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多拉快跑(求推薦,求收藏)
- 航天霸主
- 快舟
- 2622字
- 2018-12-29 18:35:29
幾個月不見,個頭不見長,八卦腦補能力倒是越來越強,章昭只能搖頭。
解釋:“別亂說,里面那位可是蘇館長的大孫女,這棟別墅的主人,我們兄妹兩只是借宿,她現在還得把我叫叔叔,差著輩分兒呢?”
招手把章曉秋叫到旁邊,好生囑咐之后,這才算放心。
可是,問題又來了,年輕的章曉秋有些不明白:
“那她把你叫叔叔,我是不是也得......”
說實話,現在還真無法回答這個略顯燒腦問題,但索性也不想那么多,左右不過是一個稱呼而已,怎么方便怎么來。
拖著箱子走前面:“你們怎么稱呼,到時候自己私下商量就好,先進來吧。”
“這是蘇珊,中文名:蘇姍舞。”
“這是章曉秋,英文名......”
英文名好像還真不知道,撓撓頭,示意坐在沙發另一頭的章曉秋,來個自我介紹之類。
曉秋:“沒有英文名,直接叫我曉秋好了。”
高中時期,早已經被那魔性的國際交換生“李華”瘋狂洗腦,在章曉秋看來,更加正式的書面通訊都可以用漢字拼音做英文名字來互相稱呼,私下口頭稱呼不應該更簡單嗎?
互相介紹認識后,章昭卻突然接到來自學校的電話,不是張教授,也并非劉航學、付才,而是僅僅只有過一面之緣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教授馬特蘭。
電話里說不清楚,長短也只能了解個大概,但章昭知道,這事兒確實很關鍵。
打招呼后,馬上出門往學校飛奔......
曉秋:“我哥最近在干啥,訪問學者不說是很輕松嗎,怎么搞得還跟打仗似的,以前在飛院的時候,他做事兒都沒這么上心。”
作為親人,章昭的反常之處自然被章曉秋一眼看出。
而要解答其中疑惑,現在必定是蘇珊來,他對斯坦福、伯克利兩邊的Mini火箭大獎賽參賽團隊都還相對算是比較了解。
正好嗎,這次章昭沒在,才跟章曉秋說道起來。
暫時不提兩女人之間的事,章昭之所以一路飛奔,原因不為其它,自然是為了火箭發動機。
馬特蘭教授的辦公室已經有好幾位章昭認識,又或者不太認識的中年講師、教授,大家似乎都已經研究討論有那么一會兒了。
斜靠在大木桌上面是塊白板,馬特蘭教授用馬克筆在上面寫了些什么。
也沒看到剛進來的章昭,只是繼續講述:“所以我認為,關于電泵循環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方案必須要分別給液氧泵、煤油泵各自配一臺電機,而這才是發揮它優勢的核心所在。”
章昭來的比較晚,之前討論時候沒聽到,但通過白板上寫畫的示意圖,以及部分關鍵字,其實多少也能看懂。
關鍵詞:
【2.6-2.7混合比】
【電控、電調】
.....
到了這里,章昭默默地退出教研室外面,靠在走廊石柱上,閉眼思考其中精髓之處。
大概五分鐘過后,又才轉醒過來。
喃喃自語:“原來如此,確實還挺有道理,終歸還是太過于墨守成規了,明明都已經用了電泵循環這種全新的技術方案,為何還要按照燃氣渦輪泵總體布局方案走?”
越想越覺得之前太傻,做設計的嘛,終究還是要思維靈活些才對。
再次開門,邁步進入教研室,發現里面討論已經結束,原先都還在安安靜靜地分析著設計方案,現在章昭打開門,動靜自然不會小到哪里。
見眾人都抬起頭,齊刷刷地看著自己,章昭點點頭,直接說起這次的討論。
對前方馬特蘭教授報以微笑:“教授的方案很有道理,比我使用一臺電機同時驅動兩個推進劑泵要簡、高效很多,省卻了之前設計中的煤油泵減速器設計,而兩臺小功率電機方案所帶來的減重效果應該也會很不錯。”
其實豈止是發動機減重這么簡單,既然是雙電機分別驅動雙電泵,那肯定就可以通過電調技術來精確控制兩泵系的轉速,從而保證讓液氧、煤油能以最佳混合比泵入燃燒室。
只有在最佳混合比的條件下,讓推進劑燃燒的充分,才不會出現大面積推進劑浪費。
每一克推進劑都充分利用起來,沒有哪怕一克燃料被浪費,那發動機的比沖數據才會達到理論設計的最大值,
與之相比之下,章昭之前采用“單電機串聯雙泵-煤油泵減速”方案,其實就達不到最精確的控制效果。
也許兩種方案的推進劑混合比差距只有0.01,但是!
如果把差距放大,將這不起眼的0.01帶入到火箭起飛的推進劑總量計算,那情況肯定就不一樣了。
一般來說,真正要發射載荷入軌的火箭,其燃料占比都是起飛總重量的80%以上,即便是一枚10噸起飛重量的小火箭,它至少也有8噸以上的推進劑重量。
只拿這8噸推進劑來說,混合比多精確0.01,就意味著它可以節約出20KG的推進劑。
如果將這節約出來的20KG推進劑重量換成運載載荷的話,那可真就不一樣了。普遍來說,國際市場上的火箭載荷入軌報價平均都是每公斤一到五萬美元之間,根據不同軌道高度、火箭大小進行上下浮動,那這多發射20KG載荷便意味著多好幾十萬美元的收入。
對于十噸的小火箭而言,這筆錢雖然不多,但也絕不是輕易就可以忽視掉的。
能來到教研室分析設計方案的,幾乎都屬于業內精英人士,大家都很清楚,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數字背后卻蘊含巨大地機會,只要愿意去扣,最終得到的結果普遍都不會差到哪里。
在航空航天領域,扣重量一直都是人們持之以恒的追求,永遠不會改變。
馬特蘭教授很滿意章昭從善如流的態度:“既然如此,那就修改之前交給生產部門的設計圖紙吧,重新對電泵部分進行設計?”
章昭:“改,必須要改!”
既然連公司都注冊了,未來也是打算把商業航天這條路走到黑,那么像現在這種事,肯定就要學會習慣,因為它會時不時的發生。
在以前,章昭只是做火箭生產和總裝,對設計這塊了解并不多,這次要撿一個軟柿子捏,也算是初步對這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緊接著,眾人一起發力,又是各種計算和仿真。
不出所料,采用兩電機分別帶動兩臺電泵的方案,單是在硬件層面來說,其實還要比之前簡單了許多,除卻減速器之后,兩臺泵都是直接跟電機做剛性連接,以后的泵功率全靠電調電控系統處理。
之前章昭一口氣采購十臺80kw功率的無刷電機,而現在,似乎也用不上了。
因為新方案經過優化之后,采用兩臺35kw的電機就夠用了,總共加起來是70kw,比之前計劃的80kw確實要少了一些,而這又連帶著電池組也能減輕好幾公斤。
所以說,扣重量嘛,其實就是這樣慢慢弄下來的。
事情不到最后,誰也不知道火箭的干質比能夠達到什么級別,畢竟商業運載火箭跟以往的航天運載火箭的設計思路就不一樣。
以前的火箭、航天飛機,大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各方面余量都放的是比較寬。
現在進入商業航天時代,衡量一款火箭成功與否,最高標準是看它盈利能力,而為了盈利,為了最大載荷,各方面的重量自然是越扣越好。
秉承這種思路設計出來的火箭或許會安全性欠佳,以后不大可能被用于載人航天工程,但那又如何,載人航天本來就只是航天運載的一小部分,做商業航天,主要還是看貨運市場。
在貨運市場,亙古不變的鐵律只有一條:
多拉快跑!
想到這里,章昭也都是情不自禁的笑了,擱以后,東太平洋宇航技術公司的企業核心文化就有了。
必須是“多拉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