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臺梭利養育4歲孩子
- (意)蒙臺梭利
- 2019-06-24 13:26:03
第1章 天才的秘密
MONTESSORI BRINGING UP YOUR 4 YEARS OLD CHILD
·1· 4歲是認知發展的關鍵期
兒童的大腦吸收文化的年齡要早于我們的想象,而兒童獲得知識的方式則來自與運動有聯系的某些活動。
在自然規律的影響下,4歲的兒童會努力在周圍環境中尋找一些有益的經驗。他們使用手,一方面是滿足實踐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獲取知識。當把兒童安排在我們為他們布置的新環境中時,他們的表現十分出乎我們的意料。他們看起來更快樂,他們會興致勃勃地去做事情。即使長時間做一件事,也不會感到疲憊。他們的頭腦似乎變得靈活了,他們對知識也充滿了更加強烈的渴望。這些變化一般出現在書寫爆發期之后,給兒童帶來了更多的樂趣。
強烈地渴求學習詞匯
在我所創立的學校中,起初在這里工作的老師受到的教育不多。他們把很多寫在不同卡片上的單詞拿給孩子讀。但沒過多久,他們就覺得自己的詞匯量不夠了。他們只知道一些關于周圍事物的詞匯,可孩子還希望學到更多的詞匯。所以我開始找一些相對專業的詞匯,比如多邊形、梯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名稱。之后,我繼續給他們寫出溫度計、氣壓計這種更專業的詞匯。再后來,我還把一些植物學方面的詞匯教給他們,比如花冠、花萼、雌蕊、雄蕊等。孩子們總是充滿熱情地去學習,之后又提出學習更多詞匯的要求。有時候,我們帶孩子到戶外去,他們竟然會跟老師說出各種各樣汽車的名字,甚至有些車連老師都不認識,這讓老師非常尷尬。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強烈地渴求學習詞匯,而且對學習完全不知疲倦。可是一旦進入下一個階段,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兒童進入其他能力的關鍵期,吸收新詞匯對于他們來說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注意到,兒童在這段時期學習的詞匯會讓他們一生受用。從他們8~9歲開始上學起,他們就能夠自如地使用這些詞匯。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兒童學習語言的最佳時間段是3~6歲。
其實,書寫爆發期并不是會爆發出什么東西,從表面上看它就像“火中的一縷輕煙”,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爆發發生于人們的內在個性。其實,人們的內在個性就像一座還未爆發的活火山。從表面上看,它很平靜,沒有變化,而它內部的巖漿總有一天會劇烈地迸發出火焰來。于是,專家可以通過火山噴發時的火焰形態和它噴發出的物質,去研究地球的內部形態。
然而,我們來認真地進行下一步思考:有意義的語言是以什么為基礎的呢?不就是語法嗎?成人和兒童說話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語法規則。4歲的兒童正處于完善自身語言機制、擴大詞匯量的過程中,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能給他們一些語法方面的幫助,對他們的語言發展是很有好處的。我們可以通過教授語法來幫助他們進一步熟練掌握自己正在學習和吸收的口語。從以往的經驗中我們發現,語法能引起兒童興趣的時候是最適合教兒童語法的時機。兒童在第一階段(0~3歲)以無意識狀態學習語法,而現在他們要有意識地對自己進行完善。另外,我們還發現,兒童可以在這個年齡段學習很多新詞匯。他們對詞匯具有的一種特殊敏感性能幫助他們自然而然地積累大量的詞匯。
這是兒童詞匯量發展最快的時期,很多試驗都為此提供了證明。這一時期的兒童好像對學習新詞匯充滿了渴望。如果得不到幫助,他們的學習就會進行得很吃力。因此,我們也應該系統地對他們進行詞匯的訓練,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具有極強的接受能力
我們給兒童準備了一些大小合適的小物件,以方便他們使用。當兒童發現自己置身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時,他們產生的反應讓我們感到意外。當然,我們成人也需要進行一定的努力,去解釋它們的意義,來促進這種教育方法的實行。
我們認可的那些教育方法,還沒有能夠取得成果的。而在這些成果逐步展現的過程中,它反而為我們教育孩子指出了一定的方向—我們應該創造出生命需要的條件。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受到阻礙,在選擇成人為他們提供的行為方式時,兒童應該是自由的。這是一個重大的兒童心理學發現。從北極探險歸來的探險家皮爾里把它叫作“人類心靈的發現”。皮爾里認為,這其實并不是在對兒童進行教育,而是在呼喚人類的天性。
有兩個事實從一開始就存在著。
第一個事實:兒童的大腦吸收文化的年齡要早于我們的想象,而兒童獲得知識的方式則來自與運動有聯系的某些活動。我們都知道,孩子在3~6歲這個年齡段具有非常強的接受能力。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展開學習。兒童需要通過“工作”使自己得到發展。
第二個事實:在吸收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對自己曾經了解的東西具有一種特別的興趣。兒童能夠很容易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投注在這些事物上。例如,兒童書寫爆發期的開始就跟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性有一定的聯系。在他們可以說話之后,書寫爆發期就體現出更強的操作性了。
到5歲半或6歲時,兒童的語言敏感性就不那么顯著了。所以,只有在這之前學習書寫,兒童才會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和熱情。而當兒童超出了這個年齡時,他們就失去了自然賦予他們的特別時機,這時他們再想學習書寫,就要付出特別的努力。
同樣,由我們的經驗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兒童的書寫能力一方面得益于他們在之前階段獲得的經驗,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們曾經進行的實踐準備,那就是我們為兒童提供的培養他們感覺、分辨能力的多種不同的手工實踐。由此,我們獲得了“間接準備”這條新的原則。
我們提倡使用圖形或實物來促進兒童學習詞匯。不過,很多家長可能不同意這樣做。如果他們的孩子也把家中花園里所有的植物連根拔出,這些家長將作何感想呢?
學習語言離不開文化環境
語言能夠讓人融入他所生活的群體和民族,而且是人類同其他物種的一個主要區別。與此同時,語言還是環境(我們把它叫作文明)變化的基石。
人類的生活跟動物不同,不完全依賴于本能。我們也不能夠預測一個嬰兒將來要做什么。可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即使一個人再聰明,如果無法跟別人進行交流,他就什么也做不成,因為這種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知道,語言是一種集體思想的結晶。
在人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還沒有什么語言的概念。對于他們來說,語言只是空氣的震動或者一些聲音的串聯,這些聲音是沒有意義的。例如,對于他們來說,容器和水壺這個詞就沒有什么邏輯上的聯系。水壺一詞具有的意義,是人類賦予它的特定含義。這對于其他的詞來說也是同樣的。每一個詞語具有的意義都要得到部分人類群體的共同認可。要想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就要了解這些詞語。而其他的群體在表達同樣的意思時就可能使用一套完全不一樣的語音。
所以,語言就是一面墻,它把一群人圍在墻里,與外面說著不同語言的人隔絕開。或許正因為這樣,詞語在人的頭腦中有了一種神秘的作用。它能夠超越民族將人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語言就像人們之間的一條紐帶,能夠根據人類的需求進行一定的發展和變化。可以說,隨著人類思想的發展,語言也會成長。
令人覺得奇妙的是,有限的幾個聲音能夠組成紛繁復雜的單詞,它們的組合方式非常多,組合出來的單詞也是無窮無盡的。其中有些聲音需要發出來,有些則并不需要發出來;有些聲音在發出時要閉緊雙唇,有些則要張開雙唇。可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我們的大腦能夠記住大量的組合和它們的含義。這就是思想,它是用單詞組合成的句子。句子中的單詞也一定要以特定的順序來進行排列,不能一點兒秩序都沒有。說者和聽者都要按照特定的原則來進行表達并理解句子的意思。說者應該使用名詞,并且在名詞前加上一定的形容詞。主語、謂語和賓語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只有單詞正確還遠遠不夠,語序也非常重要。我們可以舉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把一個表述上完全正確的句子寫下來,然后再把其中的每個單詞都提出來,重新進行隨意的組合,新句子就不再表示原來的意義了。也就是說,在單詞的排序問題上,人們也有共同的標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語言是超越智慧的。歷史上,語言的發展并不是非常順利的,當它所處時代的文明遭到了破壞,語言也就很難擺脫厄運——如果不經常被使用的話,有些語言就慢慢地消失了。人們最初可能會覺得語言是上天賦予人類的,可是我們必須要承認,語言是超自然的,是人類思想與智慧的產物。語言就像無邊無際的網絡,向著各個方向進行發展,能夠表達各種各樣的事物。我們可能花了很多年對梵語或者拉丁語進行研究,卻仍然不能夠完全掌握它們。這也許是人們無法了解的秘密,我們應該懂得,人們要做成一件事,就一定要用一種共同的語言與他人進行溝通,這是一個基礎。語言是人類使用的一種特別重要的東西。
把語言和環境關聯起來
我們在這里提倡的不是機械地學習詞匯,而是當我們教孩子新詞匯的時候,最好把這些詞匯跟實物或孩子的戶外活動相結合,讓新詞匯跟孩子的實際經歷相呼應。比如,介紹花卉、樹木等方面的詞匯時,可以帶孩子們去看看花或樹葉的樣子;講述岬、灣、海島等地理詞匯的時候,可以借助地球儀。有了實物、圖片或圖表,兒童能夠更容易地記住這些單詞。
兒童學習這些內容本來沒有困難,反而老師可能會覺得這些詞匯對孩子們而言容易相互混淆,難以記清。有一次,我遇到一件事情:
一個在校學習的14歲男孩對花的各個部分的名字不太了解。突然跑過來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他指著花說:“這是雌蕊。”說完,他又跑了回去。

一次,我根據教科書給孩子們講述植物根的不同種類,還利用墻上的掛圖給他們做講解。一個孩子跑過來問我這些圖上是什么東西,我給他進行了解釋。沒過多久,我們就發現花園里的植物無一例外地都被拔出來了。這個孩子被植物的根深深地吸引了,他想把所有的植物都拔出來看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