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川史話(中國史話·社會系列)
- 徐廣國主編
- 1144字
- 2019-10-14 10:02:21
6 李繼遷攻占靈州及懷遠鎮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鑒于歷史上“方鎮之重,主弱臣強”的經驗教訓,宋朝始終把加強中央集權、鏟除地方割據勢力作為鞏固國家的根本方針。首先,宋朝先后對南方諸國和北漢用武力征服,成功結束了唐末以來中原分裂的局面。隨著北漢的滅亡和對遼戰爭的暫停,宋朝的削藩政策開始對準自唐末以來就盤踞于夏州等地的黨項族武裝定難軍。太平興國七年(982),定難軍留后李繼捧不為黨項貴族所容,被迫率親屬入朝至汴京,獻出定難軍所轄銀、夏、綏、靜諸州。但宋王朝對夏州黨項貴族勢力估計不足,李繼捧族弟李繼遷不愿投宋,開始圖謀夏州李氏割據勢力的復興。
李繼遷系黨項族首領銀州防御使李光儼之子,其高祖是拓跋思恭弟拓跋思忠。李繼遷于宋建隆四年(963)生于銀州無定河,史稱其“生而有齒”“勇悍有智謀”。宋太平興國七年(982),李繼遷年方二十歲,正逢李繼捧入朝獻地,夏州黨項割據勢力面臨消亡之際,他謊稱乳母死,帶人逃出銀州,至夏州東北三百里之地斤澤(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察汗淖附近),開始網羅散亡部眾,以黨項民族復興為號召,展開了反宋自立戰爭。李繼遷利用宋遼之間矛盾,通過稱臣和聯姻的方式,實施“聯遼抗宋”的戰略,扭轉了不利局面。宋淳化元年(990),在被遼封為西平王后,李繼遷出兵占據綏、銀二州。宋王朝不得不對李繼遷實行羈縻政策,重新任命他為定難軍節度使。為了進一步擴張勢力,李繼遷把進攻的矛頭指向靈州。靈州早在唐代已成為我國西北軍政中心和交通樞紐。以靈州城為治所的朔方,到天寶年間已成為唐朝最大的軍鎮,有“天下勁兵在朔方”之稱。唐太宗曾親至靈州接見內附的突厥、鐵勒諸部。“安史之亂”時期,唐肅宗在此登基。唐宋時期,靈州還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被稱為“靈州道”,是中原地區通往河西走廊與西域的橋梁和紐帶。
宋咸平五年(1002),李繼遷集結重兵攻陷靈州,殺靈州知州裴濟,改靈州名為西平府而都之。李繼遷占據靈州后,認為此地“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便命其弟李繼瑗和牙校李知白等,督領民眾在靈州建造宮室、宗廟,設立官衙,遷徙宗族,這里遂取代夏州成為其新的政治中心。
在攻陷靈州之前,為了掃清外圍障礙,李繼遷派兵攻占靈州外圍重要堡寨。咸平四年(1001),李繼遷攻占屬靈州管轄的懷遠鎮。懷遠鎮就是原漢代所修筑的北典農城,也就是銀川市的前身。十六國時期,大夏國王赫連勃勃將北典農城更名為“麗子園”。北魏時期,在原漢北典農城基礎上置懷遠縣,隸屬靈州。唐高宗儀鳳二年(677),懷遠城因黃河河道西移受到損壞,故于第二年在故城以西15里“更筑新城”,即今銀川興慶區所在地。李繼遷奪取懷遠鎮和靈州后,把靈州城內居民遷到城外,不久,又悉數遷徙到懷遠鎮。增加人口的政策,顯示早在李繼遷時代,西夏就開始了對懷遠鎮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