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跋
《述略》既成,尚有不得已于言者。第一,凡學功夫,必從明師口傳心授,先學其形,不斷改正,以入其神,方可攀登技術之頂峰。若以為既有書載,可以依之無師自通者,則是大誤也。因在鍛煉過程中,其中之規矩法度、變化轉移等,不勝其繁,凡此皆非明師相機指撥不可。而此《述略》不過可作師傳之印證資料耳。其次,余于《評價》之中,雖舉太極、八卦、形意以與金家并論,尤推尊太極一功,但切勿認為學功夫非太極不可。須知一派有一派之特長,只要能得明師指引,逐步深入,自然“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閫透長安”,俗語所謂“行行出狀元”也。試就《回憶錄》中之諸師小傳以觀,則金家功夫之技也近夫道矣,甚為明顯,豈輕淺浮躁學而無恒者之所能窺其萬一耶?!故若有能緣遇之者,千希身體力行,重道尊師,虛心求教。一得真實受用,則于身于心,暢快無涯,即此已是人生之莫大幸福矣,豈小可哉!
庚戌(公元1970年)古六月重錄再及
補遺
梁平方言,稱功夫為“活路”,如金家功夫亦名金家活路,余門功夫又名余門活路,活路者即日常生產勞動之俗語,而以練功名之者,蓋謂練功必似生產勞動,既勤且恒,方有收獲也。
(伯父囑我深自秘惜,不要外傳。1976年8月24日于忠縣九亭塹口山頂張家祖屋謹錄,是日滿17歲。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