法律權利,將農民從農奴制桎梏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村社自由民。他們可以經商、辦廠、加入各種行會組織、進入教育機關。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農民的經濟活動和法律權利依然受制于村社。土地歸村社共同使用,在改革的前9年內,農民不能自由脫離土地,被束縛在村社內。《贖買法》第165條規定,農民只有交付贖金、經村民大會許可方能離開村社成為土地主人或完全脫離土地。但這一程序極為復雜,改革40年間只有15萬個農戶享受到這個權利。政府和村社限制農民自由出走,外出打工要經過村社許可,并且要有身份證明。鄉法院可以對農民進行體罰。可見,農民雖然從地主的監控下擺脫出來,卻受控于地方行政機構,它們直接或通過村社公職人員監控農民的一舉一動。
改革實質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改革后全俄每個農民平均分到3.4俄畝土地,根據俄國學者丘卡夫金的計算,黑土帶每戶農民家庭維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數量為8.5俄畝,非黑土帶每戶需要9~9.5俄畝方可維持生計。較之改革前,改革后黑土中心區約有50%的農民份地數量減少。
在非黑土中部工業區6省約有43萬農民份地減少57.3%。
此外農民還要支付大量贖金,“國家從地主手中贖買的土地平均價格為每俄畝38盧布50戈比,將土地轉手出售給農民時每俄畝價格高達63盧布,每俄畝土地國家得到‘純利潤’24盧布50戈比。換言之,國家為發放的每一盧布貸款得到63戈比利息”。
《從遠古到現在的蘇聯歷史》一書作者指出:“分49年付清、包括資本利息在內的贖金大大地超過份地的市場價值。”
在非黑土地帶,贖金比土地實際價格高出120%,在黑土地帶高出市價56%。這樣2月19日法令實施的結果,農民不但失去大量原來耕種的土地,而且由于繳納巨額贖金而負債累累,難以進行簡單再生產。列寧指出:“臭名遠揚的‘解放’,是對農民的無恥掠奪,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
土地重新分配后,農民分得的多是劣等份地,數量也在減少。在庫爾斯克省,土地重新分配后農民的割草場被地主占領;在梁贊省和坦波夫省農民的上等耕地被地主侵占。在梁贊省丹科夫縣的諾瓦亞村,地主Н. П.穆羅姆采夫將土地重新分配后,農民得到的是完全不中用的土地。整個村社農民一致決定不耕種那塊土地,為此70個農民(全村有374個農民)受到法院審訊。在該縣的特羅依茨克村,地主А. П.梅杰姆奪去206個農民的75俄畝耕地,將帶有大量石頭和溝壑的土地分配給他們。此外,改革前地主和農民共有的水塘、牧場及森林也都歸地主所有。宅園旁地是農民份地中最有價值的一塊土地,它距離農民住所近,便于灌溉、耕種和施肥,因此作物產量較高,是唯一的一塊由農戶世襲使用的土地,也是農民“自己的”土地,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經營。“但在奧爾洛夫省1/14的宅園旁地被遷移,而在梁贊省1/9的宅園旁地被遷移,農民失去了最好管理的宅園土地。”
同時農民還要背負沉重的稅務負擔。俄國農民繳納的直接稅有國家賦稅(贖金)、地方自治稅、村社稅、保險稅。除此之外,農民購置土地還要繳納國家土地稅和契約稅。地方自治改革建立地方自治機關后,農戶還要承擔增補的賦稅,隨著地方自治局活動范圍的拓展,地方自治局的稅收也大幅度增加。據В. Ф.卡拉瓦耶夫統計,在實行地方自治的省份從1868年至1890年地方自治稅增加總計達221%,平均每年增加10%。除支付國家賦稅、地方自治稅、村社稅和保險稅外,以酒、糖、煙草、煤油和火柴消費稅為表現形式的間接稅大幅度提升,農民生活苦不堪言。1912年歐俄農民人均收入42.196盧布,人均納稅6.126盧布,人均納稅額占收入的14.6 %,人均稅后余額36.07盧布。
結果,農民手里的剩余收入僅夠勉強度日。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改革后俄國農民生存狀況未能得到改善。據財政部稅收局統計資料,1900年歐俄地區一半省份的農民財政支出大于收入,最好的時候,也只是收入與支出相當。1905年8月24日《烏拉爾》雜志指出:“在北高加索、薩拉托夫、圖拉省,農民年收入與支出相平,沒有剩余;在諾夫哥羅德省農民平均年收入為255盧布,支出271盧布;在弗拉基米爾省農民年均收入為217盧布,年支出為230盧布;在赫爾松省農民年收入為430盧布,支出為480盧布;在小俄羅斯省,農民年均收入為432盧布,支出為435盧布。”秋天農民以劣質糧的價格出售糧食,為的是支付稅收,春天以高價購買糧食用于播種,在這種情況下從事企業生產是不可能的,糧食收入主要用于交稅而不是擴大再生產。
綜上所述,改革后隨著物價上漲、盧布貶值、稅款激增,農民生活苦不堪言,為了維持生存他們不得不低價出賣糧食等農產品,有時甚至出賣牲口和農用工具。迫于生存壓力,他們組成勞動組合去城市打工,但結果常常是一無所獲,有時甚至負債累累。農民不滿情緒日益增長,改革后農民騷動不斷。農奴制廢除前的三年間俄國農民共爆發1512次起義,1861年2月19日法令頒布后,由于改革與農民愿望相背,導致騷動不斷升級,僅3~4月就爆發了1370次起義,且規模呈擴大趨勢。土地極度匱乏、糧價下降、反對贖買條件、反對捐稅和高額賦稅是起義原因。可見解決農民生存問題、維持社會穩定、防止農民無產階級化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這種情形在合作社引起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