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兵力暴漲
- 史上最強大昏君
- 慢吞吞的烏龜
- 2052字
- 2019-11-29 06:00:00
“這里是兵部,大家都保持克制,不要在亂嚷嚷。我們是來報國的,不是為朝廷以及兵部添麻煩的。都站好了,大伙不要擠。上陣殺敵最重要的就是軍紀,沒有紀律就算有再好的武器盔甲,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士兵。”
人群中有人大喊。
站在兵部大門口的兩名士兵,看著前面一望無際的青壯,感覺有些發懵。就在剛剛已經做好,這些人沖擊兵部的準備。可想不到一轉眼,就發生了逆轉。他們不僅沒有沖擊兵部,反而自發排列成長長的隊伍,對著里面翹首以盼。
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感覺怪怪的。
“爾等聚集在這里所為何事?”
簡勇急匆匆走來,看著外面一望無際的青壯們,倒吸了一口涼氣。當所有人都安分守法的時候,獨立的個體就有些微不足道。可當他們以另一種姿態出現的時候,卻又醞釀著排山倒海的力量。
假若局面失控,諾大的兵部建筑群落,就會在他們的沖擊下化為灰燼。
“孤竹賊寇就在城外,請大人開恩,準許我們參軍上陣保家衛國。”
站在最前面的青壯對著簡勇說著。
簡勇愣在原地,久久沒有從這句話的意思中反應過來。參軍?上陣殺敵?保家衛國?他們不是來發泄怒火,而是主動提出,為國效力。究竟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眼前的狀況?。
“上陣殺敵不是小兒嬉戲,你們可想清楚了?”
雖然不知道原因,但身為兵部侍郎,此刻兵部的主事人。立即明白了,接下來做什么,最為有利。面對三十萬孤竹大軍,薊都并沒有看起來這么軟弱。只是它的實力,全部都處于沉睡的狀態,這才感覺軟綿綿沒有力道。
百余萬人口足以吞沒一切,讓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孤竹大軍吞下苦果。
“大王仁慈,不僅把我等財物登記在冊,還授予加班費。我等若是不知好歹,豈不是是非不分?。”
“對、愿共赴國難,擊退孤竹賊人。”
“算我一個。”
“算我一個。”
群情激動。
長長的隊伍從前面走來,雖然聲音很嘈雜,但能看到一名名挑著糧食的百姓。他們從四面八方匯聚,滿臉期待的看向兵部。燕國是燕國人的燕國,假若孤竹軍破城,彼時豈有命在。
大王既然已經表態,所有東西都登記在冊。假若在大戰中受損,也能拿到對應補償。故而徹底斷了心中最后一絲擔憂,紛紛云集兵部大門的外面。
“我是燕人,我父親是燕人,我爺爺是燕人,我爺爺的爺爺還是燕人。我們家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都是燕人。身為燕人,看到孤竹賊子已經欺負到我們的家門口,難道大家還能視若無睹嗎?”
“老朽雖然年紀大了,但家中還有少許余糧,愿捐給將士們食用。”
“我們也有一點余糧請大人收下。”
“……”
簡勇有些發懵,半天沒有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么情況?為什么百姓會如此積極?燕國養百姓數百年,萬民歸心自然不用多言。特別是薊都百姓的拳拳愛國之心,也讓人驚嘆。但他們的熱情,也未免太大了吧。
“何為加班費?何為財產登記在冊?”
身為兵部主事人,簡勇雖然不明白答案,但卻并不妨礙抓到事情的關鍵點。于是對著身邊一名官員詢問,雙目中露出期待的目光。百姓能這么熱情,根源一定就在這里。
“下官這就去戶部詢問。”
官員躬身回復。
看著激動的人群,簡勇雙目中閃爍著光芒。能得到百姓鼎力相助,別說三十萬孤竹軍隊,就算他們傾國而出來又如何,依托薊都也有一戰的決心和資格。
廣袤而又肥沃的東部疆域,能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讓擁有百余萬人口的薊都,成為一座舉世矚目的巨大兵營。
……
“阿嚏……”
劉聰伸手擦了擦鼻子,感覺涼颼颼的,好像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將發生。認真思考這段時間的所作所為,好像沒有什么毛病。不僅如此,還鉆了系統漏洞,以強硬手段定下發加班費的制度。
甚至為防止系統翻盤,讓戶部的人把所有百姓財產登記在冊。至于說有什么后續動作,這完全是瞎話。無非是想以各種手段,讓戶部把國庫弄空而已。
等明天我就下旨,讓戶部的人挨家挨戶看看,百姓家里是不是有什么東西損壞了。比如說米缸里面的米,然后及時賠付。這樣一來,糧食不就順利灑到了千家萬戶。
當倉庫沒有糧食后,這座城還怎么守?國破家亡不就是眨眼間的事情。
“大王、兵部急報。”
高耀急匆匆走來,臉上露出濃濃的笑意,好像有天大的喜事已經發生了一般。
劉聰心中的不祥滾滾而至。
“百姓感念大王恩德,紛紛踴躍參軍。兵、戶、工三部緊急協商,擬定二十萬預備軍預案。共分十批,進行緊急訓練。預計第一批兩萬預備軍,在三天后會具備一定戰斗力。與此同時工部下屬作坊,連夜召集工匠生產弓弩。以薊都的人手和條件,最遲一個月,二十萬預備軍都能成為合格弩兵。”
“這件事情他們居然就在私底下決定了?”
劉聰的臉色有點不好看。
不對啊、這劇本是不是拿錯了?我是大王,他們怎么可以通過我擴軍?這種大罪,就不怕我要了他們的命嗎?不行、這群人太能干了,必須想辦法把他們撤掉。
“大王息怒,事急從權。數萬百姓前往兵部請愿,若稍有遲疑恐怕會生出變故。況且百余萬百姓,更是拿出家中所有的財物交給朝廷。故此工部、戶部以及兵部,才立即做出答復。而且制造弓弩的物質也不是從國庫調撥,是百姓自愿拿出來的。”
高耀喜滋滋的說著,這件事情諸位大人并沒有做錯。就算大王在場,恐怕也會頒布一樣的旨意。機會稍縱即逝,既然民心所向,自然順水推舟。
他們畢竟是各部的主事人,又加之東宮舊臣的身份,這點權利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