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127. 項目完成
- 最囧學霸系統
- 劉純
- 2073字
- 2019-05-14 07:00:00
“好的。”收到任務,楊秀渾身充滿干勁,之前一直在楊晨韓笑面前表現出一副懵懂無知的樣子,微弱的自卑感涌上心頭。現在是在他們面前表現自己所學的時候,取了少量銅粉,出了藥品室,經過了幾個科室,來到放置XRD設備的房間。
熟練地操作設備,不出15分鐘,銅粉的XRD譜圖就在電腦上清晰地呈現出來。以前,她看到這些譜圖,充滿吃驚,現在再看到,覺得無所謂,見怪不怪。
另外,楊秀自告奮勇地給出了銅粉的SEM和TEM照片,至此,楊晨完全相信他們有能力自主開始進行測試。
接下來的工作很枯燥,不斷試錯。用不同直徑的銅粉和二甲基硅油進行配比,楊晨把這些工作分配給他們。韓笑及時將這兩種樣品購買回來,每進行一種配比,他們就用導熱系數測試儀測試并記錄,試圖找到一種最高導熱系數的樣品。
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楊晨查看經費,花了5000塊不到。向上面申請給他們每個月2000塊工資,從項目經費支出。
2000塊工資對參加課題研究的學生是筆不菲的收入,很多有個八百上千就很不錯了。當然,很多學生即便沒有工資,依然樂此不疲地投入到科研項目的研究當中。畢竟跟隨導師做科研項目,發表論文,這種榮譽感和成就感豈是發工資能夠比擬的。
楊晨預支給他們這么多錢的時候,他們兩人非常感激地看著楊晨。正準備說些感激的話時,楊晨抬了抬手:“我是個好心人,大家都這么說,不用計較,話題到此為止。”
聞言,他們把感激的話語強壓下去,彼此面面相覷,無言以對。
每兩天,能夠收到韓笑和楊秀提供的好幾組數據,這些試驗結果楊晨不太滿意,導熱系數還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看到他們提交上來的數據,楊晨陷入沉思。系統選擇用銅粉和二甲基硅油配比,他并未不假思索,對系統的提示進行過理論分析,為什么選擇銅顆粒?因為銅的導熱系數比二甲基硅油更高。
當然,不可能直接用銅,銅具有導電性,且密度大,導致手機太重。勢必經過配比達到一種比銅更高的導熱系數。
楊晨注意到,他們總是使用幾種不同的直徑的銅粉進行配比,只是中間的變量實在太多,比如,銅粉的直徑,銅粉的比重。
既然銅的導熱系數這么高,應該增加銅粉在二甲基硅油中的比例。第一袋銅粉顆粒的直徑是0.5~3.0μm,中間方差太大,不利于繼續研究。需要將范圍比較大的顆粒銅粉進行再劃分。
韓笑向楊晨反饋,試驗樣品快用完了,需再次購買,楊晨表示同意,給了5000塊經費。這次,他要求韓笑將銅粉顆粒的直徑讓廠家再劃分,把0.5~8.μm劃分為10個區間。
廠商成本變高,同樣價格買到的銅粉數量少了不少。
終于,他們共收集到500組數據,楊晨注意到一個趨勢,當顆粒比較大的銅粉占據二甲基硅油的體積分數的22%的時候,導熱效果最明顯。而當大孔徑銅粉顆粒超過這個體積分數的時候,導熱系數呈下降趨勢。
小顆粒銅粉似乎也可以填充進去,能夠增加銅粉與銅粉之間的接觸面積,理論上導熱系數更好。
楊晨興奮地告訴大家:“這一階段,我們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確定了一個變量,也就是大直徑銅粉的體積分數。確定這個變量后,另外一個變量容易多了。韓笑,你將0.5~1um直徑的銅粉按照不同的體積分數填充進去,楊秀,你將1~2um直徑的銅粉填充進去。相信不到一個星期,就能夠達到理想的配比值。”
果然,剛過去一個星期,便收到了好消息。對他們的數據進行處理后,楊晨畫出了分布規律圖,找到了最佳的配比。當銅粉總的填充體積為40%,1.5um以下的銅粉占總體積的20%,便是最佳配比。
兩個變量確認后,又花了一個星期,將表面改性石墨烯的填充比例數據完善,最終,他們得出,當石墨烯添加量為質量分數2.0%的時候,導熱硅脂的導熱系數為未添加石墨烯的2.4倍。
4月30號這天,楊晨宣告這個課題基本上結束的時候,大家如釋重負。
還有最后一環,這種導熱硅脂要應用到工業上,必須滿足相應標準。導熱硅脂的熱穩定性變得極為重要。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因為熱量導致導熱硅脂蒸發掉,那便不行。經過實際測量,這種導熱硅脂滿足國軍標。
電氣學院實驗室里,楊晨楊秀以及韓笑三人站在一張實驗桌前,上面擺放著手機的外殼模型,還有設計好的無線充電墊片。
楊晨把手機置于墊片上方,為手機進行無線充電。初級線圈、次級線圈、手機殼、充電座分別裝上熱敏傳感器,并事先填充好導熱硅脂。
取多款手機的平均值,四者溫度分別下降了9℃,8℃,9℃,9℃,滿足要求。
【叮,恭喜宿主完成任務,獲得6000點學霸積分,一次抽獎機會。】
“楊晨師弟,不,不應該這樣稱呼,應該叫你楊晨,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改進。”韓笑忍不住興奮道。
“楊晨,祝賀你。”楊秀笑道。
晚上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10:00,楊晨撥通胡院士的電話,告訴他這個好消息。胡院士剛上完課走在走廊上,聽到這個消息,腳步頓時停住,握住電話的手忍不住發抖,語氣顫抖道:“楊晨,我本打算每隔兩個月檢查一下你們的研究進度,還沒來得及檢查呢,你們就搞完了?”
“是的,運氣不錯,找到了最佳的配制數據,胡院士,您什么時候有空過來檢查一下我們的勞動成果?”
“現在。”
胡院士心中萬分激動,走路都輕飄飄的,無法想象這個項目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是如何度過的。
雖然不懂材料學,但是大體知道要研發一種新型材料,不是一個月能完成的,有時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更有甚者,研究個三五年后,發現世界上別的項目組已經趕在前頭搶先注冊了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