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類學+考古學
- 人類學+:科學的B面
- 眠眠
- 26298字
- 2018-11-20 09:39:25
一、你會得抑郁癥,都怪你祖先愛過這群人
我時常覺得如今人們精神壓力過大,身邊的抑郁癥患者也越來越多了。就在前一陣子,我在學習抑郁癥相關知識的時候,意外發現了學術界一些驚爆的研究成果,沒想到,竟然牽扯出了一段關乎生存競爭的血淚史……
01
在德國科隆市以北30多千米的地方,有一塊叫做內安德塔爾(Neandertal)的河谷。這里附近不遠就是杜塞爾河的一道河灣。在內安德塔爾河谷的兩岸,遍布著石灰巖質地的山崖,崖壁上還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一些山洞。
千百年來誰也沒有在意過這些山洞里究竟有著什么。
直到16世紀初,內安德塔爾河谷的石灰石開采業逐漸發展起來,這里成為當地重要的礦場,并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1856年8月的某一天,兩名意大利籍的礦工在河谷的某個山洞中進行清除石灰石的雜質工作,忽然間,他們發現地表的泥土和石屑中似乎摻雜著什么東西。
二人仔細一看,那東西居然是一根很長的骨頭,大約有60厘米長,從形狀上來看很像一根人的大腿骨。兩名工人嚇了一大跳,懷疑是礦洞里鬧出了人命,便立刻將這個發現報告給了礦主威廉·貝克斯霍夫(Wilhelm Beckershoff)。
這位礦主是個老江湖,急忙帶著人手繼續深挖,很快,更多的殘骸陸陸續續被挖掘出來:其中包括一片殘破的右肩胛骨、一根右鎖骨,一根右側完整的肱骨,一些右前臂和左前臂的骨骼碎片,五根肋骨,幾乎完整的骨盆左半部,以及一顆殘缺不全的骷髏頭頂部。
從這顆頭骨來看,它似乎是屬于某個成年男子的,但是形狀卻非常奇怪,眉骨極其突出,前額的傾角也很異于常人。包括那些其他骨頭,都顯得粗壯異常,比正常人的骨頭粗大很多。
礦主將這些骨頭交給了當地一位名叫約翰·卡爾·福爾羅特(Johann Carl Fuhlrott)的生物教師進行辨認,此人果斷地做出了推論:這是一種早期人類留下的殘骸。巧合的是,當時適逢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剛剛出版正在大賣中,這些骨頭立刻引起了學術界的激烈討論。那些進化論的反對者認為,這些骨頭就是人類的,并且很可能屬于某位哥薩克騎兵,當拿破侖戰爭之后的動蕩期里,他流落到此并葬身山洞中。
還有人認為,從骨骸的形狀來看,它很可能屬于某個佝僂病患者。然而問題是,一個飽受佝僂病痛的患者,為什么會爬到陡峭懸崖壁上的這么一個山洞里來呢?
真相開始慢慢揭開,在接下來十幾年里,內安德塔爾河谷發掘出了更多類似的骨頭,于是之前的那些假說也不攻自破了。更重要的是,1886年時比利時境內也發掘出了兩個非常相似的頭骨,形狀也和現代人的頭骨截然不同。并且,這次還一并出土了大量動物化石殘骸,包括洞熊、馴鹿、披毛犀和猛犸象等骨骼和牙齒。當時古生物學家們已經清楚這些動物早已絕滅,那么這些人骨的主人,顯然也屬于和它們同時代的生物。
終于,人們意識到他們可能真的是某種原始的人類,并以發現地內安德塔爾河谷之名,將其命名為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02
從解剖學上講,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總體而言他們更加粗壯,肋骨的形狀顯示他們的胸腔比人類要壯闊,四肢也比現代人類(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智人,學名Homo sapiens)粗短。從面部特征來看,他們的下巴較現代人類短小,而鼻子比現代人類大很多,眉弓也異常之高。根據一項2007年的遺傳研究,尼安德特人的發色很可能是紅色或金色的,膚色是淺白色的。
是不是感覺很像現代的歐洲高加索人種?
如果真要說,大概只有身高的差異比較大——尼安德特人男性平均為164~168厘米,女性為152~156厘米,似乎要比現代人矮小不少,但是男性平均77.6千克,女性平均66.4千克的體重,證明尼安德特人的確非常強壯。
另外一項發現也很有趣,尼安德特人顱骨容量非常之大,平均達到1600立方厘米,比現代人類更大。唯一值得現代人類驕傲的是,我們的大腦與體重的比值比他們更高一些,但是在智慧方面,我們并不見得比他們聰明。
事實上,在修正了早期對尼安德特人的錯誤認識(認為他們是一群披著厚重毛皮的矮壯猿人)之后,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如果給尼安德特人一把剃須刀,再給他們搭配一套筆挺西裝的行頭,人家即便出現在你身邊的城市里,看上去也毫無違和感啊。
不過長期以來,對于尼安德特人到底是智人的一個分支,還是完全獨立的一個物種,學術界始終有著爭議。要弄明白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尼安德特人的生活狀態究竟是怎樣的。
和人類一樣,尼安德特人也過著穴居的生活,但也有一些遺跡表明,他們偶爾會在洞穴外搭建營地。1990年時,德國考古學家在發掘和研究本國西部艾費爾山嶺時發現,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常常會將低矮的小火山口作為自己的住所。
為什么尼安德特人要選擇小火山口作為自己的居住地呢?
專家們經反復考察研究后認為,這樣的高地可以有效防止各種野獸侵襲,此外還具有天然的開闊視野,因此是尼安德特人最佳居住地點。只要一發現任何野獸線索,狩獵者就能很迅速地跑下山去,并能及時跟蹤追擊。而且,火山口有四壁可以防風,四周的屏障也是理想的引火地點。另外,黑色的火山巖基具有白天吸收和保存太陽熱能,夜間可持續緩慢釋放熱量的優點。這些都是促使尼安德特人選擇火山口作為居住場所的有利條件。
因此我們判斷,尼安德特人不僅同樣會使用火,還過著和人類非常相似的原始生活。他們以狩獵一些如山羊和小鹿那樣中等大小的動物為生,也會享用那些大型食肉動物吃剩下來的獵物。同時這并非意味著他們不敢和猛獸交手,事實上,為了爭奪棲身的洞穴,他們會毫不留情地把洞里的熊趕跑。
關于他們是不是位于食物鏈頂端的獵手,學術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尼安德特人有著狩獵超大型動物,比如披毛犀、猛犸象、洞熊的強大能力,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從他們的糞便化石來判斷,尼安德特人很少吃肉,通常以苔蘚、菌類為食。
03
隨著近年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非但遠遠不像此前人們所認為的那么殘暴粗野,甚至還是一群相當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首先,尼安德特人懂得單獨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會照料生病或受傷的人。1908年,在法國西南部一個叫做Chapelle-aux-Saints的小洞穴中,發現了幾種似乎被他們用作祭祀的動物殘骸,并且緊挨著人的骨骼,這表明他們已經開始信奉某種原始的宗教。
而且,尼安德特人似乎已經發展出了對于藝術的認知,他們會用色彩繽紛的鳥羽和貝殼在裝飾自己,還會制造一些帶有藝術色彩的陶罐,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將一些帶顏色的黏土,涂抹在自己的面部。尼安德特人還會在巖壁上作畫,從水平而言,和原始人類的作品難分軒輊。因此這些可能都是他們擁有審美思想的證據。
可是這樣一種智力高度發達,和現代人類無比接近,甚至比人類還要強壯的生物,曾經足跡遍布歐洲、西亞、中亞甚至遠東的他們,究竟為何會從地球上滅絕了呢?
一直以來,這都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所在。人類學家最先意識到的是當時氣候的突然變化:大約在55000年前,地球的氣候從極度寒冷逐漸變得溫暖,或者說,沒有那么冷了。
那么為什么變暖和了,尼安德特人反而滅絕了呢?學術界給出的解釋是,尼安德特人自帶一種獨特的抗寒基因,讓他們可以適應極端的嚴寒,而且他們身體構造也證明了這一點:粗大的鼻孔和巨大的鼻子,可以充分地加熱冷空氣,更高的脂肪代謝率也有助于維持體溫。
因此可以反推,在相對不那么冷的氣候下,他們的身體反而不那么適應了。
是的,想必你們也覺得這種觀點有點牽強。后期更多的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尼安德特人生活的地區開始逐漸變小,而人類的活動范圍卻在不斷地增大。
很顯然,這種不尋常的跡象說明了一個問題:在爭奪地盤這件事上,我們的祖先似乎更加強大,并且氣候越溫暖對現代人類也越來越有利。他們不斷蠶食尼安德特人的地盤,將這個曾經歐洲的統治者趕到那些鳥不拉屎的地方。
但是,有一個問題依然存在,嗯,我猜你們也發現了。尼安德特人比當時的人類要強壯多了,智力也差不多,論戰斗力,現代人類如果一對一碰上尼安德特人,那是妥妥被吊打的節奏啊——畢竟,尼安德特人在核心力量、胸圍、臂圍這些數據上,都比當時的我們超出一大截,光是外表就兇神惡煞多了。
所以究竟是誰給了咱們人類祖宗自信,覺得自己可以搞定尼安德特人的呢?
04
答案依然在那些遺跡中。根據大量的研究,考古學家終于發現了一個現象:尼安德特人擁有各式各樣的武器,比如早期粗大的木棒、巨大的石頭,還有后來出現的精致的石斧、木矛等。
然而,將他們的武器庫和現代人類同時期的武器庫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有一樣東西,他們居然沒有。
這就是投擲類武器。嗯,也就是說,他們個個都是力大無窮的近戰狂戰士,但是卻沒有遠程武器……這很可能和他們的上肢肌肉骨骼構造特點有關,投不準,或者投不遠。
現在你們意識到,像《權力的游戲》里的異鬼老大那樣,嫻熟地掌握一門扔標槍的技術有多重要了嗎?因此,雖然一對一打不過尼安德特人,但是現代人類團戰時遠程射手就開始在后排全力輸出,最終完爆對手,將他們殺得干干凈凈。
在最早內安德塔爾河谷發現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以及后來在圣沙拜爾發現的化石,都顯示出他們生前受了很重的傷,前者的傷口在頭顱和左臂,后者肋骨和膝蓋都嚴重骨折了。這些傷口,很可能就是拜當時的人類所賜。
當然了,這只是滅絕理論的其中一個觀點。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觀點。
第一種叫做語言落后說,這是由美國布朗大學的語言學家菲利普·利伯曼和耶魯大學醫學院的解剖學家埃德蒙·克里林共同提出的。他們根據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及聲道特點,用計算機測定他們的發音能力,認為他們是單道共鳴系統,發音能力很低,影響了思想交流和種群的進步,因而發展滯緩,在生存斗爭中處于劣勢,最終被滅絕淘汰。
第二種叫做人種退化說,是由中國學者李炳之、胡波提出的,他們認為,尼安德特人生活在小群體內,實行群內通婚。由于近親交配,影響了后代的質量。眉脊突起、額葉收縮的面部特點,正是退化的表現。人種退化導致他們行動緩慢,走路踉蹌,在狩獵、御敵中處于不利地位,最終被滅絕。
總而言之,不論究竟是哪種原因,或者是幾種原因共同的作用,尼安德特人在競爭中輸給了現代人類,現代人類即便沒有直接把他們直接殺光,也把他們逼到更加惡劣的生存環境中。
最后一個尼安德特人是怎樣滅絕的,我們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就是他們后來很慘:在歐洲邊遠地區的某個山洞里,考古學家發現一具尼安德特人兒童的大腿骨傷口很不正常。他們推測,這名兒童的大腿被成年尼安德特人人為地砍開了,并吸取了其中的骨髓作為食物。如果這是真的,把他們逼到同類相食,的確是很殘忍的一件事啊。扎心了……
05
然而這一切還不算完。
2002年時,考古學家們在羅馬尼亞一處洞穴中,發現了一枚早期現代人類的下頜骨,并將其命名為Oase 1。根據碳14年代測試顯示,這具下頜骨的主人生活于距今3.7萬~4.2萬年前。是的,即便是我另一篇文章里寫到的奧茲冰人,也得喊他聲祖宗。Oase 1是目前為止,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早期現代人骨骼。
隨后,專家們從它下頜骨取下了一顆牙齒,并溶解在試劑中,以此來提取他的DNA片段樣本(是的,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為了獲取DNA……)好在事實證明,這樣的犧牲還是非常值得的。
通過研究這段DNA樣本,專家們發現了一個震驚學術界的現象:這個約4萬年前的歐洲現代人,居然含有6%~9%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樣的比例說明Oase 1的第4~6代祖先,曾經和尼安德特人交配過,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換言之,他的曾曾曾祖父母中,其中一個必定是尼安德特人。
其實早在此之前,就有考古工作者發現,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存在著交配混血的現象。究竟是他們主動和我們發生了關系,還是我們霸王硬上弓欺負了尼人妹妹呢?這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個人更傾向于,很可能我們強暴她們的概率更大。這件事上,可以參見歐洲人在美洲對原住民干的那檔子事,現代人類的行為特點幾萬年來應該都沒變吧。
不過無論當時是什么狀況,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之間,在各地都多次發生過性關系,是毋庸置疑的。雖然這兩者可能不屬于同一個物種,但事實證明他們的關系非常近,近到沒有生殖隔離,近到甚至他們可以算作是智人的一個亞種。
事實上除了非洲最南部的那么一小撮人之外,地球上任何種族的現代人類體內都含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中國人也不例外,你我身體里,都有他們的基因。
對此有很多人都認為,現代歐洲白種人也就是高加索人種,生活區域和尼安德特人最接近,他們的外表特點也和尼安德特人最相似,比如金發、紅發、淺色皮膚、鼻子很大、體毛很多,等等。因此,會不會他們和尼安德特人發生的性行為最多,因此關系最接近呢?
曾經我也非常認可這樣的想法,很明顯高加索人種和亞洲人區別那么大,總是有原因的,然而目前為止的DNA檢測發現,歐洲人并不比亞洲人含有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更多,兩者處于差不多的數量比例。
對此,我也比較困惑。不過呢,我們都知道人類有一種神奇的現象叫做“返祖現象”,后代有時會暴露出自己祖宗的特點。
在俄羅斯,有一名叫做尼古拉·瓦羅夫(Nikolai Valuev)的職業拳手,是個超級大塊頭。身高2.14米,體重328磅的他,曾經兩奪WBA重量級新金腰帶,同時也是職業拳擊有史以來最高和最重的選手。
嗯,國外論壇上有很多人,包括我的一個俄羅斯朋友,都認為瓦羅夫的長相非常接近尼安德特人,就等著哪天他能去做個DNA測序了。如果你們覺得這還不算,我還知道另一個人,此人叫做毛里斯·提勒(Maurice Tillet),生于1903年,是個俄羅斯出生的職業摔跤手,外號叫做“法國天使(the French Angel,因為他后來在法國打比賽)”。只不過他的長相,可能完全和天使沾不上邊。
他活著的時候,被稱為是世界上最接近尼安德特人活化石的人。這樣看起來,某些俄羅斯人倒真的更接近尼安德特人呢。
06
尼安德特人雖然看起來被我們趕盡殺絕了,但是他們也不客氣,偷偷在我們的身體里,留下了報復的種子。
根據2017年2月Science雜志的一篇論文,尼安德特人留存在我們體內的基因是導致我們患上抑郁癥、過敏、皮膚損傷、血栓、尼古丁成癮、營養失衡、尿失禁、膀胱疼痛、尿道功能失常等一系列疾病的元兇。換句話說,人類原本沒有抑郁癥等毛病,這些都是從尼安德特人那里獲取的。
無獨有偶,另一本重量級雜志Nature也有類似的論文:研究人員認為正是尼安德特人基因導致了現代人患有二型糖尿病、克羅恩病、狼瘡、膽汁性肝硬化以及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疾病。
從這些病癥中,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它們大部分都是慢性病,比如抑郁癥、過敏、血栓、糖尿病,等等,并不會影響患者存活到生育年齡,因此就會被這群幾萬年前的人類,一代接一代地傳給如今的我們。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這些基因,曾經甚至是對現代人類有利的,只是隨著人類社會的變化而變成了疾病基因。
比如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會讓我們有可能患上一種叫做“光化性角化病(Photochemical keratosis)”的病癥。這是因為當初尼安德特人時代,大家長期生活在沒有光照、黑漆漆一片的山洞里,為了適應這樣低光照的環境,自然進化出了可以讓皮膚對光線不敏感的基因,而現代人幾乎時時刻刻都有光的陪伴,帶了這種基因反而會導致皮膚產生疾病。
再比如尼安德特人長期和野獸搏斗,經常會受傷,所以進化出了強化凝血功能的基因,原始人類同樣需要,因此雜交后將這種有益基因保留了下來。可是如今的我們并不需要這么強的凝血能力,這種基因反而會導致人類患上各種血栓。
類似的還有,在當時衛生條件極差的環境下,尼安德特人進化出很多對抗病毒、細菌、寄生蟲侵擾的基因,原始人類也繼承了,但是如今我們的衛生條件早已改善,這些基因反而讓我們變得容易過敏、產生炎癥。
造成營養失衡的基因也是一樣,尼安德特人吃的大都是粗糧,可以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而現代人類吃的都是精細料理,帶有這種基因只會導致維生素B欠缺……
所以說,在尼安德特人早已滅絕幾萬年之后的今天,我們依然活在他們的影響之下。也許,他們并沒有真的滅絕,只是和我們融為了一體,在我們的身體里繼續世世代代地繁衍下去。
二、一具雪山老尸,一場5300年前的謀殺案
看過《海賊王》的同學應該記得,里面有一個身材異常巨大的巨人族僵尸戰士叫做奧茲。在故事中,這位巨無霸是在攻打冰之國時,被凍死在那里,直到尸體被月光莫利亞發現后,經由天才醫生霍古巴克修復,又植入了男主角路飛的影子,做成特別僵尸“900號”,從此變成了一個恐怖的狂戰士。
然而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角色其實是有原型的。它的確是一具尸體,而且,是人類考古學史上,目前為止被發掘出的、最古老的一具老尸。
01
1991年9月19日是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格外適合戶外愛好者進行大山攀登。在意大利和奧地利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奧茲特段,有一對名為赫爾穆特·西蒙和艾麗卡·西蒙(Helmut simon和Erika Simon)的夫妻正在向著山巔前進。
夫妻倆都是德國人,也是一對經驗豐富的登山愛好者,因此他們才敢于孤身挑戰這座冰雪覆蓋的大山。要知道,他們經過的Hauslabjoch和Tisenjoch山脊,海拔在3200米以上,都是人跡罕至荒無人煙的所在。(不像我當年去的Amadé,簡直就是人頭攢動。)
當跋涉到兩段山脊之間的一處谷地時,妻子艾麗卡忽然發現前方不遠處的雪地里似乎有一團棕黃色的不明物體……她好奇地走過去,撥開雪層,眼前的事物令她大驚失色,慌張地尖叫出來:“尸體!天哪是一具尸體!”
赫爾穆特趕緊走上前來,穩住慌張的老婆。他發現這具冰雪下的尸體早已干枯萎縮,變得如同干尸一般,只有上半身在地面上,下半身則被緊緊地埋藏在地表以下。從尸體的外形,完全區分不出這是男的還是女的,更分辨不出是哪國人、什么人種。更詭異的是,刨開積雪之后發現,這具俯臥著的尸體,右臂以一個詭異的姿勢墊靠在頭部下面……
在這個人臨死前,究竟發生了什么,才會擺出這樣奇怪的造型?艾麗卡猜測,這或許是幾年前一起山難的失蹤者,但問題是,如果是登山者的話,為什么會是渾身赤裸,沒有衣物呢?
越想越覺得驚悚的夫妻倆,趕緊結束了原本的登山計劃回到了山腳下,并將這一發現報告給了奧地利方面。第二天,兩名巡山隊員跟著夫妻倆來到了尸體的發現地,并試圖用冰斧和冰鎬進行挖掘工作。但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風雪讓他們只能暫時放棄。
第三天,又有八名隊員來到這里,他們中還有兩位當地著名的登山者。這一次,這具尸體終于得以重見天日,它被妥善地包裹好,送到了因斯布魯克大學的醫學院。一同被送過去的,還有一道被發掘出來的一些工具和衣物。
在醫學院里,一名叫做康拉德·斯賓德勒(Konrad Spindler)的考古學家,仔細考察了物品中的一把銅斧,根據它的樣式和做工,康拉德初步推斷,這具尸體絕對不是什么幾年前的登山隊員,它至少有著4000年以上的歷史……這,絕對是一具雪山老尸。
02
因為是在奧茲特山被發掘出的,因此,這具干尸被命名為“奧茲冰人(?tzi the Iceman)”,根據發現地的其他名稱,也被稱為錫米拉溫人(Similaun man)或厄茨人。
說起來,關于奧茲冰人的歸屬地,當初還有點小爭議。因為根據1919年的“圣日耳曼—伊拉洛條約”中,意大利和奧地利在當地的邊界,被定義為因河(River Inn)和阿迪杰河(River Etsch)的分界處。然而后來由于冰川消融,原本位于奧地利境內的尸體發現地,在當時已經位于意大利境內了。因此,意大利政府對奧茲冰人申明了主權,但同意交給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先行研究。
通過對尸體的各種研究,考古學家可以如同偵探一般,剝繭抽絲地還原出當時奧茲冰人的生活,以及關于他的各種真相。這些研究是從里到外的,不但用X光各種掃描,還打開了尸體的身體,檢查其腸胃中的殘留物。
根據研究,奧地利的考古學家們推測,奧茲是一名男性人類,當他死去的時候,身高大約為1.65米,體重在61千克左右,腳的尺寸是38碼,死時年齡大約是45歲。雖然由于幾千年的風化脫水,干尸被發掘時只有14千克不到,但是由于常年積雪覆蓋,他身體的絕大部分組織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根據尸體附帶的花粉、粉塵顆粒,以及尸體牙釉質的同位素組成分析表明,他生活在公元前3300年的史前時期,也就是距今5300多年之前——這比埃及最古老的木乃伊還要早1000多年。換句話說,這位奧茲冰人,可以說和咱們神話中的后羿、東皇太一、蚩尤們,是一個輩分兒的。不過,這可是活生生的、可以觸摸得到的遠古人類啊。
經過對奧茲消化系統內的解剖,發現他的腸胃中竟然還殘留著死前吃下的食物的蹤跡。這些食物包括兩頓飯,較晚的那一頓是他在死前八小時內吃的,食物是麂和紅鹿的肉,另外還有一些谷類、根莖類和漿果。而較早之前吃的那一頓,應該是在山下中海拔地區的針葉林中吃的,主要的成分是植物的花粉。
兩頓飯中都包含有精制過的黑麥麩皮,因此可以推測出那個年代已經有面包之類的食物存在。而且,黑麥的殘余物中,還檢測出了一些馴化的豆類植物的花粉,因此考古學家推斷,他當時吃這頓飯的地點,很有可能是一處人工種植的豆類田地。
這也意味著,5300多年前的阿爾卑斯山地區域,已經存在農耕的生活方式。并且根據花粉的不同季節,可以反推出有一些花粉是作為食物存貨儲藏下來的。而且,這些花粉當中還包括啤酒花,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5300年前的古人類已經懂得釀啤酒飲用了?
03
更多的研究還原了更多的細節,讓現代人可以了解到5000多年前的人類:在奧茲的頭發殘余物中,考古學家們發現其中帶有很高含量的銅及砷離子,而且奧茲隨身攜帶的那把銅斧,其含銅純度高達99.7%。因此可以推斷出奧茲生前曾經參與過煉銅的工作。
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拉夫(Christopher Ruff)通過檢查奧茲冰人脛骨,股骨和骨盆的比例,推測他生前應該是在山脈地區長期跋涉,這并不符合青銅時代大多數歐洲人的生理特點,因此,他猜測奧茲是個在高海拔山地活動的游牧民。
除了尸體本身之外,奧茲還有一些隨身物品,這些玩意兒告訴我們,如果穿越到5300年前,我們會是怎樣的生活狀態。
為了在寒冷的山地保持體溫,冰人奧茲身上的衣物顯得很充裕,只是隨著尸體風化,已經脫離了身體,這就是被發現時他赤身裸體的原因。他的全部穿著包括:一條纏著綁帶的熊皮帽,一件由編織草制成的斗篷、一件外套,一條腰帶,一條綁腿,以及帶束帶的鞋子。這些衣物全部由不同動物的皮革制成。
奧茲身上的緊身褲,是由一種馴養的山羊的皮制成的。在瑞士的一處史前遺跡中,就曾發現類似的一套6500年前的山羊皮綁腿。他的鞋帶是小牛皮制品,腰帶也是野生的獐皮制成的,這大抵說明在人人穿皮草的那個年代,這些玩意兒顯然不是啥奢侈品。
他的鞋子是防水的,還很寬大,似乎設計時就考慮到在雪地中穿行。鞋的上層是由鹿皮和樹皮包裹著的網狀物制成。鞋內部還有柔軟的干草層,大概起到類似襪子的作用。很難想象,在5300年前的人類社會,居然已經有如此復雜高端的制鞋工藝。據說,捷克一家鞋業公司還打算生產與奧茲鞋同樣工藝的同款鞋出售。
奧茲的外套、皮帶、緊身褲和腰帶都是用大塊的、直線切割的皮革縫制而成。他的腰帶上還綁著一個皮袋子,里面有很多隨身使用的工具:刮刀,鉆頭,燧石片,骨針,以及曬干了的真菌食物,簡直堪稱萬能急救包。
咱們再來看看奧茲的武器,他那把銅斧的斧柄長達60厘米,是由精心加工過的紫衫木制成。10厘米長的斧子本身是純銅質地,通過鑄造、冷鍛、拋光和磨利等一系列工藝打造而成。斧身和斧柄是用皮繩緊緊綁在一起,再用樺木焦油加固。即便在那時,這把武器也是價值不菲,說明奧茲可能身份不低。
除了斧子外,奧茲還有一把燧石制成的匕首,另外還有一把長達1.82米的紅豆杉制長弓。他隨身的箭袋中,有12支箭。除此之外,還有一把用于磨尖箭頭的鹿角工具。然而,這些武器并不能證明奧茲是一個戰士,相反,他可能只是一個采集者。
因為他隨身還帶著兩只樺樹皮筐,里面裝著一些漿果,以及一堆用皮繩穿著的真菌,還有一些用于生火的植物。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的一幅畫面:一個衣衫齊整的中年男人,帶著一身完備的武器,在雪山之巔一邊放牧,一邊優哉游哉地采集一些植物。
那么,裝備精良的他,怎么會好端端地就死了呢?
04
通過現代3D建模技術,科學家還原了奧茲冰人的本來面目,45歲的他臉上布滿了皺紋,擁有著一對深棕色的眼睛,胡須濃密,但毛發似乎沒有經過細心地打理。
雖然外貌看起來有典型歐洲人的特點,但是2008年,意大利卡梅里諾大學的研究組對冰人DNA分析表明,他不屬于任何已知的現代人種。2012年,古人類學家約翰·霍克斯(John Hawks)撰寫的論文中寫道,奧茲比現代歐洲人更接近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通過檢查發現,奧茲身體上存在一些小毛病:比如在他的腸道內檢測到了鞭蟲和一些其他寄生蟲的存在。他的牙齒內存在一些蛀牙,推測這可能是因為他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導致的。而且根據DNA分析,奧茲還有乳糖不耐受的癥狀,但是,這些顯然都不是他的死因。
此外,2012年5月,科學家發現奧茲體內仍然存有完整的紅細胞。這些是已經確定的最古老的完整的人類紅細胞。并且,在考古發掘出的大部分干尸中,因為尸體已經在老年期,紅細胞都是萎縮狀態或者是不完整的,但奧茲體內的紅細胞尺寸很正常。
因此可以說,死前45歲的奧茲,還算是個生龍活虎的漢子。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死亡呢?
解剖發現,奧茲的右側肋骨有三四根斷裂了,但這很大可能是他死后被厚重的冰雪覆蓋,從而被壓斷的。他的指甲存在三道博氏線(一種指甲上的橫溝,代表營養不良或得了某種會暫時影響指甲生長的病癥),因而推測在死前半年之內,奧茲曾生過3次病,但很顯然這也不是他的死因。
最開始時,人們懷疑奧茲是在一場戶外的暴風雪中遭遇了雪崩,繼而被凍死,但根據他死前的衣物穿著和對當時的氣候分析,這種可能性很低。后來,又有人推測,奧茲可能是一個部落中用于獻祭儀式的犧牲品,這是因為在很多史前遺跡中都發現有這樣的現象。
直到10年之后的2001年,一位放射科醫生保羅·高斯特納(Paul Gostner)通過一次X光和CT掃描之后,發現了一個此前從未有人注意過的細節:在奧茲的左肩胛骨下,有一小塊三角形狀的黑色陰影,放大之后顯示,這似乎是一個箭頭形狀的傷痕。與此同時,他的外衣背部,也有一個與之匹配的破洞!
這個箭頭的發現,對解釋冰人奧茲的離世起到了關鍵性證據的作用。
雖然證據顯示奧茲在死前拔下了箭柄,但是箭頭依然留在他的體內,長時間的失血最終導致了他氣力不支,摔倒在了冰天雪地里。而且,他死前的姿勢,包括尸體的受力分析都顯示了,他是自己獨自一人倒在地上死去的,且死后沒有經過任何埋葬處理。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奧茲的匕首、外套以及弓箭的箭頭上,有4個不同人的血跡,這說明在死前不久,奧茲曾經經歷了一場血戰,他很可能殺掉了好幾個人。同時,奧茲的手腕、胸部和腦部,似乎也有遭受傷害的痕跡。其中最深的傷口在他的手指上,其深入骨,直到死去也沒有愈合。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嘗試著還原一下奧茲的真正死因了。
在阿爾卑斯山的群峰之間,奧茲正在獨自放牧和采集植物。不幸的是,他遇上了幾個敵對部落的仇家,經過一場搏斗,他用匕首和弓箭殺掉了敵人,但是自己也留下了傷口。蹣跚著繼續在山谷中前進的奧茲,并不知道自己被某個殺手盯上了。
那個殺手一路尾隨著奧茲,并選擇了一個合適的機會,從隱匿的山后,一箭射入了奧茲的后背,直接切斷了奧茲的動脈。中箭的奧茲俯身倒在了地上,他拼盡全力用右手伸向自己的左肩,拔出了箭柄,但是箭頭依然深深扎在他的體內,血流不止。
最終,這個5300年前的孤單男人,就這樣倒在了白雪皚皚的山巔。
極度巧合的是,他死亡的位置,剛好是一塊山巖形成的凹地,嚴寒導致他的尸體迅速被凍結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冰柩,把他的尸體完好地保存在里面,幾乎沒有任何腐敗。
隨著幾千年的地質運動,他的尸體逐漸越埋越深,最終形成了一具被冰藏的千年干尸,又隨著溫室效應冰雪消融,逐漸顯露在了地表,直到那對德國登山者夫婦的到來。
05
雖然冰人奧茲的死因似乎可以解釋了,但在他的身上,還有更多的謎團。
在奧茲的身體上,有著大量的文身,數量甚至達到了61枚。這些文身是由19組黑色的線條組成的,寬度為1~3毫米,長度為7~40毫米,并且每一組大都彼此平行。遍布他身體的腰椎、手腕、膝蓋、大腿,以及腳踝。
奧茲的文身,都是用爐灰或者植物灰燼制成的顏料進行上色的,對于它們只是純粹的文身還是另有他用,學術界還有著爭論。
根據奧茲骨骼的放射學檢查顯示,他身上那些文身所處的區域,很多都顯示出和年齡有關的骨骼病變現象:比如腰椎的軟骨萎縮和輕度腰椎關節硬化,以及膝關節尤其是踝關節所出現的磨損和退化。這些證據都表明奧茲生前很可能患有較為嚴重的關節炎。
而文身和病癥位置的重疊,令人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論:這些文身可能是用于止痛的,其原理和中醫的針灸止痛非常相似。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這就比中國最早記載使用針灸的公元前1000年,還要早上2000年之多。當然了,這也是學術界爭議的一個話題,很多業內人士并不認可這樣的結論。但是無論如何,說奧茲是能見到的史上最早文身男,那是毫無問題的。
嗯,正所謂我文身,我殺人,但我知道我是好男人。
另一個神秘現象,也發生在好男人奧茲的尸體被發現后。按理說這只是巧合,但也有人稱之為“奧茲的詛咒”。
在冰人奧茲被發現之后,就有不少人開始陸續死亡:巡山小隊隊長漢恩是第一個,他挖掘尸體后的第二天,就被一輛迎面而來的車輛撞死。開直升機運送奧茲尸體離開阿爾卑斯山的青年導游弗瑞茲,在后來率領游客重返舊地時,遭遇了雪崩身亡(并且當時整個團隊只有他一個人死了)拍攝冰人奧茲紀錄片的記者霍澤爾,在拍攝完畢不久也死于腦瘤。同樣死因的,還有奧地利考古學家,冰人奧茲研究小組組長康拉德·施賓德勒。
另外,冰人奧茲的發現者赫爾穆特·西蒙,也在2004年10月再度前往阿爾卑斯山登山時失蹤,一星期后有人發現了他被凍死的尸體,該地距離“冰人奧茲”發現處大約200千米。當然了,如果和參與進行研究的上百名人員比起來,這個數量完全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奧茲的詛咒”只是一個人為制造氣氛的恐怖傳說罷了。
其實,更多歐洲人對這個老祖宗還是挺懷念的。因此,在奧茲被發現的地方,立起了一個紀念碑,算是對這個5300年前孤獨死去的男人的一些紀念。
三、我們中國人的祖先,究竟是誰?
許多年來,可能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大家:“我們現代人,究竟起源于何方?”
請大家先不要急著往下看,可以先自問一下,用已有的知識體系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其實,之所以我會寫這篇文章,也是因為無意中問過一些朋友這樣一個類似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宗,究竟是誰?”
然后回答有:“我們當然是炎黃子孫!”。
也有說:“從非洲來的啊,這誰不知道?”
又有說:“應該是元謀猿人、北京猿人的后代吧。”
更有說:“其實說不定是外星人降臨之后的遺留物……”
那么,我們就從各種角度引入觀點,來詳細具體探討一下這個有趣的話題。
01
在過去,人類進化的研究主要依賴于人類學、古生物學、考古學、化石形態學,等等。所以我們時不時便會聽說,“某某考古隊在某某洞里,挖出個古人類的頭骨”之類。
比如1965年,考古研究者在云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發現了兩顆類人生物的門齒,還一并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于是將其命名為元謀人。當時通過對化石地層和動物群主體的測定,認為元謀人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后來通過古地磁學對標本的重新測定,將元謀人的年代修正為50萬~60萬年前。
還有更早一點的,1927-1929年間,考古人員裴文中在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了一塊類人生物頭骨,將其命名為北京人,一般認為約在距今50萬年前(2009年《自然》期刊中,應用26Al/10Be測年法的結果,重新將其年代上推至68萬~78萬年前)。然后比較有名的還有藍田人、山頂洞人、柳江人、丁村人等。
而這些古人類生物,按類型分可以分為兩種:
其中,北京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人等,是直立人,學名Homo erectus,這便是俗稱的猿人。直立人和匠人Homo ergaster的劃分有爭議,但普遍認為他們都是由能人Homo habilis進化而來的。(能人又是由古猿進化而來,在本文中就不繼續引申了)直立人主要分布在亞洲,除中國之外,在爪哇也曾發現過著名的爪哇人。
而山頂洞人、丁村人、柳江人等,被定義為智人,學名為Homo sapiens,智人顧名思義,指的是有智慧的人,也便是現代人(不要小看智人的智力,已經非常接近我們了)。
智人按照時代,又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其中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和我國的丁村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山頂洞人、柳江人則是晚期智人。
從直立人人到智人之間,還有一種被稱為前人的,學名為Homo antecessor,比如歐洲的海德堡人就被認為是前人。前人被認為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最后的共同祖先。
在我國沒有前人這樣的劃分。所以,可以粗略地認為,猿猴——古猿——能人——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便是人類進化的大致軌跡。
根據我國出土的古人類化石研究,發現我國的直立人到智人之間,存在著連續進化現象。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鏟形門齒(Sinodonty),這一獨特特點在各種不同年代的頭骨中均有發現,而歐洲、非洲的化石具備這一特點的就非常少見了。
此外東亞古人類化石還有的特征包括:第三臼齒先天性缺失,矢狀嵴,下頜圓枕,長方形的眼眶,臉型比較扁平等。而且重要的一點在于,這和我們現如今大多數中國人的特征是相當吻合的,和其他人種之間則區別很大。
如此看來,說我們中國人起源于北京猿人之類的本土直立人,又繼而進化為智人,最終變成現在的我們,看上去不但合情合理,更滿足了我們土生土長的自豪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而且,據說以前的歷史課本,也是支持這種說法的。
總而言之,這種理論被稱為人類多地起源說,也就是說,人類是分別在世界各地進化成今天的現代人的。
02
然而上述人類多地起源的理論,在20世紀末,遇到了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便是分子人類學(Molecular Anthropology)的崛起。
分子人類學是人類學一個很前沿的分支,主要是在人類基因組等研究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可以利用分子水平的遺傳信息和統計學方法,進行人類起源、當代和古代人類群體演化的研究。
1987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3位分子生物學家R.L.卡恩(R. L. Cann)、M.斯通金(M. Stoneking)和A.C.威爾遜(A. C. Wilson),通過選擇祖先來自非洲、歐洲和亞洲,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土著等共147名婦女,從她們生產后嬰兒的胎盤細胞中成功地提取出線粒體基因(mtDNA),并對其序列進行了統計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繪制出了一個系統樹。
由此推測,所測定的嬰兒mtDNA,可以將所有現代人最后追溯到14萬~29萬年前(平均2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女性。她就是今天生活在地球上各個角落的人的共同“祖母”,并被命名為夏娃。
隨后三人將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上,也便是分子人類學中重要的理論——《線粒體DNA與人類進化》(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 evolution)。此文奠定了分子人類學的基礎,也扛起了單地起源說的大旗。
他們接著又根據mtDNA發生突變的速率,計算出非洲人群分化出世界其他人群的大致時間為9萬~18萬年前(平均約13萬年前)。他們據此推測,大約13萬年前,夏娃的一群后裔離開了非洲,跨過紅海來到亞歐大陸,最終向世界各地遷徙擴散,并逐漸取代了生活在當地的土著居民——直立人的后裔早期智人,從此在世界各地定居下來,逐漸演化發展成如今的我們。
這便是赫赫有名的,有關現代人起源的“夏娃假說”。也許有人要問,為啥通過線粒體就能確定出這位夏娃呢?
這一切都是基于線粒體DNA的母系遺傳特性:在精子生成的過程中,絕大多數的線粒體都被去除了,只保留極少數的線粒體提供精子運動的能量。在受精時,精子細胞核進入卵子,與卵細胞融合,而精子中殘余的線粒體則被擋在外頭,不能進入卵子。
因此,雖然下一代子女的細胞核基因,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子,但線粒體基因則全部來自卵子。也就是說,線粒體基因屬于母系遺傳的,全部來自于母親這邊,通過母親傳給女兒,女兒再傳給她的女兒——這樣不斷遺傳下去。
此外,在生成精子、卵子的過程中,細胞核的基因會發生重組,將原來的排列全部打亂,然而線粒體的基因卻不會重組,因而線粒體DNA的傳遞是很可靠的。
但是可靠歸可靠,在線粒體基因的傳遞過程中,還是會發生比較罕見的基因突變,從而改變了基因序列。突變后的基因會被后代保留下來,并繼續傳給下一代。隨著千百代人不斷繁衍,更晚的后代線粒體基因積累的突變數量會變得更多,后代個體之間線粒體基因序列的差異也隨之越來越大。一般說來,兩位個體之間線粒體基因序列差別越大,表明他們與共同祖先分離的時間越長,親緣越疏,反之則越近。于是,只要通過研究現代人線粒體基因序列之間的差別,就能推測出他們和祖先之間的關系。
03
2000年,斯坦福大學的P. A.昂德希爾教授(P. A. Underhill)等利用變性高效液相層析技術(此技術可以讓核苷酸快速游離并被析出),分析得到218個Y染色體單核苷酸多態位點(也就是Y-SNP)構成的131個單倍型,對全球1062個具有代表性的男性個體進行研究,同樣根據分析結果繪制出一個系統樹。
Y染色體系統樹所展示的結果與mtDNA系統樹的結果非常相似。通過統計Y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速率,可以追溯到一個來自非洲的共同起源,他將其命名為亞當。這再一次說明,歐洲和亞洲等世界其他現代人群都起源于非洲,而美洲和澳洲現代人群又都起源于亞洲人群。這就是與“夏娃假說”相互印證的“亞當假說”。
“亞當假說”則是基于Y染色體DNA的父系遺傳特性:我們都知道,人類有23對計46條染色體,其中22對(44條)為常染色體,另外一對(2條)為性染色體。這兩條性染色體分兩種組合,XY組合的為男性,XX組合的為女性。所以,Y染色體上的基因,完全來自于父親這邊,通過爺爺傳給父親,父親傳給兒子這樣代代相傳。
和線粒體類似,Y染色體上非重組區的Y-SNP也有一定幾率會發生突變(突變更穩定,而且概率比線粒體高,且每一個突變點都更容易被記錄和找到),產生的突變也會通過單倍遺傳,一代代積累下來,這也被稱為多態性(polymorphism)。因為多態性是代代積累的,也就是說,多態性越多的人群,相當于他們的傳遞代數也越多,就證明他們越古老。
如果覺得不太容易理解的話,用下面這個比喻也許會形象一些:我們假定任何一個家族每隔5代就會出一個名人(基因突變),那么如果某個家族歷史上出了10個名人;而另一個家族歷史上只出了2個名人,那么也就證明前者的家族肯定比后者更為古老。
所以研究Y染色體上的多態性,就可以發現祖先人群在父系關系上的遷徙和發展過程。
通過大量的統計和研究之后,科學家們發現非洲的桑人人群(科伊桑人中的桑人部分)的Y染色體中,包含有已知所有人類中最多的多態性,這便證明他們是最古老的人類。這可以理解為,每一支其他種族的人群都是從他們那里分離出去的。而越后期分離出去的人群,多態性便越低。
對了,已故的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科伊桑人和班圖人(Bantu)的混血。
另外需要強調的一點,生物多態性指的是同一種群中存在多種表型。舉個例子,比如科伊桑人這一族多態性很高,他們的種族在6萬年以前就形成了。并且,他們和現代人類基因相似性只有87%,而漢族(漢族形成一般指O-M175這一基因突變產生)的形成,是在35000多年前,所以漢族的多態性沒有那么高。兩個漢人之間的基因相似性,比兩個科伊桑人之間的基因相似性高得多,也就是說多態性小得多。
根據Y染色體DNA的理論,再結合現代不同地域的原始男性居民的DNA樣本,分子人類學家甚至能夠推斷出人類從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的軌跡。很多關于我們祖先定居點分布的研究,都是基于這種理論的。
04
我們繼續說,時間到了1997年的7月,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M.柯林斯(M. Krings)等,對1856年發現于德國杜塞爾多夫尼安德特峽谷的、距今大約6萬年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化石,進行了線粒體DNA(mtDNA)的抽提和PCR擴增,并對提取出的DNA進行了測序。
他們研究發現,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序列中,有12個片斷與現代人類完全不同,且處在現代人類的變異范圍之外。經過進一步推算,計算出二者的分化時間居然在30萬年以上。(也就是根據這個結論,推測前人Homo antecessor是二者共同的祖先)。
而根據各種遺跡和化石,尼安德特人曾經和智人一同生活過,他們并存歷史在10萬年以內。這也就是說,如果這兩個人種之間有直接傳承關系的話,差異應該小于過10萬年,絕不可能達到30萬年。因此,尼安德特人不是現代人類的直系祖先,他們只是人類演化史上的一個旁支。并且,這一研究結果也支持現代人類起源于非洲。
柯林斯隨后在Science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此觀點,引得學術界嘩然。因為和中國一樣,過去歐洲人也曾一直認為,尼安德特人很有可能是他們的祖先。而且非常類似的是,尼安德特人的解剖學特征也和現代歐洲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深邃的五官和紅色的毛發)。
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國內,也在業界激起了軒然大波。1999年,中科院研究員宿兵等學者,利用19個Y-SNP構成的一組Y染色體單倍型,對中國各省份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以及世界各地總共925個個體的不同人群進行研究,證明中國各人群在內的全部現代東亞人群的Y-SNP單倍型均來自于較晚發生的突變,而更早的類型僅存在于非洲。由此他認為,現代東亞人全部來自于非洲的某個祖先。
2001年,浙江大學的柯越海教授,復旦大學的金力教授和盧大儒教授等,對來自中國各地區近12000個男性隨機樣本進行了M89、M130和YAP三個Y染色體單倍型的分型研究。
為什么一定要選擇這三個單倍型M89(F)、M130(C)和YAP(D)呢?因為它們均是由一個Y染色體單倍型M168(CT)分出來的(可以理解為一個祖先,三個不同輩分的后代)。而M168是人類最早走出非洲并擴散到其他地區的代表性突變位點,也是所有非非洲人群最近的共同祖先。所以, M168是現代人類單一起源于非洲的最直接證據,在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區沒有發現任何比M168更古老的突變型。
柯越海等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多達萬份的樣品無一例外具有M89、M130和YAP三種突變型之一,并沒有發現任何個體攜帶有除這三種Y-SNP之外的突變類型,也沒有發現同時具有M89、M130和YAP突變中任意兩個以上突變的個體。
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再用通俗點的例子比喻一下吧,來自非洲的爺爺有三個子孫,這三個子孫分別離家出走,到了三個不同的荒島并定居,那么許多年后這三個荒島的島民,必然分別是這三個子孫的后代,而且不可能同時是三個子孫中任何兩個的后代。畢竟,他們三個去的是不同的荒島。
這一結果,與非洲之外世界其他地區的基因型分型完全一致。在所檢測的所有中國12000份樣品中全部都攜帶有來自非洲的M168突變型的遺傳痕跡。于是,上述多位學者一起,發布了《Y染色體單倍型在中國漢族人群中的多態性分布與中國人群的起源及遷移》。
如此一來,大家是不是覺得,現代中國人從非洲遷徙而來,顯然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
是的,分子人類學所支持的這種理論,也被稱為人類單地起源說。當然,單地指的就是非洲了。這種理論,是指智人從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并完全取代(自然滅絕?殺掉?吃掉?)了當地的其他古人種同胞,比如北京猿人的后代、尼安德特人,等等,最終形成了現代人類。
按照這一理論,智人從非洲出發,在進入中國之前,大體分為兩支(不同時間),一南一北進入中國腹地,并逐漸形成如今的中國各民族。
05
我們知道,任何重大理論的提出,都會經歷無數的學術大戰,更何況是人類起源這么神圣的理論呢?是的,在科學理論面前,傳說中的那一干眾神,早已哭暈在廁所……
如今依然堅持支持多地起源說的,大都是中國學者。私以為,這里面或多或少內含著中國人的本土自豪感。這些學者大都堅持“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觀點,也便是說,現代中國人,是中國本土人種自身不斷進化并和非洲遷徙來的人種互相交融而最終形成的。
質疑一:連續進化的證據
之所以會堅持此觀點的理由之一上文也提到了,中國發掘出的多具古人類化石,展現出一種連續進化的特征,并且和現代中國人(蒙古人種)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鏟形門齒等)。除此之外,山頂洞人和北京猿人分屬智人和直立人,卻于同一個區域(周口店龍骨山)被發現,是不是也提供了這種連續進化的地理坐標證據呢?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漢奎也支持這一觀點,身為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者之一,他在南京葫蘆洞古熔巖洞發現了南京猿人1號和南京猿人2號。
南京猿人1號是一個21~35歲之間的女性,生活在距今約60萬年前,具有北京猿人的許多形態特征,并與中國不同時代的古人類化石有著遺傳聯系。而南京猿人2號是一個壯年男性,處于直立人到智人的過渡階段。和1號女性南京猿人相比,他更為進化,這兩個頭骨之間可能存在著10多萬年的差距,從中也可以推測,中國古人類是存在連續進化的。
質疑二:中國古人類工具落后
考古學家發現,中國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中,98%都停留在“第一模式”階段。而中東出土的智人遺跡中,他們在10萬年前所使用的石器,精致而易于使用,已經屬于“第三模式”了,這比“第一模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按照單地起源說,智人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到達中東,大約6萬年前到達中國,然后完全取代中國本土古人類的話,那么這些智人在到達中東時,就具備制作“第三模式”石器的技術了,為何在那過了4萬年到達中國后,反而只會做“第一模式”的原始石器了呢?這不是開歷史倒車了嗎?
質疑三:原來的古人類去哪了
這個質疑,不但在中國出土的各種古人類身上存在,也同樣在尼安德特人身上存在。至今學界都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證明這些古人類是如何滅絕的。
有說是被遷徙來的智人全部殺光了的。然而,且不論中國之廣闊,即便是歐洲也有那么巨大一塊地兒,怎么可能殺到一個不剩,徹底滅絕呢?尼安德特人的智力并不比智人低,打不過難道不會跑嗎?更何況,也未出土過證明有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激烈戰斗的遺跡。同樣的,中國也沒有類似的兩種古人類互相廝殺的遺跡出土。
還有說被智人全部吃了的,這個推測私以為比較荒謬。人身上才幾斤肉嘛,而且放著大型又溫順的食草動物不吃,盯著戰斗力相仿的同胞吃,會不會風險太大?
還有一種理論,是說他們遇到寒冷的第四紀冰期被凍死滅絕的。但就在同一片土地上,其他的生物如猩猩、野牛、狼都沒有因此而凍死滅絕,為何食物鏈頂端的古人類反而滅絕了,似乎也不合理。同樣的道理,人類是會遷徙的,覺得北方冷就往南方跑是本能,活活被全員凍死,終歸有點不可思議。
質疑四:典型的東亞人特征
上面我們提到過鏟形門齒,第三臼齒先天性缺失,矢狀嵴,下頜圓枕,長方形的眼眶,臉型比較扁平等中國古人類和現代人的共同特征。除此之外,中國人的頭顱大都呈兩面坡狀,有下頜圓枕;非洲人則是圓弧狀,沒有下頜圓枕。對比一下,北京猿人的頭頂就呈兩面坡狀,有下頜圓枕。這是否說明了什么呢?
這里,又涉及一個趨同進化的解釋(我個人比較贊成這種解釋,但面對一些疑點也有困惑)。對趨同進化理論的質疑主要在于,趨同進化一般都是因為環境影響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但學界仍無法給出兩面坡狀頭骨和圓弧狀頭骨在進化學中的解釋。或者說,這種特征和環境的影響并不大。
此外,如果尼安德特人和現代歐洲人特征相似,是因為歐洲氣候極度寒冷所導致的趨同進化,那么同樣地處寒冷的北亞和北美,為什么智人就進化成了蒙古人種(楚科奇人、因紐特人)的特點呢?
所以在各種質疑之下,雜交這種猜想也便逐漸產生了。而德國人通過對尼安德特人的化石進行DNA測序后,發現現今所有人類(非洲最南部的人群除外),都含有1%~4%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這也似乎更加證明了雜交的可能(也有提出是環物種可能的)。但是雜交猜測被質疑的問題就更多了,本文就不再一一展開了。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說,那咱們也給中國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做個測序不就結了?
可惜的是,中國出土的古人類化石本來就少,北京猿人的和山頂洞人的化石還都不知所蹤了。而且做測序的話,不但要破壞化石本體,還不一定真的能提取到DNA片段,所以我國暫時沒有進行過類似的研究。
所以,到現在也沒辦法下定論說,咱們中國人的祖先到底是誰。
不過呢,如果非要做個結論的話,歸根到底咱們還是來自非洲的。因為,即使是北京猿人那批直立人,也是190萬年前從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的小分隊之一。
四、發掘所羅門圣跡的他,敗給了犯罪史上最無解的連環殺手
我過去是工程師出身,后來轉了不少次行,因此總以東野圭吾為榜樣,因為他同樣是工程師出身,卻能轉行成為一個名滿天下的偵探小說家。然而,當我最近讀到了一位神奇人物的人生履歷時,忽然更加被震驚了:這位爺也是工程師出身,后來轉行多次,且不說這些轉行有多成功,關鍵是他每次跨領域之后,居然都能在歷史上留下超級精彩的紀錄。
更奇怪的是,國內竟然幾乎沒有人聽說過他。沒關系,反正我就是專講黑歷史和冷知識的,讓我們快開始吧。
01
分隔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羅陀海峽,位于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間。然而在西班牙最東南端,有深入海峽的那么一小坨地方,名為直布羅陀巨巖(Rock of Gibraltar),卻是英國人的屬地。自從西班牙輸掉了王位繼承戰爭之后,根據簽署的《烏得勒支條約》,這里就被英國人占領了。
直布羅陀巨巖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所位于的直布羅陀半島,是從北非跨越海峽作戰,抵達歐洲大陸最重要的落腳地。當年摩爾人就是以此地為跳板,和哥特人爭奪西班牙南端的。因為地勢險要,可以居高臨下據守海峽,他們還在這里建立了一座非常著名的摩爾城堡。
英國人顯然知道此地的重要性,因此從1713年接手之后,就一直將這塊飛地視為軍事重鎮,并安排英國人來到直布羅陀半島定居殖民。
出于軍事目的,英國政府一直很需要一份詳盡的直布羅陀測繪地形圖。于是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在1861年,我們的男主角查爾斯·沃倫(Charles Warren)來到了這里。他彼時的身份,就是一位皇家工程師。
1840年出生于威爾士的沃倫,來自一個標準的英國軍人家庭,他的青年時代都是在皇家軍事學院中度過的,雖然不是牛津劍橋那樣的名校,但是作為一名工程師,他的水準還是相當出色的,并在畢業后加入了英國皇家工程兵團。
來到直布羅陀半島之后,沃倫親自爬上了巨巖北麓海拔411米的陡坡,并在這里進行了三角測量,通過測量和地質采樣,沃倫確認了直布羅陀地貌的形成,來自于上個冰河區,由于其主要的地質構成是方解石,因此形成了非常多的洞穴,天然就自帶軍事倉庫屬性。
最終,在弗洛姆(Frome)少將的協助下,沃倫花了4年時間,終于完成了一幅兩米見方的直布羅陀地形模型。
這座模型不僅僅復原出了直布羅陀當地地貌和港口的形狀,甚至還詳盡刻畫出了每條道路和建筑物的分布,成為重要的軍事資料。如今這座模型的復刻品,依然保留在直布羅陀當地的博物館中,并成為那些測繪工程師后輩們頂禮膜拜的作品。
在完成軍事模型之后,沃倫也得到了提拔,從中尉升到了上尉。但是相比起軍銜上的提升,對沃倫來說人生中更重要的一點在于他加入了某個很不得了的組織:共濟會(Freemasonry)。
自從在18世紀誕生之后,共濟會這個自帶神秘主義屬性的組織,就留下了太多關于陰謀論的故事,無數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自愿加入其中,比如:雨果、歌德、華盛頓、丘吉爾、盧梭、柯南·道爾、馬克·吐溫、愛迪生、沃爾特·迪士尼……
然而,只要看一眼共濟會標志徽章中的圓規、方矩和法典就能明白,它從來就是屬于工程師的一個組織。而同時兼備圣公會成員和工程師職稱的沃倫,憑著直布羅陀地形圖的名氣,自然順理成章地加入了這個組織。
如果說直布羅陀地形圖只是一次小試牛刀的話,接下來,他人生中下一個任務,才是真正具有重大意義的使命,當然,也和他的共濟會身份有關。
02
從19世紀中期開始,一門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學科,忽然變成了全世界發達國家競相研究的潮流——這門學科就是考古學。曾經,它只是一門研究過去的學問,但到了19世紀,它搖身一變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考古學將主導未來。
那些故紙堆中翻查典故的老學究們絕對不會想到,某一天考古學居然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走向。隨著殖民擴張時代開始之后,任何一國的考古學家在自己國家之外的某地,哪怕挖出一個自家幾百年前某公主用過的馬桶,都可以用來論證此地的歸屬。
這一點,對于那些具有爭議的領土和地點特別有效。因此在出現領土爭端時,如果不想通過干一仗來解決的話,哪家的考古學越發達,也常常意味著哪家可以認領地盤的可能性越大。
而說到領土爭端,可能在這個地球的歷史上,再也不會有哪里比它更具有爭議。從幾千年前,它就被各種文明、各個民族所征服。直至今天,為了爭奪它的歸屬,那兒依然打得不可開交。
是的你們想必都猜到了,這個城市就是——耶路撒冷(Jerusalem)。
在19世紀中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比如俄國、普魯士、美國,在耶路撒冷的考古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這是因為如果一旦能夠在考古學上科學地證明耶穌受難的事跡,以及《圣經》中的那些古老傳說的話,那么基督徒就可以戰勝猶太人和穆斯林,名正言順地認領這座城市的所有權。
1865年,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授意下,“巴勒斯坦探索基金會(The 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成立了。各方名流和科學家都加入了耶路撒冷考古團隊,查爾斯·沃倫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知道,共濟會自認的祖師爺,便是古代以色列王國時代的海勒姆·阿比夫(Hiram Abiff)。作為一個宗師級石匠(Mason,也便是共濟會英文的由來),海勒姆是公元前960年建造耶路撒冷所羅門圣殿(Solomon's Temple,也就是第一圣殿)的首席建筑師。
然而,所羅門圣殿卻在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的入侵中,被徹底摧毀,猶太人也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俘虜,淪為“巴比倫之囚”。在此之后,波斯皇帝居魯士和大流士對第一圣殿進行了不完整的重建。
到了公元前19年的希律王時代,他又在重建的第一圣殿基礎上建立了希律圣殿,也便是第二圣殿。然而好景不長,到了公元70年時,隨著羅馬帝國的入侵,羅馬將軍提圖斯又摧毀了第二圣殿。從此,圣殿再也沒有能夠重新建起來。
因此,每個共濟會成員都對耶路撒冷的圣殿,也就是如今的圣殿山(Temple Mount)有著莫可名狀的追求。他們都想看看祖師爺海勒姆的手藝,同時也想獲得關于《圣經》故事是否存在的依據。
沃倫成為那個幸運兒,與此同時,他也從工程師轉行變成了考古學家。1867年2月,年僅27歲的他來到了耶路撒冷,開始了考古探索。
03
查爾斯·沃倫一踏上圣城的土地,就開始摸索著制定挖掘圣殿山遺跡的方案。
他帶來的團隊包括在直布羅陀工作時的同事,下士亨利·伯托斯(Henry Birtles)以及另兩名下士軍官,一名攝影師和一名測繪技師。所有的考古裝備包括撬棍、繩索、千斤頂、手杖以及其他儀器等,租了當地的8只騾子來負重。
當時統治耶路撒冷的是衰落中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沃倫通過請客吃飯,“說服”了總管耶路撒冷的帕夏(pasha,奧斯曼的一種官位,類似于總督),獲得了在圣殿山開掘的許可。搞笑的是,沃倫請奧斯曼人吃的大餐,是用當地的一種大蜥蜴的肉做的,而這種大蜥蜴的英文就是warren。
然而,當地的耶路撒冷市民們,非常反感他的考古團隊直接在圣殿山的遺跡上隨意打洞(畢竟這里現在是巖石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的所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褻瀆神明,并進行了旗幟鮮明地反對。
沃倫并不想激怒當地民眾,因此他只能另辟蹊徑,曲線救國。
他在圣殿山附近租了一小塊地皮,并通過在地表打洞的方式,穿透巖石開鑿了27口豎井。然后,悄摸摸地挖起了通向圣殿山的隧道。嗯,你們不允許我在地上明著搞,那就躲地底下暗著來好啦。
然而,還是有些機智的圣城市民發現了動靜,他們向帕夏打小報告,說沃倫是只可惡的鼴鼠。得到匯報的帕夏親自來到現場,他好奇地想下到地底,檢查一下沃倫到底在搞什么鬼。沒辦法,沃倫只能安排人員放了一只吊籃,讓這位奧斯曼高官坐在里面,一點點往地下降。沒想到剛剛降到豎井底部,這位官老爺就被黑魆魆的地道嚇壞了,他不敢繼續往里走,高叫著要求上來。
重見天日的帕夏老爺,非但沒有阻止沃倫偷偷挖洞的行為,還被他們的膽量所打動,于是一心一意支持這項活動。不過說實在的,沃倫他們的考古工作的確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且不說那130英尺深的幽深地下,只能靠一點蠟燭和油燈的火光照明,頭頂上也隨時都有可能坍塌,碎石不住地往下掉,一不小心就會葬身地底。
但高風險帶來的是高回報。沃倫的考古獲得了巨大的成果,他挖掘出了一大批猶大國王希西家(Hezekiah)時代的精美陶器碎片(諷刺的是,當時就是因為希西家炫富,才誘惑了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入侵)。這個發現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它證明了那個傳說中的舊約時代,是真實存在的。
緊接著,沃倫又挖到了一座巨大的古代城墻地下遺跡,這其實是大衛王時期的舊城,這座古城墻一直綿延到地下山脈的邊緣。由此便確定了古代耶路撒冷的城市范圍。沃倫還通過城墻的構造,找到了當年希律城的城門,后來被命名為“沃倫門”。
再之后,沃倫還挖出了43個當年的地下儲水池。此外,他還通過這些儲水池,發現了古代猶大國的地下水系統,它們被命名為“沃倫豎井(Warren's Shaft)”。而這些古老的豎井其實并不都是人工的,很多都是由石灰巖的自然巖溶所形成。
沃倫考古發掘出的圣殿山地下城遺跡,震驚了整個西方。無數維多利亞時期的闊老爺和闊太太都不遠千里,前往耶路撒冷并下到地底,只為親見《圣經》中所描寫的那個古老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當這些西方人看到猶太人聚集在西墻,也就是著名的哭墻那里祈禱哭泣時,他們都哄然大笑。但沃倫卻很同情這些毫無地位的猶太人。
此時的沃倫已經名聲大噪了,他成為當時全球最著名的考古學家之一,而接下來的一件兇殺案,將徹底轉折他的命運,并將他的生涯引導到另一個全然不同的方向。
04
1870年時,沃倫因為身體不佳,回到英國養病,并在后來又去到南非工作了一段時間(這段經歷也關系到他后來的人生,我后面再說)。1880年,他接到了一項非常意外的任務。
在耶路撒冷南邊的西奈半島,有一支由考古學家愛德華·亨利·帕爾默教授(Professor Edward Henry Palmer)領銜的考古隊,他們在沙漠深處遭到了全員謀殺。為了查清兇手,英國方面決定派出對當地十分熟悉的沃倫前往進行調查。
此時的沃倫,又搖身一變成了新晉偵探,他不負眾望,僅僅用了一周時間,就抓住了兇手:幾個出沒于沙漠間,以打劫為生的貝都因人(Bedouin)。沃倫將他們繩之以法,并將考古隊的遺體送回了英國。
英國政府這下樂了,沒想到沃倫這小子還有名偵探的潛質啊……剛好這時候倫敦警察廳前廳長埃德蒙·亨德森(Edmund Henderson)辭職不干了,議會于是欽定新任倫敦警察廳廳長就由你沃倫來當。
1885年沃倫新官上任倒也干得不錯,把維多利亞時期倫敦的各種小偷強盜治得服服帖帖。然而名偵探沃倫并不知道,僅僅3年之后,他一生最大的敵人即將出現。
1888年8月31日一大清早,沃倫局長就接到了緊急報案:一樁非常殘忍的命案發生在了他的轄區之內。
報案的是一名叫做查爾斯·克羅斯(Charles Cross)的馬車夫,他在凌晨3:40路過倫敦東部白教堂區(Whitechapel)的巴克街時,發現路邊有一具女尸,她的下半身裸露著,圍裙被掀起覆蓋在上半身。克羅斯嚇壞了,立刻報告了附近夜巡的警員喬納斯·米森(Jonas Mizen)。
米森立刻找到另兩名警員,對尸體進行了檢查。這名女子的喉嚨被自左向右切開了兩次,臉部有嚴重的毆打痕跡,腹部更是被刀割開了很多次,其中包括一個相當巨大的鋸齒狀切口(大約20厘米長),這導致她的腸子都流了出來……
除了死狀極其恐怖之外,令人感到詭異的是,腹部這么深重的傷口,尸體上卻并未有多少出血量。由此可以判斷出,兇手是用極其嫻熟的刀法,瞬間割喉殺死了這個可憐的女人。并在她死亡之后的5分鐘之內,又對尸體進行了殘暴的摧殘。人死亡之后再受傷,就不會像生前那樣大量出血了。
接到報案的沃倫大為震驚,他立刻安排警員進行調查,并查到了死者的身份:43歲的瑪麗·安·尼古拉斯(Mary Ann Nichols),原本是一名機械師的妻子,由于被拋棄后轉而淪為妓女。因為付不起過夜的4便士,加上酗酒如命,只能在8月30日夜里流落街頭。
毫無頭緒的調查工作還在進行當中,沒想到一周之后的9月8日,又一樁命案發生了,地點也在白教堂地區,一名叫做安妮·查普曼(Annie Chapman)的47歲妓女被害了。尸體的慘狀和尼古拉斯如出一轍,甚至更慘:同樣是頸部被兩刀切開,腹部也被數刀切割開,還摘除了子宮和大部分的膀胱。
更重要的是,兇手的手法極其老練,切割器官如同解剖手術一樣精確。但是通過傷口判斷出兇器的長度是15~20厘米,這又顯然超出了手術刀的尺寸。
就在沃倫廳長焦頭爛額之際,更加前所未有的事情發生了。9月27日,倫敦的中央新聞社(Central News Agency)收到了一封用紅色墨水書寫的信件,在信中他以“親愛的老板(Dear Boss)”開頭,自稱自己就是殺死妓女的兇手,并囂張地宣布還將殺死更多的妓女們。
這封信的落款,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都將成為倫敦乃至全世界的噩夢,至今依然是犯罪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名字:開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想必你們已經猜到了。
我們那可憐的沃倫廳長并不知道,他所面對的敵人究竟有多么可怕,以至于今后無數連環殺手都在不斷模仿他的手法,比如寄出挑釁式的死亡預告,還有,收集尸體的一部分作為戰利品。
在檢查了信件之后,沃倫認為這只是某個無聊記者的惡作劇,當然了,他也注意到信件中提到的一個細節——“我切下了女士們的耳朵”。幾天之后他就將意識到,這完全是開膛手杰克的一個殺人預告。
05
9月30日的凌晨1點,另一名叫做路易的馬車夫在白教堂地區的貝納爾街(Berner Street)發現了一具女尸。這是一名叫做伊麗莎白·史泰德(Elizabeth Stride)的44歲瑞典籍妓女,她的死因也是被割喉,但并未遭到開膛。
接到報警的沃倫立刻安排大量警員前往調查,沒想到僅僅45分鐘之后,46歲的妓女凱瑟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被發現橫尸在主教廣場(Mitre Square)上。手法依然是被割喉剖腹,腸子甩出體腔之外,部分子宮和腎臟被切除。
除此之外,法醫還發現,艾道斯耳朵的一部分被割掉了……
這一次,不僅倫敦警察廳震驚了,整個倫敦都陷入了無盡的恐慌之中,于是人人自危,市民夜晚不敢外出。沒想到就在這恐懼的氣氛之中,中央新聞社又收了一張署名為“調皮的杰克(Saucy Jacky)”的明信片。
明信片中明確提到,最近將有兩名妓女會死于非命,并且在兇殺案之前就被寄出且蓋上了郵戳。這張明信片的筆跡,也和第一封信幾乎完全一致。
這次的死亡預告甚至驚動了維多利亞女王,她惱怒地責備倫敦警察廳辦案不力,顯然作為大領導的沃倫難咎其職,而他堅持認定這些書信都是一個騙局,根本不是兇手本人所寫。
可沃倫畢竟是半道出家,就算頂著圣殿山考古專家的光環,也無助于他解決這一起世紀謎案。再加上倫敦警察廳內部的人事斗爭,沃倫已經有些不堪重負了。
10月15日,一封寄給白教堂警戒委員會(Whitechapel Vigilance Committee)的信,再度引起世人的注意。這次的信里還附著半顆腎臟,并以黑色墨水書寫。寫信者自稱“來自地獄(From Hell)”,在信中他聲明這顆腎臟是來自“某個女人”(被認為就是艾道斯的),剩下的半顆被他煎熟吃掉了。
這封信的筆跡似乎更加狂野,而且也沒有落款,因此人們都以“來自地獄”來稱呼此信。2001年約翰尼德普的同名電影《來自地獄》,便是取材自開膛手杰克的案子。
這封信被公開之后,市民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們紛紛責備沃倫辦案無能,有人罵他沒有給提供線索者足夠的報酬,但實際上他并沒有財政大權;有人罵他沒有安排足夠的警員,事實上所有能派出的人手都派出了;還有人罵他親自參與破案工作不夠,甚至還有人罵他辦案不帶警犬……
最終,巨大的壓力齊齊涌來,終于擊潰了沃倫,他選擇在11月初引咎辭職,離開了失意之地倫敦警察廳,重新回到了部隊里。
就在沃倫辭職后不久的11月9號,最后一名死者被發現了:25歲的年輕妓女瑪莉·珍尼·凱莉(Mary Jane Kelly)被房東發現慘死于多塞街(Dorset Street)出租屋的床上:全身赤裸,頸部有明顯的勒痕,胸腹部被切割開并取走了心臟,耳鼻和乳房也被割掉,可能被兇手用房間內的壁爐烤熟吃掉了。
此案過后,開膛手杰克竟然奇跡般地消失了。雖然倫敦依然發生了很多類似的兇殺案,但是論殺人手法之干凈利落,沒有一例可以與這五件案子相比。
沃倫的繼任者們調用了更多的警力,但限于當時粗陋的偵破手段,始終無法破案,他們也同樣受到了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在內的英國各界人士一致批評。最終在1892年,英國警方宣布停止繼續偵辦白教堂連環殺人案。
于是,開膛手杰克就這樣成為犯罪史的傳說,沒有捉拿成功到他也成為沃倫一生的遺憾。關于開膛手杰克的真實身份有很多猜測,這里我就不繼續寫了,有機會以后另開專文再討論。我們繼續說離開蘇格蘭場之后的沃倫,還有其他的使命在等著他。
06
離開倫敦的沃倫,重返軍隊并被提拔為中將,此后他將迎來自己的下一個身份——軍事家。
但是在真正指揮打仗之前,他還在其他領域露了一手,他接手了皇家軍事學院的帆船俱樂部,并成為賽艇隊的總指揮兼技術指導。這家俱樂部后來演變成了皇家工程師游艇俱樂部(Royal Engineer Yacht Club),直到今天還在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比賽。
1899年,第二次布爾戰爭(Second Boer War)爆發了,交戰的雙方是英國和由布爾人建立的兩個非洲國家:德蘭士瓦共和國(Transvaal Republic)和奧蘭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這兩個國家都屬于后來的南非共和國。
所謂布爾人(Boer),是指在西方殖民南非之后,生活在那里的荷蘭、法國與德國白人移民后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當然主要是荷蘭人,布爾就是荷蘭語里農民的意思。
1884年,德蘭士瓦共和國的勘探專家在瓦爾河流域發現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威特沃特斯蘭德金礦(Witwatersrand,簡稱Rand,也就是南非貨幣Rand的名字得來)。他們隨后在這座金礦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城市,也就是今天的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g)。
發了財的德蘭士瓦共和國一下子經濟開始騰飛,并且有點不把英國人放在眼里了,兩國開始摩擦不斷。
1890年,德蘭士瓦政府宣布定居在約翰內斯堡的外國僑民,不但要繳納全額的賦稅,并且不許當公務員也沒有選舉權,除非加入該國國籍。新政立刻遭到了英國的強烈反對,因為當地的僑民有很多是英國人。而且,德蘭士瓦同英屬南非殖民地之間長期的貿易戰和關稅斗爭,英國人早就已經按捺不住了。
再加上后來德皇威廉二世的摻和,英國人決定和布爾人正式開打。戰火爆發之后,沃倫加入了英國駐南非陸軍第五旅,并跟隨著英軍總司令,曾經鎮壓過愛爾蘭起義的雷德弗斯·布勒(Redvers Buller)上將一起,參與指揮了援救萊迪史密斯(Ladysmith)的戰役。
然而這場戰役最終成為英國軍隊的噩夢。
擁有兩萬多士兵,40多門大炮的英軍,居然敗給了僅有3500名布爾人組成的民兵團,死傷慘重。這是因為英軍統帥布勒戰術失誤,各支部隊之間的配合也缺乏默契。雖然已是年滿60歲的老沃倫在萊迪史密斯戰役中也沒有發揮出什么突出作用,但他的指揮能力和作戰熱情還是值得稱道的。
1900年后,沃倫回到了英國,他的身份又轉變成了作家,他撰寫了一些關于耶路撒冷考古學的著作,并書寫了關于自己傳奇一生的自傳。除了寫書,他還憑借著自己豐富的測繪工程師經驗,參與了關于國際邊界的確定,比如南非和津巴布韋的邊界線,以及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線。
因此至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美國的明尼蘇達州,都有一座以沃倫之名命名的沃倫市。除此之外,英國、澳大利亞、津巴布韋,也有很多以沃倫命名的城市。而我曾經念書的學校,地鐵站名就叫沃倫街。
這些,大概都是為了紀念查爾斯·沃倫這位神奇的工程師,以及后來的多面手吧……