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臺梭利養育5歲孩子
- (意)蒙臺梭利
- 2255字
- 2019-06-24 13:30:02
編者的話
瑪麗亞·蒙臺梭利博士是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是20世紀享譽全世界的杰出幼兒教育家。1870年8月,瑪麗亞·蒙臺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納地區的基亞拉瓦萊小鎮出生。父親是軍人,母親賢淑文靜,博學多才。
蒙臺梭利從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雖然是獨生女,但父母對她從不溺愛。幼年起她便自律自愛,獨立,同情弱者。13歲時,蒙臺梭利選擇米開朗琪羅工科學校學習數學,這在當時的女孩子中是很少見的。而她從這所學校畢業時,是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后來她學習了現代語言與自然科學,此后對生物學產生興趣,于1890年進入羅馬大學學習生物學。在學習生物學期間,她又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學醫。由于當時保守的歐洲社會是沒有女子學醫的,她的決定不僅遭到父親的反對,而且不被當時的教育體制所允許。但蒙臺梭利憑著堅強的意志和不斷的努力做到了,獲準進入醫學院。1896年,26歲的蒙臺梭利獲得羅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也許由于她自己的選擇從來都遵從于興趣,才有她后來的“教育要根據孩子興趣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的理論。
畢業后的蒙臺梭利成為羅馬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精神科臨床醫生。由于當時殘疾和智障兒童的治療是在精神病院進行的,蒙臺梭利的工作就是治療這些兒童。蒙臺梭利對這些孩子發自內心地同情,認為他們不該被關在這里,他們所受到的粗暴對待是導致他們智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她對智障兒童教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心去幫助他們。在長期的研究與實踐中,蒙臺梭利總結出:兒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這一認識使她能夠從一位成功的醫生最終轉變成一代偉大的教育家。因為她發現,智障兒童雖然比同齡孩子差,但與更小的孩子在智力和行為能力上有許多共同點,自己為特殊弱勢兒童設計的教育方法一定也適用于正常兒童。
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圣羅倫斯區建立了第一個“兒童之家”,她特意選址在羅馬最貧困的地區,招收3~6歲普通兒童,用自己獨創的方法加以教育。結果是驚人的:那些貧寒家庭的兒童,經過她幾年的教育,全部成為聰明活潑、舉止優雅、自信自強的孩子,心智較之前有了巨大改變。她這套教學方法立刻轟動了意大利甚至歐洲其他國家。到20世紀40年代時,蒙臺梭利學校已遍布世界各地,僅美國就有2000多所。
1952年5月6日,82歲的蒙臺梭利在荷蘭去世。她的傳記被列入12位“幫助世界的人們”傳記叢書。她曾3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英國教育家稱贊她為“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美國教育家稱贊:“當前討論學前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國教育家這樣評論她:“在教育史上,能像蒙臺梭利教育法如此舉世矚目的并不多見。”雖然經過了近百年,但她的名字和她革命性的教育觀卻延續下來,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蒙臺梭利提出兒童發育“敏感期”的觀念,認為無論是行走、語言、繪畫,或是音樂、數學,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敏感期,孩子在這一時期具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并且能輕松學會任何他們渴望學習的事情。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對他們加以引導,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沒有到達敏感期,任何逼迫的學習都是徒勞的,而延誤了時機,則會對兒童的發展造成障礙。
從出生到3歲,兒童會積極、專注且自發地吸收外界的一切印象。這期間的吸收,完全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下。也就是說,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學習,他們吸收了周遭種種的習慣、風俗、生活習態等,并在他們的心中根深蒂固。這種特殊的精神狀態,蒙臺梭利稱為“有吸收力的心靈”。
在3~6歲之間,兒童已發展出有意識的心智,可經由雙手從外界環境中汲取經驗。這時,兒童的感覺器官會變得十分敏感,透過感官所感覺到的事物,逐漸完成兒童的精神發展。因此,成人應該跟隨孩子的興趣去幫助他們學習,而不是強迫他們學習或是強行灌輸知識。
到目前為止,蒙臺梭利的著作已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中國也有多種對蒙臺梭利著作進行翻譯、簡寫或改編的作品,但是按照兒童階段發展進行編譯的比較少,尤其是對學齡前兒童按年齡階段進行編譯的則更少。為了傳播蒙臺梭利的經典早教理念,我們將蒙臺梭利的經典學術名著按照年齡階段進行全新通俗化編譯,策劃出版了本套“蒙臺梭利早教經典分段育”系列叢書。我們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對內容、結構進行了梳理,按照不同年齡段進行編譯,這樣做的目的是:
◎幫助讀者根據自身情況更直接地獲取相關知識;
◎減少閱讀障礙,使讀者享受輕松的閱讀;
◎基于不同年齡,掌握蒙氏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本套叢書主要針對兒童早教,包括1~6歲六個年齡階段,每個階段的敏感期、學習的重點、教育的核心等皆不相同,據此,書中會給出蒙臺梭利所倡導的不同教育策略和智慧。并且,在每本書的最后,我們還附上了根據蒙氏理論與中國兒童實際生活環境編寫的早教游戲訓練,旨在幫助讀者將書中的理論更好地運用在實踐當中。
讀者既可以按照年齡階段來進行閱讀,也可按照問題進行閱讀,這會減輕讀者的閱讀負擔,節省時間和精力。但是,讀者在閱讀時需要注意,由于個體差異的關系,每個兒童的發展階段并不能依年齡來強制劃分。但前期的發展必為后期發展的基礎,發展的過程是無法以跳躍的方式來進行的。這要求我們既需要有針對性的閱讀,也需要對孩子和蒙氏教育有整體性的了解。
希望本書的內容可以對讀者朋友的生活、學習或工作有所幫助,這將帶給原作者及編譯者最大的滿足。在本書的編譯過程中,得到了李好、李值、焦婷、劉斌、楊婷、劉紹勇、劉晨希的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當然,本書肯定還會存在不少問題,再次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劉妍
2015年冬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