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情商、氣場、影響力(暢銷4版)
- 穆臣剛
- 1672字
- 2019-01-10 17:01:10
“自知之明”是個好東西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我會感到高興或者不高興?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人們就在不斷地詢問自己這些問題,然而,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不過,人類一直不斷追尋著,因為人的天性里有一種自我探索的東西。
自知之明是人在社會中生存下去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在心理學中,自知之明就是自我認知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等。
對于一個成功的人來說,自知之明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這個人選擇什么樣的道路,以及是否能夠成功。那些取得過非凡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具有自知之明的人。
齊威王的相國鄒忌長得相貌堂堂,身高八尺,體格魁梧。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長得一表人才,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一天早晨,鄒忌在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長得確實不錯,就問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漂亮?”妻子回答:“您長得多漂亮啊,那徐公怎么能跟您比呢?”
鄒忌心里不大相信,又問他的妾:“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些呢?”他的妾連忙說:“大人您比徐公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鄒忌還是覺得自己親人偏袒自己。第二天,有位客人來訪,鄒忌陪他坐著聊天,就順便問客人:“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客人毫不猶豫地說:“徐公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鄒忌如此作了三次調查,大家一致都認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鄒忌是個有頭腦的人,并沒有就此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有一天,當他有機會和徐公面對面的時候,他對著鏡子才發現,果然徐公足夠光彩照人,自己與他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
后來,鄒忌自己總結,妻子和妾認為他好看是因為愛他,客人說他漂亮是在恭維他。這個故事中,鄒忌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沒有因為一再被夸贊,就認為自己真的比徐公好看,因為有自知之明,他才做了齊威王的相國。
并不是每一個人都總有自知之明,事實上,大多數人都被各種復雜的情緒蒙蔽而不自知。他們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么,想要朝什么地方去,于是,這樣的人一生都在碌碌無為中隨波逐流。這些人被別人忽悠幾次,就會被蒙蔽,以為自己真的就像他人所說的那樣出色和完美,從而失去自我。
不自知的人總是有讓自己滿意的理由。但須知自我陶醉比公開的挑戰更危險,自以為是者不足、自以為明者不明。要先自明,然后才能明人。
有一棟摩天大樓的老板,每個月都為昂貴的電梯修理費苦惱,樓很高,乘客往往等得不耐煩,一直連續按按鈕,電梯按鈕壞得很快。老板在電梯旁貼出很多告示,都沒有效果,最后他貼出懸賞,若有人能使乘客改變習慣,給予厚獎。
結果,一名心理學家在電梯門上裝了一個大鏡子,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因為鏡子能使乘客看見自己的樣子,只要一站到鏡子前,人們就立刻變得有禮貌了,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鏡子前都成了紳士、淑女,耐心等待電梯。
這個現象說明,很多時候人在不自知的時候,會做出一些過分的行為,當你讓他們在自知的情況下去面對時,也許這些行為就會有所改觀。那么,人應該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呢?
第一,通過他人來認識自己。一般來說,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可以窺見自己一斑,但是,這需要你有甄別能力,不要被部分人忽悠。要通過綜合的評價來判斷自我,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鏡中之我。
第二,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人會根據自己的記憶等慣常的智力活動,來認識自我,這是一種天性,另外,還會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不斷總結。這種方式要結合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進行,否則可能有失偏頗。
擁有自知之明,才能讓自己的人際關系更和諧,你知道自己會在哪里犯錯,就會有意識地避免,比如說你是一個直腸子的人,說話口無遮攔,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因為知道這個缺點,主動進行規避,就可能避免因此帶來的一些矛盾糾紛。由此看來,了解自己,擁有自知之明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成功點睛
自知之明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同時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如果你對自己的評價過高,就會陷入自大的泥沼,反之,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會出現自卑心理,這都會影響你的人際關系,降低你的情商,所以,想要高情商,要先學會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