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沱江明珠 千年古鎮

牛佛古鎮位于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地當水陸沖要,歷為客流、物流集散地,富庶繁盛,聞名遐邇。牛佛建鎮迄今已有1000余年歷史,宋前名曰高市鎮,北宋時期為富順監所轄13鎮之一。明初,正式更名為牛佛鎮。2005年8月1日,牛佛由富順縣劃歸自貢市大安區行政管轄。

1994年,牛佛鎮被批準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試點鎮;1995年,被批準為國家級小城鎮試點鎮;2003年,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9年3月,被評選為四川省十佳魅力風情名鎮;2009年9月,榮列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2012年6月,獲四川省最具保護價值古城鎮殊榮;2014年2月,榮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1 區位環境

牛佛鎮位于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自貢市東部。古鎮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29°22′39″,東經105°1′59″。東與內江市隆昌縣桂花井鄉、黃家鎮接壤,南與自貢市大安區回龍鎮、沿灘區瓦市鎮相鄰,西與大安區新店鎮、何市鎮相交,北與大安區廟壩鎮、永嘉鄉相連。面積76.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887畝,現轄33個行政村、2個場鎮社區居委會,共313個村民小組和12個居民小組。2013年,總人口70936人,其中農業人口56736人、城鎮人口14200人;總戶數23197戶,其中農業戶17703戶、城鎮戶5494戶。

鎮域氣候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濕潤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極端最高氣溫41.3℃(出現于2006年8月12日),最低氣溫-2.1℃(出現于1977年1月10日),年平均氣溫18℃左右。無霜期達354天,年降雨量1041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東北風,平均風速為1.8米/秒。

鎮域屬淺丘地貌,由構造剝蝕地貌、構造侵蝕地貌、侵蝕堆積地貌組合而成,屬于自流井凹陷南沿,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280.5~388米。構造剝蝕地貌占鎮域總面積的80%以上,地表丘陵錯綜起伏,主要形態為方山狀低丘。丘頂為砂巖覆蓋,其下砂巖、頁巖重疊,丘坡呈臺階狀。低丘間為沖溝和谷地,稻田密布。此外,境內平壩主要屬于侵蝕堆積地貌,是較為完整的一級階地,為新老沖積物堆積,土層深厚。鎮域內有八大平壩,占原富順全縣平壩總數的30%左右。八大平壩為:郭家壩、張家壩、謝家壩、肖家壩、晏家壩、曹家壩、煙墩壩、湖泗壩。郭家壩系古代河床,以其9000畝的面積而位列全境之首。郭家壩又稱郭家三壩,即前壩—羅塘壩、中壩—藕塘壩、后壩—紅旗壩。

牛佛鎮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糧、油、蔗、林、果、漁,農副產品和多種經營發展面廣。糧油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油菜子、花生為大宗,胡豆、豌豆、高粱、黃豆以質優見長。經濟作物中的甘蔗、蠶桑等為傳統著名產品。水果品種以柑橘為主,有梨、桃、李、杏、桂圓、荔枝等十多個品種。位于牛佛鎮雙龍橋水庫的園藝場,有果園面積145.73畝,主要栽培“錦橙”“羅臍”“碰柑”“12號耐貯臍橙”“柳橙”“大紅李”“金蜜李”“柚子”“枇杷”等優良品種。1994年,“羅臍”“錦橙”被評為市優、省優、部優產品,雙雙獲得國家金獎。

在四川省境內,長江四大支流之一的沱江,流經鎮域達19.6公里。牛佛古鎮是沱江下游重鎮,旅游資源豐富。依山傍水而建的古鎮,背靠后山坡,旁倚馬兒山。隔岸,牛王山郁郁蔥蔥,別具風貌。蜿蜒的沱江環抱古鎮,形如太極圖。沱江河道從東北方向而來,又向東南方向而去。古人建造尤其注重風水,風水學上將這種形狀稱為“太極水”。通俗來講,牛佛古鎮就是建立在一塊風水寶地之上。古鎮風貌保存較好,至今仍保留著“九街十八巷”“五省八廟”的遺韻。

牛佛古鎮是歷史文化名城自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旅游南環線上的重要節點。牛佛古鎮東到隆昌縣城、南達富順縣城、西至自貢市中心、北抵內江市區,相距均約35公里;與周邊相鄰的瓦市、新店、何市、永嘉、黃家、廟壩、回龍、先鋒、永勝9個場鎮分別相距約10公里,向來有“四個九十里,九個三十里”之說。加之瀕臨沱江中下游的聯結點,地理位置優越,故牛佛鎮成為聞名遐邇的客流、物流集散地。

2 歷史沿革

牛佛古鎮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遠在東漢時期,牛佛古鎮即為人類重要的活動中心。從雙河村考古發現的東漢崖墓群宏大的建筑規模和精湛的雕刻工藝可知,東漢時牛佛地區已具有較高生產力水平和較為繁榮的社會經濟。

牛佛建鎮迄今已有1000余年。據文獻記載,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劃江陽縣北部富世鹽井及附近地區設雒源郡及富世縣,牛佛為富世縣所轄。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以避太宗李世民諱,富世縣改為富義縣。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富義縣掌煎鹽,故升為富義監,隸梓州(潼川)府路。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以避太宗趙光義諱,富義監改為富順監。其時,牛佛為同下州富順監13鎮之一,名為高市。宋《元豐九域志》有云:“高市鎮,監北七十里。”

牛佛鎮的得名,緣于其獨特的自然山水和一則古老的傳說。沱江西岸,一山聳峙,勢頗雄杰,逼江臨水,渾若牛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牛王山。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沱江發大水,一頭老水牛前來拯救為水患所困的蕓蕓眾生。當眾人從洪水中救起后,老水牛即在岸邊坐化成佛,這便是“牛佛”的由來。山下渡口被稱作牛佛渡,系沱江中下游最大的碼頭之一,遠近聞名,明初遂將古鎮正式定名為牛佛鎮。牛佛渡亦為牛佛鎮之代稱,市井坊間別稱牛兒渡。清代,這里被稱為牛佛渡保,屬于富順縣在城鄉上東路。因本地商貿繁盛,每逢場期,必引周圍數十里之眾聚集,稱為牛佛渡場。清咸豐十年(1860)秋,李藍起義軍20萬人會師牛佛渡,建都稱王,以天后宮為王宮,改年號為順天元年,踞此6月余。此后,民間便流傳有牛佛都之稱。民國初年,這里被稱為牛佛渡團,1934年復稱牛佛鎮,鎮名沿用至今。

宋、元時期,鎮址設在現今的沱江西岸肖家壩圣果寺側。明末清初戰亂四起,四川大多數地區人口銳減,包括牛佛在內的整個富順地區,十室九空,田園荒蕪,生產停滯。為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清政府開始從湖北麻城等地移民至此,然后陸續又有廣東、福建、江西的移民來到牛佛。原來圣果寺側一條小街的鎮址已遠遠滿足不了眾多移民的住宿要求,為和碼頭渡口相銜接,遂由沱江西岸遷往東岸今址。此處地勢得天獨厚,以后山坡為倚靠,隔江有牛王山作為屏障。江面開闊,水深流緩,上、中、下三個碼頭可容過往大小船只停泊。

明嘉靖時期,富順縣西北角自流井鹽場興起,川東地區至此販運食鹽,必經牛佛鎮。牛佛古鎮人氣漸趨旺盛,集鎮也由西北向東南擴展。從1650年開始,牛佛古鎮經過三四十年間在東岸新址形成了九街十八巷的規模。清咸豐、同治年間,太平天國占據東南半壁河山,淮鹽不能上運。因“川鹽濟楚”,自貢鹽場產量激增,鹽場人口和貨物需求量也直線上升,牛佛古鎮成為“川鹽陸路東運”和百貨西運的轉運站,場鎮進一步擴大。

歷史上,牛佛古鎮曾為富順縣所轄之牛佛區治,是區域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35~2001年,行政區劃幾經演變。1935年該區建立六區,轄牛佛鎮(28保)、回龍鎮(34保)、瓦市鎮(30保)、大巖鄉(17保)、河北鄉(34保)、新店鄉(13保)、何市鄉(50保)、廟壩鄉(17保)、仙市鎮(39保);1949年9月,牛佛區被稱為二區,轄牛佛鎮(21保)、廟壩鄉(6保)、三盧鄉(9保)、升平鄉(6保)、衛坪鄉(6保)、仙市鄉(12保)、何市鄉(8保)、瓦市鄉(8保)、新店鄉(6保)、回龍鄉(16保)、騎龍鄉(6保)、中石鄉(16保)、戴寺鄉(10保);1950年后被稱為三區;1955年11月因駐地牛佛鎮而正式更名為牛佛區。1994年牛佛區所轄沱灣鄉、牛佛鄉撤銷,1995年9月牛佛區所轄永新鄉撤銷,它們先后并入牛佛鎮。牛佛區在2001年撤銷前,轄1鎮3鄉,即牛佛鎮、廟壩鄉、回龍鄉、王大山鄉。其時,東與隆昌縣桂花井鄉、黃家鎮相連,西與自貢市大安區何市鎮、永嘉鄉、新店鄉連接,北與內江市龍門鎮、黃石鎮、中山鎮接壤,南與富順縣瓦市鎮、獅市鎮毗鄰。全區南北長28公里、東西寬10公里,面積130.92平方公里。人口有3.98萬戶,13.5萬人。2001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富順縣牛佛區撤銷,所轄王大山鄉并入牛佛鎮。同時,廟壩鄉、回龍鄉分別設為鎮。

2005年8月1日,牛佛鎮由富順縣劃歸自貢市大安區行政管轄。

3 商貿重鎮

位于沱江下游的牛佛古鎮,扼水陸交通沖要,上通資簡(資中、簡陽),下達瀘渝(瀘州、重慶),自古以來就是沱江流域的一個大碼頭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這里規模和氣派超過普通的小縣城。沱江流域主要的大碼頭,素有“上有趙家渡,下數牛佛渡”之說。

牛佛地區物產豐饒,在清初即成為富順縣最大的甘蔗作物區,并與四川蔗糖主產區內江連成一片,逐步形成了近代土法制糖的作坊工藝和規模化生產。清末至民國,牛佛地區食糖產量占全縣食糖產量的一半以上。內江糖區所產紅糖銷往川內外,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通過沱江運抵牛佛轉銷。

18世紀中期后,牛佛古鎮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發展,這與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水陸交通樞紐地位有密切關系。20世紀50年代成渝鐵路通車前的數百年間,牛佛古鎮的水陸交通樞紐地位尤為突出。

陸路,牛佛渡是川南與川東來往的東大路樞紐,是自流井井鹽外運的重要口岸。因井鹽運銷的帶動,牛佛古鎮在明清井鹽生產鼎盛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自貢鹽場的食鹽經陸路運銷下川東(含重慶),須從大山鋪運抵牛佛渡囤積或轉銷。乾隆十八年(1753),清廷設鹽稅關卡于牛佛渡,專司征稅查私。

川南樂山的絲綢等運銷下川東;川東榮昌、永川、重慶的百貨,以及隆昌的煤、白馬廟的紙運銷自貢、樂山,因為沱江阻隔,東來西往都須在此短暫停駐。那時,每日可見,牛佛大道上人擔馬馱,絡繹于途,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沱江是川西到川南,經瀘州入長江、下重慶、出湖廣的快捷航道。川西平原的大米銷往自貢鹽場,必在金堂趙家渡用木船運到牛佛鎮米行。趙家渡船幫常有上百艘船往返兩地。內江地區吳家鋪木船幫的幾十只載米船也是常年來往不絕。牛佛古鎮沱江江面每日可見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景象。每到傍晚泊船時間,只見帆檣如林,人聲鼎沸,有時連河心也泊有船只,連成水上鬧市。河灘上,除洪水季節,春、秋、冬三季都搭設有兩條棚戶街,晝夜為船民服務。

沱江渡口更是渡船穿梭,熱鬧繁華。沱江由北向南流,截斷了東大路的陸上交通,在沒有橋梁的年代,就靠“木船橫渡”把它聯結起來。當時,牛佛古鎮有3個渡船碼頭,分別是魚市口正碼頭、沱灣碼頭和沙灣碼頭。魚市口正碼頭共有木船五六十只,它們大小不同,分渡人和渡畜。其中,義渡會大型渡船16只,私營專載騾馬的渡船10余只。沱灣碼頭有木船20余只,沙灣碼頭船只較少。從早晨天明開渡,晚晌“二更”收渡,每天運送12小時左右。如遇急事,則不受時間限制。過江后,人、畜還要從牛王山側的兩條石板大路分流,以免路上擁擠。這種景象在一般場鎮是見不到的。牛佛橫渡日運量數以萬計,年運量達380萬人次以上。

基于以上原因,牛佛鎮的貨物常年堆積,交易頻繁,遂有“扯不空的牛兒渡,塞不滿的大山鋪”的民謠。清代,牛佛鎮已經成為具有資本主義雛形的商貿大鎮。清末民初,牛佛古鎮的資本主義經營特色更為明顯,錢莊、堆金會、當鋪發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比富順縣城還早建立的現代銀行機構——牛佛渡中國銀行于1931年就在賀樂堂設立。還有批發經營食鹽的鹽幫以及分別經營大米、食糖、煙絲的米行、糖幫、煙幫等,門類之全,遠非其他小場鎮可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陶县| 庆云县| 小金县| 陕西省| 都昌县| 三门峡市| 寻甸| 潜山县| 武穴市| 包头市| 福清市| 威远县| 三原县| 桃园县| 甘孜| 罗城| 靖边县| 特克斯县| 南丹县| 广东省| 江口县| 洪洞县| 金溪县| 东兴市| 安阳市| 平和县| 文安县| 双城市| 渝北区| 故城县| 伊通| 沽源县| 汕头市| 盐城市| 伊金霍洛旗| 邵阳市| 涿鹿县| 黎城县| 分宜县| 临高县| 松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