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紀人
- (英)艾琳·鮑爾
- 932字
- 2019-01-03 17:57:38
作者的話
有的時候,社會史的敘述會過于抽象、模糊而受人詬病。無論是對于領導還是學生,社會史中缺乏個性鮮明的人物,遠不及政治史引人入勝。然而,事實上,無論是要再現普羅大眾的生平,還是為諾曼底公爵或埃諾的菲利帕書寫史詩,歷史上的素材都浩如煙海。平凡的人生也許并不華麗,但也生動有趣。在我看來,社會史尤其適合描寫人物:歷史學者們崇尚莊園制度發展或者中世紀貿易情況,但刻畫人物的中世紀歷史也許更容易在普通讀者的心里獲得重生。歷史唯鮮活而有價值。詩人梅特林克所謂的“萬物不死”正是每一個歷史學家的座右銘。有人認為歷史只關乎逝者,也有另一種觀點提出歷史只關乎政治運動和條款。后者看似與工人階級息息相關,比前者更具有血肉之軀的感情,實際上卻使歷史更加死氣沉沉。正是這些不視歷史為活物的觀點將歷史書籍驅逐出了普通人家的書架,唯有歷史小說能占有一席之地。
接下來,我將再現中世紀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并展現不同的史料:波多(Bodo)代表農民的生活,即早期典型莊園中農民的生活;馬可·波羅(Marco Polo)是威尼斯商人,與東方貿易;艾格倫蒂娜夫人(Madame Eglentyne)在修道院的一生;巴黎中產階級主婦的日常,以及中世紀時期人們對女性的看法;英國商人托馬斯·貝森(Thomas Betson),主營羊毛交易,與英國最大的貿易公司斯塔普勒公司(Merchants of the Staple)往來頗多;還有在東安格利亞經營服裝生意的托馬斯·佩科克(Thomas Paycocke)。除馬可·波羅外,其余五位都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我所用的史料包括莊園主的賬本、旅行者的傳聞、主教的記錄、家規家訓、家信、貧民習藝所、黃銅紀念牌以及遺囑等。本書最后,我附上了一份資料來源表,說明自己所用的史料從何而來,并添加了附注及參考文獻。我希望,自己這一微不足道的行動,能讓“溘然長逝的先輩”獲得重生,讓一兩個領導或者想從人物刻畫視角了解中世紀社會、經濟生活的老師感興趣。
感謝我的出版商Messrs. Methuen and Co.允許我將自己另一本作品《科格夏的佩科克》(The Paycockes of Coggeshall)融入本書第四章之中。感謝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允許我在第三章中援引自己在《中世紀英國女修道院》(Medieval English Nunneries)論文中的部分內容。我還要感謝我的朋友M.G.瓊斯小姐和劍橋哥頓學院的H.M.R.穆雷小姐,她們為本書提出了珍貴的建議。此外,感謝我的姐姐洛達·鮑爾小姐編輯本書的索引。
1924年5月
艾琳·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