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是怎么來的?
說起連環畫,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吧?這個可以說是小時候必看的且最愛看的書了。它是一種以連續的圖畫來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書籍,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由于形式和題材比較廣泛,內容又多種多樣,因此,是老少皆宜的一種通俗讀物。
提起連環畫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那就說來話長了。關于連環畫的起源和前身,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和卷軸畫等時期,因為這些畫像石或壁畫就是用連續的畫幅來描繪故事或人物傳記的,已經具備了連環畫的特點,出現了連續的人物形象,構成了簡單的故事情節,再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與后來的連環畫形式十分接近。
到了隋唐時代,佛教大興,善男信女們紛紛用絹幡等形式來傳播佛教。在這些絹幡上面,既繪有圖畫,又有文字說明,常掛在道場或經臺兩邊,方便來拜佛念經的人閱讀和觀看。同時,民間還流傳一種通俗的講唱形式,名為“變文”,也是一段文字配一幅圖,用來講述佛經故事和民間傳說。

《隋唐傳》的連環圖畫
宋朝的時候,因為印刷術被廣泛使用,圖書印刷不再那么困難,于是,市面上開始流傳大量有插圖的書本,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書本里的精彩內容,受到市井百姓們的熱烈追捧。到了明清時代,這種插圖改用線描,畫得更加精細了,其中,在章回小說中的卷頭畫上了書中人物的被稱為“繡像”;如果每一回的故事都用圖畫畫好的則被稱為“全圖”;如果是在每一回章節內容前附有故事情節插圖的則被叫作“回回圖”。
清末、民國時期,連環畫開始迅猛發展。這個時候,石印技術的改革讓圖畫的印刷更為方便,再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各方勢力攢動,出現了很多報社和雜志社。報社和雜志社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增加信息的可讀性,便出版了涉及時政新聞的連環畫。這都大大促進了連環畫的發展和推廣。
后來,上海世界書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封神榜》《岳傳》等連環畫書,首次正式用“連環圖畫”命名。這之后,連環畫隨著時代的發展起起落落,但始終不可否認的是,寓教于樂的連環畫一度成為眾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重要的讀物之一,在普及歷史文化上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現如今,連環畫被日益更新的電子產品、激情熱血的日美動漫碾壓,不再嶄露頭角,但是,它依然如青青小草一般堅韌不拔地生長著,或是作為收藏品,或是正在經歷改革變身,總之,我們相信,連環畫這種延續千年的古老傳統藝術,還會有發光發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